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海》2019,(1)
在近代早期的法国语境中,"民族"(nation)一词原本指涉多种义涵,但随着17-18世纪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多元"的意象逐渐被统摄为"一体"。在外部,同"异族"的区隔强化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殊性;在内部,对地方的整肃明确了民族之体的完备性。"法兰西民族"逐渐作为整全唯一的政治体概念,形塑近代外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国家话语。在其背后,"历史书写"追溯了民族身份的"同一性"记忆,"政治意愿"强化了外部御敌与内部团结的"统一性"意识。1789年的大革命继承了这种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叙事,议会论辩既阐发了"民族取代国王"的现代主权法则,又确立了人民之间"政治意愿"的合法性。"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既是革命论辩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共识。它构成了此后民族主义的基础,不仅塑造了现代民族国家的修辞方式与话语结构,还影响到了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与社会。  相似文献   

2.
"红教"一般被用来指称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或是受此影响,学界也普遍将清人言说中的"红教"等同于宁玛派。但在清代文献中,"红教"一词并非专指藏传佛教的某一教派,而是一个与"黄教"(格鲁派)相对,涵义更为宽泛、模糊的称谓。在不同的语境下,其内涵常常随着时空、言说者以及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变化又与清前中期对喇嘛教的态度以及对藏政策有着直接关联,因而红教之称实际还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故对"红教"含义的考察,将有助于加深学界对于清人观念中的喇嘛教以及清代喇嘛教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原道》2015,(2)
"民族"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度很高,但含义十分模糊。百年来围绕着"民族"的涵义中国学界曾爆发过数次争论。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费孝通关于"民族"的争论表面上看来是称谓之争,其核心则事关中国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中国的分裂主义产生于国家认同弱化之际,并一直以族群民族主义为工具,力图在中华民族之外建构新的"民族",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通过强化中华民族认同达到强化国家认同之目的,是反分裂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三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开拓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等争论作出了进一步厘清和修正,对中华民族由多元朝向一体的历史走向作出宏观概括,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迄今仍显现出强大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学界对节点国家斯里兰卡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分析了文化人类学语境与地缘政治语境中国内斯里兰卡佛教研究的情况,前者多从交通史、传播史入手,将斯里兰卡视为南传渊薮;后者着眼于全球性非世俗化趋势加剧的现实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大战略,给予这座传统"宝渚"不一样的现实所指。同时,本文梳理了当下斯里兰卡研究的发展趋势,指出除了向佛教通史发展、对佛教现代性研究增多之外,宗教风险研究是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杨群  张积家  范丛慧 《心理学报》2021,53(7):746-757
词汇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在汉语中, 歧义词的种类繁多, 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两个实验, 考察在不同加工时间条件下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的语境促进效应及抑制效应。结果发现,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出现了语境促进效应, 但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汉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显著大于维吾尔族大学生,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并无显著差异。在短时加工条件下, 仅汉族大学生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 在长时加工条件下, 两个民族的大学生均可以有效地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歧义词消解中, 随着加工时间增加,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语境促进效应和对无关信息的抑制均可以达到与汉族大学生相近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孟乐  叶灿  王佳佳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22,54(11):1366-1380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种高层级的共同内群体, 性质复杂、构成多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相结合, 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国内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 以国外不同民族及其成员表征共同外群体, 通过3个实验考察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外民族的容器隐喻、群际态度和助人倾向。实验1采用空间Stroop范式, 发现国内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外时, 国外民族人名呈现在圈外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呈现在圈内时,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已经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内群体认知, 将国内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内, 将国外民族成员置于容器外; 实验2通过启动Stroop范式发现, 当启动词是国内民族名称时, 对积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消极词; 当启动词是国外民族名称时, 对消极词的词性判断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存在着共同内群体偏爱, 对国外民族存在着共同外群体偏见; 实验3采用金钱和时间助人任务, 发现内藏班高中生捐赠给国内民族成员的金钱和时间均显著多于国外民族成员, 说明内藏班高中生对国内民族成员具有更强的助人意愿。整个研究表明, 具有丰富的跨民族交往、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内藏班高中生在共同内群体认知、共同内群体偏爱和对共同内群体成员的帮助倾向上, 均展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多元理念主要包含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体现在穆罕默德创立的乌玛实践中。伊斯兰教初创不久即传入中国,其多元理念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流传存续的初始禀赋,学界对这一现象有所注意~(1),可惜未做深入探讨。本文简要考察该理念的基本内容,它在中国穆斯林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为新时代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中国伊斯兰品格特征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强与自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强与自制禾乃林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美德。自强这个词人们都很熟悉,一般地说来,所谓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一词,经历了含义的变化与演绎,于是也就有了对于"自然观"与"审美语境"的重新读解-"中国画一旦失去了道技一体,以道御艺的艺术特征,笔墨就失去了精神支持,退化成了一般性的技术手段,这对包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而言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句子阅读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忠义  熊伟 《心理学报》2003,35(6):726-733
采用计算机快速系列视觉呈现技术,以反应时为指标,利用命名法,考察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的语境效应。该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机制是灵活的,它会随语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启动词与目标词语义联结弱的情况下,如果语境对目标词是一种低干扰,那么各模块之间彼此独立,一个模块不受另一个模块的影响;如果句法关系改变后的语境对目标词形成高干扰,各模块相互作用,不同语境对词汇通达有不同的作用。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强的语义联结时,语境效应主要来源于词与词之间的联结启动,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符合模块化理论;而当启动词与目标词间有较弱的语义联结时,随语境干扰强度的增加,目标词的词汇通达也随之增加,这时的语境作用机制则符合相互作用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穆斯林先贤刘智说:"同出为兄弟,别氏为朋友。"当今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家庭追求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兄弟"一词应该怎样理解?"兄弟情义"又有哪些内涵与外延?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一、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人类中最早的同出兄弟、一奶同胞,乃是人祖阿丹的长子嘎毕勒和次子哈毕勒。他俩原本是"同本之枝""并蒂之果",但在向真主献供物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6):161-168
西方学界对"阿拉伯之春"的研究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成就,有必要以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审视下其学术研究地图。首先,量化勾勒西方学界对该命题的研究总貌,全面把握其话语倾向;进而详细阐释其在抗争政治语境中的社交媒体,以"烈士叙事"与新媒体的话语化合,新媒体重构了集体行动的框架与逻辑等;当然,西方学界对颜色革命的研究也存在显著的不足,最明显的体现在技术决定论与权力主导下的知识话语生产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7,(3):191-196
随着加拿大历史学家卜正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一书中译本的出版,抗战史中涉及沦陷区的研究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沦陷区"头面人物"与占领军"合作"(或"通敌")重建秩序的现象,作者进行了非民族主义、非意识形态的叙述与分析。如何理解这种来自外部的修正主义历史叙事,关涉"中华民族"自我理解与建构的实质问题。不同于作者的人道主义叙事框架,本文依据近年相关的出版物及具体的语境,对相关问题尝试给出一种新的政治理解。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4)
<正>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强盛。实现"中国梦"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在回望中华民族强盛期的历史足迹中,不难发现佛教是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赤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  相似文献   

17.
正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千百年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教东岳文化所包含的以"道"为本的思想智慧、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岳文化源于对泰山神的崇拜。早在先秦时,一些帝王就将举行"泰山封禅"作为强化"君权神授"的一种神圣方式。若仔细研究,可见秦汉以来的东岳文化中逐渐出现了两个发展向度:一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层面,东岳大帝被视为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对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了概括,就笔者所见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曰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二曰爱国主义;三曰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些回答都值得商讨.进步、成熟的政治力量无疑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内容,但是,它始终是以物质经济要素为自己的基础,其性质和状况是由物质经济要素决定的;它也离不开精神要素的指导和支配.物质经济和精神要素并不围绕它而展开,它本身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合理说明.再说,如果以它为核心,能不能说在成熟、进步的政治力量出现以前,中华民族不曾有过民族凝聚力?同样,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二者也不可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为第一,二者都是精神要素,其性质和状况要由物质经济要素加以合理说明.第二,二者都不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第三,它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民族凝聚力发展变化的客观根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20.
刘志方  仝文  张智君  赵亚军 《心理学报》2020,52(9):1031-1047
研究包含3项实验, 通过观察语境预测性与目标词汇的整词词频、词内汉字字频间交互作用, 以探讨阅读中语境预测性如何影响中文词汇加工问题。研究以双字词为例, 实验1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2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首字字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首字字频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1和实验2的贝叶斯分析都倾向于支持交互作用不存在假设。实验3操控目标词汇的语境预测性与尾字字频, 结果发现, 语境预测性与尾字字频交互影响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再注视概率。由此可知, 语境预测性与整词词频、首字字频变量相对独立地影响词汇加工; 语境预测性直接影响词内汉字(尾字)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