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官赐福”——道教吉语压胜钱。正如彭信威教授在《中国货币史》中指出,“中国压胜钱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古时道教是深入民间的宗教。天官,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神之合称。《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务成子注:“三官,天地水也。”在天曰天官,在地曰地官,在水曰水官。明代归有光《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说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天官赐福,《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中元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为水官解厄之辰’”。  相似文献   

2.
封面说明     
逸山 《中国道教》2008,(6):19-19
天官像明代,铜铸鎏金,高80.5cm。天官为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之一,又称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我国对天地水的信仰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3.
三官文化由信仰仪式、神话叙事、物象等三个方面组成,在历史语境中形成了天地水三官、唐宏葛雍周武三官、陈子椿与龙女的三个儿子三官、尧舜禹三官等多种表现形态,是由内容和形态共同筑就的文化.本文所说三官文化特指天地水三官文化. 一 三官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三官手书,先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的发展期、唐宋的繁荣期、元时的没落期、明清时期的再度繁荣期、民国时期的衰败期、1949年到1978年的完全败落期以及1979年至今的复兴期.  相似文献   

4.
斋醮     
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东汉五斗米道仅有“指(或作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泥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两晋南北朝时,经上清、灵宝派道士之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六斋,即金策斋、黄篆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再加玉篆斋、上清斋、指教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七年九月七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北京白云观老律堂举行了隆重的中元法会。白云观全体道众,进修班、专修班学员,北京音乐学院和以馆长丘福雄为团长,冯敌平、黎显华为副团长等二十七人组成的香港蓬瀛仙馆来访代表团,共同参加了这次庆祝活动。中元节是道教三元圣节之一。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为下元水官节。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统摄”。圣节清晨,初露的晨曦送走了薄明的星辉,白云观的上空,香烟缭绕,紫雾盘旋。  相似文献   

6.
道教尊神     
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有三清、四御、日月五星以及四方之神等。道教崇奉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皆受奉祀。但尊奉的主要神灵,明代以前,屡有变化。东汉时,道教初起,奉老子为教主,以天、地、水三官为尊神。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根据天经,列真七灵位,以元始天尊为最高。自六朝至唐宋,三清遂显。唐王朝以老子姓李,尊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加以崇奉。宋王朝又以传玉帝之命,宣传君权神授,累上玉皇尊号;又崇奉真武帝君。明清以降,无大变化。其主要神灵有:  相似文献   

7.
"三官大帝"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灵,本文通过对其职司和封号进行分析,剖解其宗教象征意义。在辨析"三官大帝"所包含的宗教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以微观考察的方式理解宏观意义上的道教历史,从而揭示道教发展过程中普遍的宗教现象与特殊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讲经的历史,可以说很久远,可以追溯到无量劫前。"尔时救苦大仙,在大罗天上,九炁紫微天宫,上禀道君曰:集会三元,天地水官,三界四府,众圣曹官,考校司同诸仙众,讲说经法,救拔众生,放大光明。"这段经文记载在《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之中,讲述的是在无量劫前,救苦大仙在大罗天上启请道君讲经说法,开示众生。道君准其所请,讲说了这部《三官经》。《三官经》下降度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9.
《三官经》的篇名大同小异,流通较广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官经》是其简称。现存《三官经》版本较多,最早留存版本是景泰四年的刻本。姜守诚对现存明清的13种(15个本子)《三官经》做了详细比较,得出以正德年间为界限,《三官经》有所谓"繁本"与"净本"的区别,后世流传基本为"净本"系统。通过文献稽考,《三官经》所出年代的下限为宣德前后。而对于《三官经》的作者,我们仍然一无所知。虽然未能确定《三官经》出世的确切年代,至迟在正德以后,《三官经》应该在社会上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普通士大夫亦有耳闻。《三官经》明清时期迅速流播,在清代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宗教经典。  相似文献   

10.
尧舜禹三官是道教重要的神祇,他们的神话遍布上海多个区域。上海青浦A村以神圣叙事体系为基础引入尧舜禹三官神话,代替原有的女三官神话,最终重构新的三官传统。A村借助语言叙事将尧舜禹三官神话与乾隆下江南的史实结合起来构建三官传统;通过物象叙事如三官庙、三官塑像、三官的象征物等景观,确立和稳定三官传统;利用行为叙事即以尧舜禹三官生日的祭祀活动和文艺表演等,强化对三官传统的记忆,促进这一信仰文化在当地的流传。通过神圣叙事构建、确立和强化尧舜禹三官传统,对于神话的当代复兴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有没有类似佛教的水陆大斋的法会?有沒有道教的水陆画?史料证明,唐代道教已有自己的水陆大醮,它始源于魏晋道教的三官考召仪,且与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黄箓斋关系密切。至清代,又被称为水陆大斋、水陆醮斋,并有科仪法本传世。道教的水陆画始见于晚唐,有着独立庞杂的鬼神谱系。时至今天保守估计全国各地有超过20000多件的明清道教水陆画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三元夫人"、天地水三官分职、"石下犬子"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不同的传世文献之间记载各有不同,本文以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道经为切入点,结合《道藏》中的相关文献,梳理了这几个神仙鬼怪及相关内容的传承、变化,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纠正敦煌写卷、《道藏》等文献的讹误。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河图?什么是洛书?二者的关系如何?本文想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宋人朱熹等对河图洛书的称谓和刘牧不同:刘牧称九数图为河图,十数图为洛书;朱熹等以十数图为河图,九数图为洛书。本文沿用的是朱熹等人的称谓。一、河图是五行数图《汉书·五行志》谈到五行和数的关系时说: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而阴阳易位,故日五成。然则水之大数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一、二、三、四、五是天地生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六、七、八、九、十为天地成水、火、木、金、土的“成”数。成数又称“大数”,由生数“合”五而成。如:一合五为六,二合五为七,三合  相似文献   

14.
鱼凫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有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三官手书”;三官崇拜反映了道教的核心观念“不死”与“仙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探讨道教起源的可能。道教起源于巴蜀早期原始宗教,前人于此已有所论及,可惜语焉不详。本文欲蜀的鱼凫图腾崇拜考察其渊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5)三子:指“金”、“木”、“活”三子。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它们是“四元”配合而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也可以说:地(土)生一;天(气)生一;天(气)地(土)合生一。所以说,如果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  相似文献   

16.
正《三官经》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这部经篇幅不长,但是妙理很深,全部讲解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我们能结合全篇经文来看经名的话,会发现仅仅18个字的经名,就涵盖了全经的大义主旨。所以,今天我借用传统讲经中"解经题"的方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三官经》中的无穷妙处,无限受用。了解经题是了解全篇经文的首要步骤。首先把  相似文献   

17.
二、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心,应时而施的生杀,皆合自然之道的运化之机,并非有意为也,或妄动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互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虚,必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随时应令,故木、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囚的相应季节,得时得理,则长生旺相;失时失理,则肃杀休囚。如木火逢春夏的温暖阳和之气,为适时得利,则生育长养而旺相;相反,金、水则  相似文献   

18.
拜师杂记     
斋醮仪范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影响群众的重要方面。道教正一派尤其重视斋仪的意义,主张用“以道为体,以法为用”的天人感应祈禳之法,为人超度先灵,求福免灾。早在南北朝时,宋著名道士陆修静曾精心编撰斋仪著作百余卷,把斋仪的意义提得很高,他认为斋仪是求道的根本,主张用斋仪来约束人的犯罪和不道德的思想行为。他说:“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  相似文献   

19.
天地善院是改革开放以后诞生在广西武鸣县壮族农村地区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天地善院的神职人员、神灵系统、经书典籍、法事仪式、教义教规等文化特征作了初步的阐述,并就其在当代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根源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说:“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白虎通·辟雍》释“明堂”之职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而《汉书·艺文志》所记“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中即有“《周易明堂》二十六卷”,由《周易明堂》列入“蓍龟十五家”考之,方知《汉书·艺文志》何以将“明堂”与“羲和、史、卜”并列。而由“明堂”的“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考之,可知汉人的数术学除如上供皇帝占卜的内容外,还是一种“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