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直言判断的推理中,有所谓直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即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形式而推出另一个直言判断的推理。与此类似,通过改变一个假言判断的形式,也可以推出另一个假言判断,这种推理可称为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对于这种推理的一部分形式,现行普通逻辑教材已经论及。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的等值转换,假言易位推理,都是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特例。但无论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之间的等值转换,还是假言易位推理,都不足以囊括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全部形式。故本文拟对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作一番全面的探讨。如前所述,假言判断变形直接推理就是通过改变一个假言判断的形式而推出另一个假言判断的推理。按其变形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前后件换质法、前后件换位法、前后件换质位法。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大学一九八四年下学期形式逻辑科期末考试试卷第六大题中有一道小题:所给定的参考答案是:“不正确。这个证明的论据是‘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从它推出‘真理不是怕批评的’,再推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这样,就明显地看出这个论证是:‘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它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所以不正确。”这“论证”是循环论证吗?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大家知道,“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怕批评的就不是真理”。这是通过直言判断的变形所进行的推理,即,演绛推理中的直接推理。其基本方法是换质法和换位法。换质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质改变而不改变其原来的意义。换位法的规则是:把一个直言判断的主项、谓项  相似文献   

3.
夏年喜同志在《演绎推理的前提真实、推理结论就一定真实可靠吗?》(本刊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夏文)中所谈的问题,提得非常好。这是关于戾换的问题。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以下简称《金本》)在论及这个问题时,省用了“戾换”一词,而统名之为“换质位”。(参阅《哲学大辞典·逻辑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夏文所云第一种答案,认为从“一切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先换位,再换质,再换位,推不出非生物怎么样。但这不能证明先换质,也不能推出关于非生物的结论。因之第一种答案不完整。夏文所云第二种答案,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先换质,可以推出“有非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然而这一答案忽略了“古典逻辑中的换质位法,是假设了S,P,(?)和(?)分别表示的事物都是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前流行的逻辑教本,在讲解负概念时,通常用“非团员”、“非共产党员”等语词作例证。讲到直接推理的换质法时,也常常出现“他不是非团员”,“他是非共产党员”这样的句型。因为这些语句在日常用语里,不如肯定语句多,且念起来又有点拗口,于是常常被认为脱离生活实际。其实,这是误会。思维虽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不是语言。我们要讲清楚思维的逻辑结构,有时就不能不超越“日常用语”的域  相似文献   

5.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6.
应当给换质法、换质位法加一条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且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有的推理虽然符合换质法的基本规则——“改变已知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矛盾概念”,却出现错误的结论呢? 于是,邢运中同志感到为难了:“我要么违背其它学科的基本常识,要么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引语均见1990年《逻辑与语言学习》第1期。) 自然,违背其它学科的基本常识是不允许的,这用不着解释。当然,也用不着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有的高校形式逻辑教材,对于以简单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特别是直言判断的直接推理,一般都作了较为全面的陈述。但对于以复合判断为前提的直接推理,则涉及不多。这种情况,就推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言,令人不无欠缺之感。本文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供探讨。直言判断和模态判断的逻辑方阵,以明白易晓的图式,分别表示了两类判断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直接推理方便的工具。复合判断的直接推理,可以吸取这个经验,组成如下的逻辑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全称肯定判断进行直接推理的能力,发现:大多数三岁半幼儿在具体情景下,已开始出现借助表象对全称肯定判断进行直接推理的能力。一半以上的三岁半幼儿根据判断变形和作为前提的全称肯定判断实真时,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直接推理的能力已经开始出现;而在整个学前期,作为前提的全称肯定判断实假时,儿童还不具备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直接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毕鸿燕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3,26(2):228-23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萌发了评议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但年龄发展效应并不明显;(2)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否定前提下的直接推理并不比肯定前提的难。但是,如果进行了反义词的转换,同样的任务,却增加了肯定前提下直接推理的任务难度,而对否定前提下的直接堆理没有影响;(3)学前儿童在直接推理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效策略的使用能力并没有与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同步发展,而是表现为落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传统逻辑中,根据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特点就在于从真前提必然过渡到真结论。所谓从SAP真可推知SEP假等等推理,实质上还是从真到真的推理。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直接推理,不仅仅涉及命题的量项,而且还涉及命题联结词“并非”。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直接推理能力及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字形式陈述前提,让儿童根据前提内容回答问题,以了解儿童在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并通过事后追问儿童作答的原因,对儿童推理的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岁和7岁儿童初步发展了语言条件下的直接推理能力,8岁儿童形成了这种能力。从6岁到8岁,儿童的这种推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提高。(2)否定前提和肯定前提没有给儿童的直接推理造成影响。而且,反义词的转换,也没有增加任务的推理难度。(3)从6岁到8岁儿童的有效生成能力和使用能力都在明显提高。6岁、7岁儿童在直接推理时有效策略和无效策略并存,但几乎所有的8岁儿童都使用了“重复或解释前提”这一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键是确定负概念的论域——答邢运中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教<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四个换质推理,就其正误征求答案。邢同志认为,如果回答正确,那就违背了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如果回答不正确,那又否定了换质法的基本规则。“因此,我要么违背其他学科的基本常识,要么否定换质法的基本规则”。于是,邢同志陷入了“二难”境地。对此,笔者不揣冒昧,直陈浅见,以与邢同志交流学习心得。按照换质法的规则,结论判断中一定会出现一个负概念。这个负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只有在确定了负概念的论域以后才能明确。因此,要回答以上四个推理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关键是要确定各个推理的结论判断中的负概念的论域,并进而明确其内涵、外延。负概念总是相对一个特定的范围而言的。这种“特定的范围”在逻辑学中就称为论域。对一个负概念来说,它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其论域的变化而变化的。论域越大,负概念的外延越大;论域越小,负概念的外延越小。如“非文艺书籍”这一负概念,在“书籍”的论域里,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逻辑学会为了满足广大干部和职工自学高教形式逻辑的需要,从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三日开始,举办“高教形式逻辑自学辅导班”。计四十五个学时,讲授十五次。方华讲了理论、概念、直接推理、直言三略  相似文献   

14.
换质法有两条规则,一曰改变判断的质,使结论与前提为不同质的判断;一曰结论谓项是前提谓项的矛盾概念。这是目前国内形式逻辑教材的普遍提法。然而笔者以为,第一条规则根本没有必要,应当取消;第二条规则不完全具备规则应有的性质,应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换脸术是目前国内外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严重毁容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美容的希望.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在远期疗效尚未肯定的情况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断进行相关研究,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6.
换脸术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脸术是目前国内外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严重毁容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美容的希望。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在远期疗效尚未肯定的情况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断进行相关研究,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7.
陈琳  莫雷 《心理学探新》2007,27(1):34-40
该研究采用集中呈现样例的研究范式,探讨了归类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推理方式。实验1控制特征联结频次,考察人们的推理方式是否是基于类别的推理。实验2控制类别中特征的基本概率,考察人们推理方式是否是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实验结果表明,特征推理前不预先归类直接推理时,人们的推理根据目标特征与预测特征联结的频次进行,是基于特征联结的推理;特征推理前预先要求被试归类时,人们的特征推理是基于类别的推理。  相似文献   

18.
康德认为几何学与物理学的普遍性本身是确定无疑的,因此需要证明的只是它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审美却不然,康德曾对它的普遍性抱怀疑态度,所以他认为首先要解决这种普遍性是否存在的问题。鉴于此,康德打破了他在前两个批判中量先质后的分析顺序,首先从审美的无功利性质出发来证明  相似文献   

19.
道德品质是个人自觉意志的凝结,是一种基于自觉自愿选择的行动过程。苏联心理学者E·B·舒布鲍斯基通过实验证明,把儿童摆在直接的社会监督的情况下,由于儿童没有经历内在的道德冲突,在这种情境中的行为是一般的实用行为;而儿童道德行为的特殊性正在于,它只能在充满道德冲突的情境中(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带有否定的情绪体验)和没有社会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的。苏联心理学家艾利康宁提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一定阶段,儿童形成一些道德“恒量”和内部“道德法院”,这是儿童形成初步自我认识的标志,是一种年龄新质。出现这一年龄新质在学龄末期,从此以后,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造了直言推理的一个系统MA,内容包括直接推理和三段论,但未考虑单称命题。此系统实际上是名辞逻辑系统MZ的子系统,精确地说是关于类名及其否定和由它们形成的本辞的系统。文中证明了系统MA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并提出了它的自然推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