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胰腺和胃在解剖上紧密相连,腹腔镜胰胃手术技术上相辅相成。成立“微创胰胃外科学”,让富有创新精神的外科医师同时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和胰腺手术,并进行认真的临床研究,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胰腺手术的水平,使更多患者从现代高新技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胃癌手术是目前胃癌外科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在早期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比例逐渐增多,早期胃癌的良好的临床疗效促进了腹腔镜进一步应用到进展期胃癌手术当中。本文概述了腹腔镜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与进展,以及未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胃癌手术是目前胃癌外科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在早期采取腹腔镜手术的比例逐渐增多,早期胃癌的良好的临床疗效促进了腹腔镜进一步应用到进展期胃癌手术当中.本文概述了腹腔镜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与进展,以及未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术是我国胃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本文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中常规放置空肠营养管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规范化治疗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空肠营养管置入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率无显著性差异(P=0.501),早期联合肠内营养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P=0.0115)。结合博弈论的观点分析,胃癌根治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在并发症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二次开腹手术,因此是一种对于医患双方都最为有利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胃癌根治术目前仍为绝大多数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我国,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进展期胃癌外科治疗目前已趋于规范。然而,早期胃癌的治疗策略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规范化治疗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为患者选择最佳的临床治疗策略。本文重点探讨早期胃癌的类型及生物学意义、内镜治疗策略、外科治疗策略、手术适应证把握、术后随访策略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腹腔镜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手术目前已成为早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之一,而在进展期胃癌的适用性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已有证据表明腹腔镜手术应用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均可获得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然而这些结果仍有待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腹腔镜手术必将在胃癌外科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治疗仍以开放性手术治疗为主,其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近年来,随着对EGC浸润与转移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其治疗中微创外科的应用更为广泛和合理,并重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EGC的治疗方法及应用指征,特别是微创外科的应用,如内镜下治疗和腹腔镜(辅助)手术等.  相似文献   

8.
了解七氟醚预处理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影响。选取80例择期行腹腔镜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者,随机分为2组。七氟醚组(S组)于麻醉诱导后CO2气腹建立前吸入0.8%~1.5%七氟醚30min ,对照组(C组)吸入氧气。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1d、2d、3d及7d肝功能(ALT、AST、TB、DB、TP、ALB)。结果七氟醚组术后1d、2d、3d的ALT及AST 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七氟醚组内气腹时间>2.5h者术后1d、2d的 ALT 增长率(4%)低于≤2.5h者(10%),术后2d、3d的ALT降低率,气腹时间>2.5h者(25%)高于≤2.5h者(23%)。七氟醚预处理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术后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且气腹时间越长,保护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疗效。选择我科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开腹手术组60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因素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腹部胀痛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但其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是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与术式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直肠癌术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思考,探讨保肛手术的原则,淋巴结的合理清扫,分析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和侧方淋巴结的清扫的意义,指出应辨证看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手术的发展史,就是人们追求根治与保存机能相互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对于每一例直肠癌病人,都潜在一个恰如其份的手术根治的方案,这正是术式选择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异体手移植的临床开展是自体断肢再植技术和免疫学研究发展的结晶,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手缺失患者带来了重新获得新手的希望.但目前异体手移植技术尚不成熟,能否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获得长期存活尚不确定.在远期疗效尚未肯定的情况下,建议加强医生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规定由少数具备条件的单位大力开展异体手移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达到既保护患者利益,又能保证异体手移植技术顺利走向成熟,最终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胃癌的发病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Hp感染蒙古沙土鼠成功诱发胃癌,在动物实验中直接证实Hp与胃癌发生有关。众多大规模的人群干预研究显示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率,根除Hp后胃癌的发生有减少趋势;Hp毒力基因尤其是cag致病岛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宿主反应基因尤其是前炎症细胞因子与胃癌的危险性增高有关。动物模型显示Hp诱导癌前病变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周期的调控失常、细胞增殖与调亡的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患者常常被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特别是乳腺癌根治术对女性性特征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各种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心理问题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本文回顾了患者的个人因素、疾病本身和治疗因素及其他社会心理因素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临床的综合诊治和防治过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CSC理论使人们对恶性肿瘤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该理论改变目前以全部癌细胞为目标的药物治疗策略,将使治愈肿瘤成为可能。分离和鉴定CSC是CSC靶向治疗的第一步。本文就CSC的起源和鉴定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研究集中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能预防胃癌的发生,以及胃早癌内镜切除术后给予预防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能否降低胃癌的复发率,本文将就胃癌预防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相关文献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清肿瘤相关物质(TAM)水平,探讨血浆FIB在胃癌患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较胃良性肿瘤、健康体检者的FIB、TAM水平高(P<0.05),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和TAM在胃癌中的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P>0.05);FIB与TAM水平具有相关性(r=0.65,P<0.05).因此,血浆FIB水平有望成为胃癌患者有临床价值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局部进展期胃癌手术后是否给予全身辅助化疗以及关于标准方案的临床研究,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对ⅡB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术后给予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采用何种方案作为标准方案尚缺乏循证学依据,而且东西方医学界的意见存在较大的争议,我们一方面期待具有更高级别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现有证据下对胃癌术后进行最大程...  相似文献   

18.
自由基在癫痫发生及其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癫痫是一组包括许多不同症状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对反复出现的无明显诱因的发作的易感性。无论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表明癫痫时伴有活跃的自由基反应,自由基与癫痫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清除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反应无疑为癫痫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自由基在癫痫发生及其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概述。目前应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癫痫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我们可以预见,进一步探索癫痫发生的自由基病理机制,开发有效清除自由基的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癫痫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子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上升及年轻化趋势,年轻宫颈癌患者需要保留生育功能。随着新术式和腹腔镜的发展,子宫颈根治性切除术作为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其手术实施的适应证,结合医学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既达到了根治性的目的,又充分考虑到生育功能的保留。因此子宫颈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Multiple-probe technique: a variation on the multiple baseli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ltiple-baseline and probe procedures are combined into a “multiple-probe”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a successive-approximation or chain sequence. It provides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initial level of performance on each step in the training sequence? (2) What happens if sequential opportunities to perform each next step in the sequence are provided before training on that step? (3) What happens when training is applied? (4) What happens to the performance of remaining steps in the sequence as criterion is reached in the course of training each prior step? The technique features: (1) one initial probe of each step in the training sequence, (2) an additional probe of every step after criterion is reached on any training step, and (3) a series of “true” baseline sessions conducted just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each training step. Intermittent probes als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continuous baseline measurement, when such measurement during extended multiple baselines (1) may prove reactive, (2) is impractical, and/or (3) a strong a priori assumption of stability can be 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