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丽 《美与时代》2005,(7):53-54
从平面设计来讲,随着国外大量的优秀作品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英文进行设计,无论是招贴还是宣传单,好像不用洋文就不能表达其含义,不用英文形式就会缺乏美感.在这里我并不是说英文不好,英文有它自身简单、易排的优点,但不主张在欣赏对象主要是国人的情况下,大量使用英文,什么都以英文为主.甚至有些产品的销售对象或欣赏对象是国内的固定限制人群,而某些设计者不管是否能让消费者看得懂,标题或口号都用英文,盲目摹仿国外文字排列方式,仿佛没有英文就没有形式感,带点"洋"味便能接近时代.因此我想谈谈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让设计者们也体会一下汉字在设计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当下,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望。产品造型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且重要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设计者的关注。几何形态以其简洁的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不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几何形态再设计进行了深入论述与分析,试图探索出几何形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一般规律,为设计者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博 《美与时代》2015,(1):63-65
每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城市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者的重要灵感源泉。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从地域历史、地域民俗、地域建筑、地域材质四个角度,巧妙地运用地域文化元素,使公共设施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成都市的公共设施设计就是其中的典范,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4.
设计表现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表现图是通过绘画手段(或部分使用摄影与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形象、直观地表达设计效果.它既是设计图纸同时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设计表现是用来阐述设计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设计者表现设计意图的媒介,同时也是传达设计师情感以及体现整个设计构思的一种设计语言.设计表现其实是十分宽泛的概念,它的目的在于用最佳的表现方式,完整传达和展示出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概念.它是以工程图纸为依据,将设计以直观、艺术的方式体现.它是设计师研究、深化设计的手段,是设计师与业主沟通的桥梁,是发展商与客户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乡土设计是当代多元化的一种设计倾向,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化材质符号在新乡土设计风格的观念下,以它特有的文化属性进入到现代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寻求传统乡土材质符号和现代材质语境符号相结合的现代室内设计手法,成为设计者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周红 《美与时代》2003,(11):30-32
建筑模型所具有的三维直观视觉效果特点,能把设计者的构思以立体的概念向观者充分传达出来。而在模型设计制作中,色彩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色彩对人的视觉效果非常明显:一个模型设计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因此,在设计模型时,必须高度重视色彩的搭配。  相似文献   

7.
赖守亮 《美与时代》2005,(10):39-40
计算机在现代设计中的优势毋庸置疑,然而,也给现代设计和设计者带来了很多弊端与不利.尤其表现在对灵感的束缚和对创意的桎梏方面,简直是致命的.因为灵感没有了瞬时性和自由性、创意没有了自主性和多样性,设计作品难免落于俗套、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8.
每一本书籍的封面都是设计者编辑工作的延续和升华,是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也是书籍内容的外在显现与展示,对其的艺术性展现是装帧艺术的灵魂。一个知性设计师从以有效的行为或直接的方法告诉人们信息的诞生开始,其设计活动在经由大量读者翻阅并获得内在体验后,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已经远远突破了原本的专业局限,更多图形设计者都以丰富、多元的结构效应以及艺术拓展,来创新书籍的封面装帧。因此,只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纯粹性质,才能使书籍装帧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宋歌 《美与时代》2007,(1):74-76
设计者与艺术家都是以设计或艺术手段为媒介来进行表达的,在创作思考过程中会弥散着无数的意象的碎片,这些是图形设计的源头.图形是在平面构成要素中形成广告性格及提高视觉注意力的重要素材.图形能够下意识地左右广告的传播效果.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视错觉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空间创意表现手法,通过合理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对艺术设计的兴趣并营造出与种不同的艺术设计效果,由于它的表现手法复杂多样,也就为实现不同的空间形式提供了可能。在视错觉语言的运用中,设计者不仅要了解各种条件下的视错觉表现方式,还要能够将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调节,合理的运用到空间的创意设计中,准确的表达设计理念并传达信息,另一方面,这也极大地扩展和提升了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事实证明,将视错觉图形应用到空间设计中,可以产生出其不意的奇妙效果,并且极大的丰富了设计空间的内涵,使设计更加的生动和谐。因此,讨论视错觉原理及其在展示空间设计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把各种视错觉现象归纳起来,着重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数字时代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其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将中国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设计有三个层次,即传统图形的直接提取运用;传统图形的重构和衍生;传统图形的再创作。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设计者技术层面的问题;二是设计者文化素质层面的问题;三是设计者行为层面的问题。只有提高设计者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提高大众的美学修养和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设计环境和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往返于世界各地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客机尾翼上的“红凤凰”,潇洒飘逸,它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你并不知道“红凤凰”的设计者是谁,然而提起“红凤凰”设计者的另一个出色的设计——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你一定知道韩美林这个名字。在当代中国艺术领域,韩美林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当代首饰设计是视觉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主题的选择可以更直观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以及所关心的社会内容。首饰艺术融入了创作者独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师思想的具体呈现。超前性的首饰设计,使得当代首饰具有意味隽永的艺术形态。首饰艺术生命力的存在、构筑和升华,应以当前首饰消费人群的心理为前提,使设计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相似文献   

15.
论陶瓷造型的设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陶瓷设计而言,常有人说"陶瓷设计几千年了,什么形体都已被设计过了,怎能再创造呢?".显然,这种闭塞的观念有悖于陶瓷设计的发展规律,更悖于设计的三种思维方法.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陶瓷造型怎能创新,怎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个性,又怎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那么,怎样的设计思想才能科学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呢?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设计,从现象上看,似乎是设计者各显神通的结果,难有规律可循.但如果我们从设计的横切面来看,有三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即模仿型、继承型、反叛型的思维方式.下面来分别谈谈这三种思维方式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陈萌 《美与时代》2007,(12):100-101
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为传达而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如何正确充分地传达信息是每一个设计者始终要面对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素描也不例外。我们强调设计素描的方法、步骤,以之提出一个能够顺利完成设计的基本内容,并根据这一基本内容进行艺术构思、创作。设计者按照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设计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同时,设计者遵循这一表达步骤,其目的是使设计素描的表现更加尽善尽美,并符合设计的艺术规律。一、设计思维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是由艺术构思和设计理念通过素描形式反映出来的,也是设计者情感,智慧的自然流露。它把思维空间里的原始素材加以修饰,来体现设计者的意图并以全新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设计的原创性应是设计者或设计群体独立创作完成符合客体要求的设计作品,而非对以前已经存在的设计的抄袭或模仿,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原创的内容还体现于知识劳动的前提在于知识产权,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完善给设计者拓展了感性创造空间,由人机互动演绎出的建筑室内、外虚拟现实设计,较之传统表达更具优势,同时减轻了设计者大量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书法的独特审美为造园设计者获取了灵感,而书法家则不断从造园的形式美感和具象物体上获得新的表现形式。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它以其特殊的视觉魅力,赋予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点缀形式和完美的形式补充。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审美取向和观念的,书法在园林中的运用要把握好度,不能滥用,它在园林中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其运用要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其价值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