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138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学校参与在父母体罚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IGA)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父母体罚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IGA;(2)学校参与显著部分中介父母体罚与青少年IGA的关系;(3)母子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父母体罚→学校参与→IGA",即父母体罚通过侵蚀青少年的学校参与进而增加其IGA的中介效应在高母子关系青少年群体中显著,但在低母子关系青少年群体中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退缩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退缩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同伴侵害→社会退缩→青少年抑郁”,具体而言,相较于高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同伴侵害通过社会退缩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在低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更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对140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同伴侵害对青少年问题性网络游戏使用(Problematic online game use,POGU)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父母知情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后,同伴侵害仍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2)同伴侵害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POGU,还可以通过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OGU;(3)父母知情显著调节同伴侵害影响青少年POGU的直接效应,较高的父母知情可以缓冲同伴侵害的负面效应;(4)父母知情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学业自我效能感→POGU),即低水平的父母知情放大了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POGU的风险效应。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退缩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退缩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同伴侵害→社会退缩→青少年抑郁”,具体而言,相较于高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同伴侵害通过社会退缩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在低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更高。  相似文献   

5.
父母网络监管对于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效果往往不尽相同,本研究对41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路径是否受亲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直接效应显示父母网络监管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中起“遮掩效应”;(2)亲子关系显著调节父母网络监管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3)整体模型检验发现,父母网络监管、亲子关系、不良同伴交往和网络游戏成瘾形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和学校联结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32名青少年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关系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友谊质量量表、学校联结量表。结果表明:(1)友谊质量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资本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通过友谊质量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资本。(2)亲子关系通过友谊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资本的间接效应受学校联结的调节,且这种间接效应在低学校联结的青少年中更显著。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学校系统对个人系统(心理资本)的联合作用,对青少年心理资本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自控力的中介效应和不良同伴交往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对1263名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关系网络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同伴群体特征问卷、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结果表明:(1)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即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冒险行为。(2)亲子关系通过自控力的间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交往较多的不良同伴使低自控力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增多。因此,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该效应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青少年攻击信念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儿童感知父母冲突量表对506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信念和攻击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攻击信念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青少年攻击信念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即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46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校园氛围与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GD)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父母学业卷入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感知校园氛围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IGD;(2)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感知校园氛围与IGD关系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3)父母学业卷入对中介路径"感知校园氛围→学业自我效能感→IGD"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相对于父母学业卷入水平低的初中生而言,这一间接效应对于父母学业卷入水平高的初中生更强。实践干预时,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或调整父母学业卷入程度来预防和控制青少年IGD。  相似文献   

10.
以45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独生家庭的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显著优于非独生家庭;独生与非独生家庭的父母冲突没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母子亲密与母子冲突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抑郁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父子亲密与父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不显著;(3)母子亲密在父母冲突预测青少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没有差异,母子冲突的中介作用仅在独生子女上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母亲应尤其注意将父母冲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消化在夫妻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对贵州省1094名青少年进行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考察早期亲子分离对青少年后期同伴侵害经历及抑郁水平的影响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早期亲子分离能显著增加T1同伴侵害和抑郁,并通过T1的同伴侵害和抑郁间接影响T2的同伴侵害和抑郁;(2)亲子分离、同伴侵害和抑郁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女生组中,早期亲子分离不仅能够显著增加T1抑郁水平,还通过影响T1抑郁间接影响T2的同伴侵害状况,且早期亲子分离也可以边缘显著预测T1的同伴侵害状况;在男生组中,亲子分离仅能显著预测T1的同伴侵害经历,对于T1抑郁及T2时间点的各变量则无显著影响;(3)无论是否受到亲子分离的影响,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早期亲子分离会导致青少年后期同伴侵害经历及抑郁水平上升,且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这为经历亲子分离后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对1063名青少年(初次测评年龄为12.32±0.47岁,50.3%女生)进行间隔2年的追踪调查,考察DRD2基因TaqIA多态性与同伴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TaqIA多态性与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均对男青少年抑郁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携带A2A2基因型的男生中,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其抑郁水平,而在携带A1等位基因的男生中,同伴侵害对抑郁无预测作用。此外,TaqIA多态性与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女生抑郁均无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同伴侵害是一种重要的候选环境指标,与TaqIA多态性交互影响青少年早期抑郁,并且性别在这一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中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伴提名、同伴侵害问卷、不良同伴问卷和饮酒行为问卷调查广东地区4所普通初级中学1386名7年级学生,考察了同伴排斥与青少年早期饮酒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均与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在同伴排斥影响青少年早期饮酒行为过程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即同伴排斥通过增加同伴侵害,从而提高结交不良同伴的风险,进而增加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3)在控制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后,同伴排斥对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设计,使用结构方程建模对1068名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1)在不同时间点上,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先前的抑郁水平对随后个体遭受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先前的同伴侵害不能显著预测随后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抑郁对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拒绝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这表明,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和抑郁间存在单向预测关系,抑郁导致同伴侵害。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探讨青少年受欺负与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调查了城市初中生1485人(男生783人,女生702人)。结果表明:(1)受言语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言语欺负的被试,受关系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受身体欺负的被试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2)是否受关系欺负与是否受身体欺负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具体来讲,对于未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和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受关系欺负的被试组,受身体欺负的被试在抑郁得分上显著高于未受身体欺负的被试;(3)受欺负线性模型得到验证,即随着累积受欺负数量的增多,抑郁程度会呈现出线性函数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Peer victimization leads to negative outcomes such as increas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prospe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well established, and adult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are more likely than individuals with other anxiety disorders to report a history of teasing. However, a crucial bridge between these findings (peer victimization in young adults) is missing. We manipulated perceptions of peer exclusion in a young adult sample (N = 108) using the Cyberball Ostracism Task. Reactivity to exclusion prospectively predicted social anxiety symptoms at a 2-month follow-up, whereas self-reported teasing during high school and current relational victimization did not.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reactions to peer victimization may be a worthwhile target for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young adults. Targeting how young adults react to stressful social interactions such as exclusion may help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SA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est if reactivity to exclusion plays a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ther disorders (e.g., depression) and peer vic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7.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multimethod and multimeasure study was to identify how the peer relationships of Australian adolescents (ages 9–15 years; N = 335) at school, including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correlated with their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Moreover,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were measured via both self‐ and peer report,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reports were considered as correlates of symptoms and peer relationship status. Adolescents who reported m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lso self‐reported more relational victimization and reported their peers as less trustworthy. Adolescents who overreported their own relational victimization and aggression compared with peer report had more symptom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agreed with their peers or underreported their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Adolescents who underreported their own aggression were not only more socially prominent but were also more disliked by their peers. When considered independent of self‐reports, no measure of peer‐reported peer status, aggression, or victim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but adolescents reported as more accepted by their peers had fewer anxiety symptoms. Longitudinal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xamine adolescents' increasing socioemotional problems as correlates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self‐ and peer report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Aggr. Behav. 38:16‐30, 2012.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