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文化》2011,(6):123-124
我们希望自己的心从贪、嗔、痴状态里摆脱出来,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出离心,它能使我们由此获得解脱.佛教讲到的解脱,是相对执著而言.执著有我执和法执两种,它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束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  相似文献   

2.
贪、嗔、痴,佛教称之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三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陶沙  李蓓蕾  王耘  张华  周江  陈瑶  董奇 《心理科学》2003,26(2):253-256
本研究考察了婴儿情绪特征、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社会情绪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特征不同婴儿的在积极社会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显著地少于负性情绪组婴儿的母亲;(2)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在积极情绪行为上无显著差异,而在消极情绪行为上,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著地少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3)综合考察婴儿情绪特征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两方面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下、负性情绪较多婴儿的母亲在积极情绪行为上与其他组的母亲无任何差异,而其消极情绪行为显著地多于其他组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华严法界缘起思想在大乘解脱论中的真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业 《法音》2006,(12):12-18
佛教各学派的教义理论虽然存在种种差异,但它们的终极取向还是归摄在如何修证佛法、如何达到解脱的目标上。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华严宗有关修行解脱论中的教义也不例外。天台与华严同为中国佛学显教体系的精华,然天台宗的教理在诠述诸法实相,而以性具说为依归,教观总持是天台佛学体系的最高真诠。华严宗则综合天台的实相论与缘起论,一统印度中观、瑜珈两大学系的论争,而以诠述唯心缘起无碍法界不思议为宗趣,而以性起说为归宗。此二派的学理,堪称中国佛学显教体系之精华。华严宗是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建立的一个大乘宗派。此经是…  相似文献   

6.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梅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积极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任务是数字分类任务,分为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首先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形成一定的习惯化反应,然后改变任务要求。实验1以53名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条件下完成任务,发现在与中性条件相比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任务转换。实验2以37名大学生为被试,增加了一种转换条件,考察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心理原因,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因偏好新异刺激而促进任务转换  相似文献   

7.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政  高妍春 《心理科学》2008,31(3):571-575
通过音乐诱发情绪,并给予预警指导语,采用DRM范式和信号检测论的研究方法,检验不同情绪组被试对学习词、无关词、关键诱词两两之间的辨别感受性.结果发现:积极情绪组较之消极情绪组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并且消极情绪组对各类词之间的辨别感受性均高于积极情绪组.这说明编码过程和提取过程会共同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研究结果较支持激活监测理论.  相似文献   

8.
僧肇佛学吸收、融合传统儒家"崇德广业"的价值观念,阐发"触事而真""即物顺通"的解脱观,有利于佛教今天关注及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僧肇佛学缘起论对于探讨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及解决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僧肇佛学吸收融合传统道家"道物"关系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的整体论世界观,有助于形成生态整体论世界观;僧肇《般若...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11)
佛学所阐释的问题,同现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色)与精神(心)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精密系统的论述。佛学者认为佛学对达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境界超出一切哲学理论。所以,佛学者称佛学为无上究竟法门。佛学探讨这一问题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提醒世间有情,要排除生命主体观念上的虚妄分别之执,彻见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从而使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脱自在。为了阐明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我们现在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辨明佛学与世间哲学的本质差别。在研究分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阐述一下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佛学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缘起论。缘起论思想的精义是,所谓缘起,  相似文献   

10.
刘亚 《心理科学》2012,35(5):1254-1260
摘 要 采用问卷法以344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神经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神经质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绪、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神经质不能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只能通过积极情绪-自尊中介链和消极情绪-自尊中介链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这些结果说明神经质预示着个体较多的消极情绪体验、较少的积极情绪体验、较低的自尊水平和较低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