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个体情绪波动到社会经济兴衰,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气象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本研究提出大数据时代下, 基于情境营销理论的气象营销新概念。通过识别动态气象环境中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有影响的气象因素, 提出和验证“气象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行为”这一逻辑链条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围绕情境营销的气象因素影响、气象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机制、气象因素影响消费者行为机制下的营销策略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讨论。预期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延伸和丰富现有情境营销理论, 同时对环境消费心理学也是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国内,通常面临反向文化震荡和文化再适应困难,而反向文化震荡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会适应等产生复杂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的反向文化震荡的实证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海归群体的文化再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方面来展现。首先从文化特征这一层面来看,它和人类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不相同文化中的心理行为风貌,这也就是文化心理;从文化负载的层面来看,文化能够和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关联,从而形成价值取向不相同的心理学研究传统。本文主要是对心理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婚恋择偶除了会受当下社会文化习俗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生理机制的影响。本文聚焦热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性激素对人类择偶偏好的影响。女性的择偶偏好受生理周期激素变化的影响,男性的择偶则会因为体内睾酮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性激素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还会影响人类择偶决策的神经机制。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关注生理周期的测定方法、被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间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5.
张慧会  张亮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193-1203
在个体生命早期遭遇的长期或重大的应激经历会显著增加个体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患的风险, 而情绪调节能力的损伤是引发这些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类为对象的行为实验和调查研究表明, 早期应激不仅会影响日常生活中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还会对情绪调节能力造成影响, 其影响方向可能与早期应激的严重程度有关。目前, 大部分研究表明严重的早期应激会损伤情绪调节能力, 但中度的早期应激也可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更为整合性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中介了早期应激和各类疾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 我们从神经层面上阐述了早期应激对情绪调节相关脑区和神经环路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当注意控制无关变量, 进一步探究不同早期应激对于情绪调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年龄的个体行为表现或心理发展的类似性和差异性。跨文化发展心理学的成果有助于解释人类行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有助干区别在文化依赖和文化独立两种情况下产生、发展的行为,还有助于揭示影响儿童如何仿效成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结构,宗教、经济状况等。跨文化发展心理学可以为社会科学和生理科学提供具体的证据以验证它们的理论假设或预测,这种研究的成果有利于消除民族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偏见,也可以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民众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其基本趋势是个人主义正日益流行,传统的集体主义则相对式微。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宏观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也体现在微观的心理与行为层面。本文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反映这一趋势的大量实证研究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与介绍,涉及的领域分别包括社会层面的社会统计指标,以及心理层面的人称代词使用偏好、命名行为、价值取向、人格特征、性和宗教态度、儿童教养与发展模式、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除了一般趋势外,研究也显示文化变迁和心理变化有其复杂性,个人主义增强、集体主义衰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线性的过程;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续性,多元文化共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显著特色。最后,针对当前文化变迁心理研究的不足,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当更多采用追踪和实验设计、拓展现有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入揭示文化变迁的行为/神经机制以及更多关注变迁过程中的心理适应与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8.
腐败作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领域学者针对腐败行为产生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普遍认为制度、权力、文化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个别研究涉及到腐败主体的内在心理。进化心理学从进化和适应的视角对人类行为发生及心理内在特征具有终极解释度。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进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从个体生命史历程(如童年创伤、贫穷经历等)去揭示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翔平  张平   《心理科学进展》1987,5(3):12-17
西方文化心理学主要研究有关不同的文化对人类的行为和人格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所以社会科学家们,尤其是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领域颇感兴趣。文化的差异不仅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上,而且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人格特征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更确切地讲,文化心理学旨在对形态各异的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进行经验性的研究,而这些文化群体对于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都会产生可预见的和有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经验。目前,西方文化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集中于群体的极化现象、工人劳动的动机、人的学习和认知的文化特征及人格差异等方面。文化的研究,不久将会成心理学发展的中心领域。在未来的前景里,文化心理学的贡献将会日益增加;而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将有可能推动产生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心理学领域内出现新的更具生命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正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均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收入增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具体从决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的研究现状来看,人的心理对经济发展及个体收入的确具有非常强的影响作用。国内外有关"人的心理对经济发展及个体收入的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经济心理学已关注到"个性"、"情绪"等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reviews how research from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disciplines has been extended and applied to the ar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specifically in the area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Moving from a universal to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n to a group, and finally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this article draws theories from evolutionary, cultural,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he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at negative emotions (i.e. evolve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are an impediment to positive psychology’s goal of building positive experiences has been extended and modified. Research in PP now recognizes the pitfalls of excessive positive emotions and happiness, and how negative emotions can contribute to optimal human functioning. The cultural approach investigates cultural variations in conceptualizations of SWB and highlights that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re not universal. Theories on social dynamics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evaluative judgments influence well-being, and addres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PP: I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people’s well-being viable? Finally, personality theories expla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and the practice of PP. In sum, the recognition that PP encapsulates the negative, and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social context, and the individual, heralds the evolv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PP.  相似文献   

12.
死亡心理是人类面临死亡及相关事件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复杂心理状态。目前, 研究死亡心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但该理论存在以下争议: (1)在死亡的基本认知方面, 恐惧管理理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如死亡是否与不确定性无关, 死亡是否导致恐惧情绪, 寻求个体生存是否为人类的核心议题; (2)在社会文化层面,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者的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呈否认的, 但是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其他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呈现出接纳或蔑视; (3)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方面, 呈现出较多的矛盾性, 表明研究中有重要的调节因子未被涉及。基于此, 死亡心理可能的研究方向拟从认知、行为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未来死亡心理研究需秉承科学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并结合死亡心理的内容与过程, 关注群体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规律, 开展死亡心理影响下的身心健康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领导职业支持对工作团队成员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0个地市的66个工作团队303名成员为调查对象,在控制被试的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领导职业支持与团队成员心理资本及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领导职业支持对团队成员心理资本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2)无论在团队层次还是员工层次,领导职业支持对成员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促进作用,成员心理资本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A new circumplex model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emphasizes the motives that driv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negative affect (such as anger) that occurs when a strongly activated motive is frustrate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odel experimentally by varying conditions designed to activate and frustrate interpersonal motives. One hundred twenty-nine students engaged in text-based discussions using a computer. Three factors were varied: (a) activation of interpersonal motives--participants believed the interaction was interpersonal (with a human) or noninterpersonal (with a computer); (b)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tive activation--assertive and nonassertive participants were compared (strong vs. weak motive to influence others); and (c) level of frustration of activated motives--the "partner's" messages contained dominating or nondominating language. Participants who believed their interaction was interpersonal produced mor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of various types. Assertive participants who interacted with a dominating and apparently human partner produce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hostility, indicating anger ascribed to frustrated motives.  相似文献   

16.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2):395-401
作为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途径,社会分类对预测刻板印象和群际感知、减少多元文化群体中的关系冲突、促进推理与决策以及指导社会关系推断等都有重要作用。人们进行社会分类的线索可以概括为明显线索和模糊线索、自然线索和社会线索以及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社会分类会受到分类对象、情境和感知者等的作用,同时对人们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等产生一系列影响。未来可以基于跨文化和发展视角探讨社会分类的线索偏向、潜在机制及立足本土文化检验社会分类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7.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 i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creating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that may be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e field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IPT’s development with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the 1970s resulted in a strong empirical foundation without a cohesive theory. Regardless, theorists have since creat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PT, which has received empirical support.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research base and may have unique expertise to enhance IPT. Specifically,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 can help integrate multicultural and diversity perspectives into IPT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more culturally competent approach. For example, several aspects of IPT can be expanded to reflect these perspectives, such as integrat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empathy, and cultural guidanc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PT is a well-researche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pproach that holds potential for continued development with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8.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1,34(3):79-84
西方心理学正在展现出对文化影响日渐增加的关注。这种文化转向既有科学哲学和历史的原因,也受到世界范围内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影响。文化转向的主要表现是:(1)对心理学自然科学模式的反思与诘难;(2)多元文化心理学的兴起;(3)跨文化心理学面临的批评及其转变;(4)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分支领域对文化影响的关注。作者认为,文化的转向对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Psychology can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limiting the magnitude of climate change by improving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haviors that driv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reactions to climate-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policies, and by turning that understanding into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his article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summarizes what psychology has learned, and sets out an agenda for making additional contributions. It emphasizes that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contributions from psychology comes not from direct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cepts but from integrat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methods with knowledge from other fiel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