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检验了消费者在群体购买情境中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1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自我建构:独立vs.互依)组间因子设计,用来检验解释水平是否调节自我建构类型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2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认知模式:感知vs.模拟)组间因子设计,检验认知模式和解释水平对冲动性购买的联合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自我建构类别不同,冲动性购买意愿也不同,且受到解释水平的调节影响;群体购买情境下,消费者对他人认知模式的不同,对自身冲动性购买的影响也不同,解释水平在其中也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通过情景模拟实验,考察品牌熟悉度、参照群体和任务时间与购买决策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品牌熟悉度影响购买决策,高品牌熟悉度下做出购买的决策显著多于低品牌熟悉度。(2)品牌熟悉度对参照群体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具有调节作用。(3)任务时间限制不影响购买决策。研究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存在品牌熟悉度效应和参照群体效应,消费者所接触品牌的熟悉度越高,消费者越倾向作出购买的决策;与陌生人相比,消费者更容易受好朋友的影响而作出购买的决策;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可能存在时间感知偏差。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8,(3):140-147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情感反应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飞 《心理科学》2007,30(3):708-711
冲动性购买在商场和超市的零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本研究以旅游者和旅游购物为实证研究对象,在323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验活动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及其情感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激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方面,顾客参与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顾客学习,再次是顾客娱乐;顾客参与会导致更多的快乐的情感反应,而快乐的情感反应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顾客学习会导致更多的支配的情感反应,而支配的情感反应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企业为了促进产品推广, 不惜重金聘请名人为产品代言。已有的文献主要探究名人代言的自强型模式, 很少研究名人代言的自嘲型的表达方式。本文则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和产品差异理论探究了两种类型名人代言在不同产品情境下对消费者口碑推荐的影响。通过二手数据分析和实验法研究发现:自强型的名人代言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享乐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嘲型的名人代言更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实用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强型的名人代言主要是通过强化其规范性影响, 进而增强消费者对享乐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自嘲型的名人代言主要是通过强化其信息性影响, 进而增强消费者对实用型产品的口碑推荐。  相似文献   

6.
从信息加工流畅性视角切入,探讨消费者权力感对不同类型拟人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168名本科生参与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权力感的人来说,与热情型拟人化产品相比,他们对能力型拟人化产品的购买意愿更高;对于低权力感的人来说,与能力型拟人化产品相比,他们对热情型拟人化产品的购买意愿更高。信息加工流畅性在权力感与拟人化类型交互影响拟人化产品购买意愿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权力感对拟人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璐  沈模卫  关忻 《心理科学》2005,28(3):660-666
从信息加工流畅性视角切入,探讨消费者权力感对不同类型拟人化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168名本科生参与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高权力感的人来说,与热情型拟人化产品相比,他们对能力型拟人化产品的购买意愿更高;对于低权力感的人来说,与能力型拟人化产品相比,他们对热情型拟人化产品的购买意愿更高。信息加工流畅性在权力感与拟人化类型交互影响拟人化产品购买意愿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的权力感与冲动购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菲  朱华伟 《心理学报》2016,(7):880-890
本文探究消费者的权力感对冲动购买的影响。通过3组实验研究发现,权力感影响人们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冲动购买意愿,其机制在于高(低)权力感的人面对实用品(享乐品)有更高的信息加工流畅性;进一步,当高权力感的人具有享乐目标时,他们反而在享乐品上表现出更高的冲动购买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颖  朱毅 《心理学报》2016,(8):1026-1036
图片、文字是体验型产品网络评论的两种主要形式,但关于两者对消费者影响的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本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通过系列实验揭示了图片、文字评论在不同购买可行性情境下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及产品类型(怀旧/非怀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购买可行性低情境下的消费者受文字评论的影响更大,而购买可行性高情境下的消费者受图片评论的影响更大(实验1a、实验1b和实验2);(2)购买怀旧产品时,购买可行性低情境下的消费者仍受文字评论的影响更大,而购买可行性高情境下的消费者受两类评论的影响无差异;购买非怀旧产品时,购买可行性高情境下的消费者仍受图片评论的影响更大,而购买可行性低情境下的消费者受两类评论的影响无差异(实验3)。本研究表明,当图片、文字评论与购买可行性在解释水平上一致时,影响力最大,且怀旧/非怀旧产品类型会调节这种效应。本研究还讨论了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此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张柳  李新旺  张文婷  杜瑞 《心理学报》2012,44(7):936-943
许多研究显示, 冲动性与尼古丁、可卡因、海洛因等药物成瘾显著相关, 但它对吗啡成瘾的影响尚未见到报道。本实验考察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实验采用延迟奖赏模型将大鼠的冲动性区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每个水平设置吗啡处理组和盐水处理组。结果发现:动物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程度表现为低冲动组>中冲动组>高冲动组, 并且中、低冲动组动物形成了条件性位置偏爱而高冲动组没有形成这种偏爱; 在行为敏感化表达期, 与相应的盐水组比较, 高、中冲动组动物的吗啡运动激活效应显著, 而低冲动组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些结果提示, 条件性位置偏爱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强化效应越低; 行为敏感化任务中, 动物的冲动性越高, 吗啡的运动激活效应越高。由此可见, 动物的冲动性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行为敏感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朱振中  李晓君  刘福  Haipeng 《心理学报》2020,52(11):1352-1364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   

12.
以发展的整体互动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考察青少年早期冲动性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家庭环境量表、青少年感知校园氛围问卷对天津市某中学210名初中生进行了为期1年的3次追踪调查,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潜类别增长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冲动性的发展呈线性增长趋势,并可分为三个亚群组:恒低组(16.67%)、恒高组(41.43%)和居中升高组(41.91%);(2)家庭环境亲密度和教师支持对亚群组有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在青少年早期冲动性的动态变化性、个体差异性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05,(6):1416-1421
绿色消费虽然备受关注但消费者积极性却不高,这可能和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了考察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引入购买时间距离这一变量,以揭示面对绿色产品的矛盾性消费者究竟更愿现在购买还是将来,决策模式是否会存在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调节绿色消费观与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产品价值感知部分中介了该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绿色消费者不会受到时间框定的影响,而非绿色消费者则表现出时间框定效应即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这是因为绿色消费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绿色消费者动机加工,使绿色产品的价值感知较为稳定,而非绿色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则根据购买时间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的当下培育个体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财玉 《心理科学》2019,(6):1416-1421
绿色消费虽然备受关注但消费者积极性却不高,这可能和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了考察绿色消费的积极性,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出发,引入购买时间距离这一变量,以揭示面对绿色产品的矛盾性消费者究竟更愿现在购买还是将来,决策模式是否会存在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时间距离调节绿色消费观与产品购买意愿的关系,而产品价值感知部分中介了该调节作用。具体来说,绿色消费者不会受到时间框定的影响,而非绿色消费者则表现出时间框定效应即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这是因为绿色消费观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绿色消费者动机加工,使绿色产品的价值感知较为稳定,而非绿色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则根据购买时间距离的不同而变化。研究结果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紧迫的当下培育个体绿色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社会排斥与冲动性消费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社会排斥量表、名人崇拜量表、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以及冲动性购买倾向量表,对81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月收入和每月生活费后,社会排斥显著正向预测冲动性消费;(2)名人崇拜在社会排斥和冲动性消费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在中介路径的前半段及直接路径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的理解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购买决策已成为消费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了决策专家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实验一引人归因风格变量,探讨了非时间压力下归因风格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压力变量,考察时间压力对不同归因风格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1)归因风格和时间压力都显著影响了购买决策;(2)高时间压力降低了不同归因风格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信息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7.
解释水平对品牌联想和品牌延伸评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柴俊武  赵广志  何伟 《心理学报》2011,43(2):175-187
由于人们更加关切与其解释水平相匹配的信息、经验和事物, 解释水平能够系统性地影响人们的判断与决策。本研究将解释水平视为重要的调节变量, 探查它对消费者的品牌联想和品牌延伸评估的可能影响。实验一用于检验来源于个体差异的不同解释水平(高与低)的被试, 对于同一品牌是否产生不同形态(原型性与范例性)的品牌联想以及探查它们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实验二采用2(解释水平:高vs.低)×2(契合类型:原型性契合vs.范例性契合)组内和组间因子混合设计, 用于检验基于时间距离的解释水平是否调节契合类型对品牌延伸评估的影响关系。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接触到品牌名称时, 具有高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将比低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呈现更多的原型性联想; 而具有低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将比高水平解释倾向的消费者, 呈现更多的范例性联想; 在低水平解释条件下, 消费者对范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要好于对原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 而在高水平解释条件下, 消费者对原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要好于对范例性契合延伸产品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冲动性购买行为量表以及金钱态度量表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系,以及金钱态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金钱态度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冲动性购买行为呈正相关,冲动性购买行为与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呈正相关;(2)金钱态度分别在大学生以财物定义成功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与冲动性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预期性思考、自我调节导向与非计划购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消费者对非计划购买产生犹豫时,营销者应如何引导他们的购买行为?本文通过准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方法探究该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营销者可以通过设计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信息提高其非计划购买意向;(2)但是预期性思考的有效性还受到消费者自我调节导向的影响:预期欣喜对提高趋利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预期后悔对提高避害导向消费者的非计划购买意向较有效;(3)预期欣喜和预期后悔通过影响消费者对购买合理性的判断而影响他们的非计划购买意向。  相似文献   

20.
王财玉  吴波 《心理科学》2018,(3):621-626
绿色消费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消费者的绿色承诺很难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出现了消费者的不作为现象。本研究试图探讨时间参照对消费者不作为的影响以及环保意识是否能够有效抑制这种不作为。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近期情境下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低于远期,出现了绿色消费不作为现象,即个体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尤为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对消费者不作为的弱化作用受制于个体的产品环境怀疑:产品坏境怀疑较低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明显,而产品环境怀疑较高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则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