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调节焦点理论, 个体在追求目标和选择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存在两种调节焦点:促进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倾向用“接近式”的方式达成目标; 防御型调节焦点的个体以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倾向用“避免式”的方式达成目标。近年来, 调节焦点理论在领导力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关于两种调节焦点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共同作用的研究却十分稀少。在回顾调节焦点在领导力领域研究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 本文指出了矛盾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基于矛盾理论,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调节焦点理论提出,自我调节过程中存在着提升焦点和预防焦点这两种不同的目标追求策略。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提出,自我解释和时间距离会交互影响着人们的调节焦点。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解释能够显著地预测调节焦点;独立自我解释更可能激活个体的提升焦点倾向,而依赖自我解释更可能激活个体的预防焦点倾向。此外,近期时间距离启动条件下,独立和依赖自我解释使得个体的调节焦点的差异倾向性更为明显,但是对远期时间距离的知觉则使得依赖自我解释的个体更加偏离预防焦点倾向,趋向于提升性焦点,并与独立自我解释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领导纳谏自古有之,它对组织的发展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对领导纳谏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详细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缺乏对领导纳谏内涵的关注,且聚焦于对领导纳谏影响因素的探讨,这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领导纳谏的概念内涵及其作用机制。领导纳谏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认知过程,但同时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也是一种受动机驱动的目的性行为。本文从领导纳谏的动机视角出发,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系统地探讨领导纳谏的内涵及其效应机制。具体而言,根据领导纳谏的动机和调节焦点理论,领导纳谏可以被划分为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两个子维度,同时将从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来探讨促进型纳谏和防御型纳谏对员工建言行为和团队创新的不同影响机制,为领导纳谏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63-1481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开始呈下降趋势。职场孤独感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高度重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本文指出过往研究虽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效应并有效提高了组织对职场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但尚未系统回答“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为了引导员工对职场孤独感的科学应对,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员工视为能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并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应对行为的关系,为如何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建设性对策。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制职场孤独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探讨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综合过往研究,本文发现职场孤独感区别于其他消极情绪的核心在于:职场孤独感源自于高质量职场人际关系的缺失。与此观点对应的是,Wright和Silard (2021)认为当员工实际的职场人际关系未达到预期水平,员工会认为职场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产生孤独的体验。Wright和Silard (2021)的观点反映了职场孤独感是一种员工未实现期望社交目标而导致的心理体验。循此逻辑,本文采用与目标实现过程相关的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本项目拟解决三个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社交应对策略,以及社交应对策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新颖的多项式回归分析与曲面响应分析方法,本文力求重构传统的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思路,为职场孤独感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首次将调节匹配理论引入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应对,呈现了职场孤独感现象在组织中的动态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 鉴于当今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激发员工的环保行为成为了各界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基于情感事件理论,从主动的视角来探讨人们在空气污染情境中产生消极情绪后的积极应对行为。运用经验取样法,对68名在职员工进行了为期14天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1)个体每日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与每日的环保行为正相关;(2)风险感知和环保激情在个体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3)调节焦点调节了个体每日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消极情绪对每日的环保行为的影响,防御焦点弱化二者间的关系,而促进焦点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以上成果丰富了人们对空气污染触发的消极情绪动态影响机制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和基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冰  杨蓉  杜旌  马贵梅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381-2394
企业往往在员工管理和组织创新上处于“两难困境”——难以提供稳定工作但又不得不依赖员工实现组织创新, 这就使得研究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员工遭遇不同环境威胁带来的工作不安全感时, 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本文在威胁焦点下深化工作不安全感概念, 并基于“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探讨其对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过程。首先, 结合环境威胁来源与主观感知, 把工作不安全感分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和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两个维度, 并将编制测量量表。其次, 期望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通过分析多时点的员工-主管配对数据, 基于情境调节焦点和工作激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来揭示岗位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负向影响, 以及人员焦点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倒U型影响。最后, 将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讨工作不安全感潜在类型及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进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和效用研究, 也为企业如何有效促进创新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情绪调节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作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绪调节是工作倦怠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实证研究表明, 压抑负面情绪和采用表面表演策略是情绪调节导致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 而情绪智力、工作自主等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对于情绪调节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效应。情绪调节对工作倦怠作用机制的理论解释包括面部表情理论、资源保存理论和情绪的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的理论模型来分析情绪调节对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 提出应该深入探讨组织支持、领导行为和情感文化的调节效应, 并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角度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动机理论的新发展:调节定向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琦  乐国安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64-1273
Higgins(1997)提出的调节定向理论,独立于享乐主义原则,揭示了人们如何趋近积极目标状态和回避消极目标状态。该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调节定向——促进定向和预防定向,两者在服务的需要类型、对目标的表征、对结果的关注点、情绪体验等方面存在区别,并会产生独立的动机结果。文章介绍了关于两种调节定向的特点、调节定向的测量、调节定向对基本心理过程和调节定向理论在社会生活的应用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对调节定向的测量、调节定向与人格、与时间动力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0.
信息结构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从焦点和背景这一维度对信息结构的研究最多。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重读焦点信息。本研究使用ERP技术,通过对话语篇考察了不同位置对比焦点和重读的一致性对口语语篇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焦点不受位置影响,稳定诱发中后部分布正波,且小句末尾焦点诱发的正效应早于小句内部。此外,重读相对于不重读在小句内部和末尾都诱发了正效应,并且出现在较晚的时间窗口。尽管焦点不重读相对于一致性重读没有诱发任何脑电效应,但背景重读相对背景不重读在小句末尾诱发了一个早期负效应。本研究表明,听者按照不同的方式、即时使用不同位置的对比焦点和重读信息建构语篇表征。  相似文献   

11.
期望与绩效的关系: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琦  马华维  乐国安 《心理学报》2010,42(6):704-714
经典动机理论认为高期望能提高绩效水平,本研究结合调节定向理论进一步回答这种效应"何时"存在或"如何"产生的问题。研究1通过测量期望水平、并用任务框架操作调节定向,检验了情景启动的调节定向对期望与行为间关系的影响;研究2采取更严格的被试内设计通过任务难度操作期望,考察了作为个体长期差异的调节定向的作用。结果表明:①调节定向调节成功期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定向,成功期望与绩效正相关;对于预防定向,期望与绩效相关不显著。②动机可以部分解释调节定向与期望的交互作用机制:高水平的成功期望会提高促进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进而产生高的绩效结果;其对预防定向个体的动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Variety-seeking research has examined antecedents in terms of contextu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owever, it does not consider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factors such as regulatory focus (promotion vs. prevention) and regulatory mode (locomotion vs. assessment) to predict variety-seeking. Drawing on regulatory fit theory,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new kind of regulatory fit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gulatory focus and mode (i.e., regulatory focus–mode fit), thereby extending previous work examining fit based on either regulatory focus or regulatory mode in isolation. Results from five studies, including field data from 10,547 music app consumers (text analysis), two preregistered studies, and two online experiments, show that regulatory focus–mode fit (vs. non-fit) decreases variety-seeking. Engagement and attitude certainty serially mediate regulatory focus–mode fit effects.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consumer segmentation and message framing.  相似文献   

13.
特质性与情境性调节定向匹配效应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玲  林晖芸  逄晓鸣 《心理学报》2011,43(5):553-560
研究试图探讨基于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特质性调节定向和情境性调节定向)而达成的匹配所导致的效应是否一致。实验一、二均采用2(调节定向:促进、防御)×2(信息框架:积极、消极)被试间设计, 分别考察了两种匹配对信息说服效果(包括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行为意向3项指标)的影响。MANOVA检验表明, 实验一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2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实验二中信息价值评价、情绪强度和行为意向3项指标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这表明, 基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所达成的匹配在对信息价值评价和情绪强度的影响上具有一致的效应, 但在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上具有不一致的效应。这一结果对于理解两种不同性质的调节定向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两者而达成的两种调节匹配之间的差异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往学术界更多关注工作重塑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 缺乏对其内在动机及相关新构念的探讨。近年来, 基于调节定向理论的工作重塑研究逐渐增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基于特质及情境性调节定向的视角, 分别对其与工作重塑具体维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然后, 揭示领导的调节定向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重塑行为; 最后, 梳理工作重塑领域涌现的新构念(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趋近/回避型工作重塑), 及其理论融合的基础。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调节定向和工作重塑的相互作用、促进/防御定向型工作重塑的前因变量及作用机制, 以及调节定向与“角色观”工作重塑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In decision making, people can focus on decisional outcomes (outcome focus), but they can also focus on gaining knowledge about the decisional domain (learning focus). Furthermore, people differ in the strength of their epistemic needs—their p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a rich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We invoke the regulatory fit theory to predict that higher epistemic needs better fit a learning focus than lower epistemic needs, resulting in a greater increase in valuation of the chosen option when a learning rather than an outcome focus is induced. This general hypothesis was tested and supported in three studies, each focusing on a different proxy to epistemic needs. Thus, individuals experienced greater value when they had lower expertise (Study 1), higher need for assessment (Study 2), and higher need for cognition (Study 3) when a learning rather than an outcome focus was induced. Implications for work on epistemic needs, regulatory fit theory, and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合调节聚焦理论探讨了如何道歉更有效。两个实验通过启动不同调节聚焦,创设冒犯情境并呈现不同框架的道歉信息,考察调节聚焦与道歉框架对道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促进聚焦的受害者呈现积极框架的道歉信息、向防御聚焦的受害者呈现消极框架的道歉信息能改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评价,降低交往回避倾向,获得较好的道歉效果,且正确感是此种影响发生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发现了调节定向、调节期望与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基于调节匹配理论,以149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与个体长期调节定向相一致或不一致的任务框架(收获/无收获vs无损失/损失)操作调节匹配性,进一步研究了调节匹配对期望与绩效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调节匹配会进一步加强以往研究中发现的调节定向对期望和绩效关系的调节模式,不匹配会起到削弱作用。当促进定向占主导的个体完成强调有无收获的任务时,高期望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完成强调有无损失的任务;而当预防定向占主导的个体完成强调有无损失的任务时,低期望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完成强调有无收益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Applying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to the context of social dilemma situations, the present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gilant, prevention‐focused self‐regulation predict the tendency to invest private resources to punish uncooperative interaction partners (costly punishment), a behaviour that typically has strong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ollective level of cooperation. Analyses further support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vigilance system proposed in regulatory focus theory (prevention focus) in comparison with general defensive inhibitory tendencies (measured with Carver and White's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scale). Results document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evention‐focused self‐regulation but not differences in general defensive inhibitory tendencie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stly punishment. In sum,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vigilant, prevention‐focused self‐regu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ntext of sanctions that enforce cooper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姚琦  乐国安 《应用心理学》2010,16(4):341-348
新员工在进入企业工作前,会基于已有信息对即将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预期,即新员工期望。期望对行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设定或自我调节起作用的,因此本研究尝试分析调节定向对新员工期望的影响。通过对480名新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调节定向对期望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确定性都存在影响,这些影响受期望内容的调节:对于与发展和创新相关的期望,促进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对其重要性的判断程度高于预防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且当期望的确定性高时,前者对期望可能性的判断程度高于后者;而对于与安全和责任相关的期望却相反,预防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对其重要性的判断程度高于促进定向占主导的新员工,且当期望的确定性高时,前者对期望可能性的判断程度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