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我欺骗:通过欺骗自己更好地欺骗他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菁 《心理学报》2012,44(9):1265-1278
心理学的研究几乎都把自欺看作一种个体特质, 主要探讨自欺对个体自身的作用。而在进化的理论框架中, 自欺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策略,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其他个体。由于直接欺骗有可能被对方识破, 个体把自己欺骗之后就可以“诚实地”向对方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察觉。这就把自欺定义为人际间而非个体内的概念。本文系统地阐述人际间自欺的概念和思路, 并为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一套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在理论上, 由于难以区别通过自欺的欺骗和直接的欺骗, 本文提出一系列假设和条件来证明自欺的存在, 这些条件包括欺骗双方的地位高低、道德高低、和人数多寡。因为自欺是用来应付高欺骗探测压力的, 上述条件可以反映被骗对象的欺骗探测能力的高低。在方法上, 本文提出采用两次回忆的方式来展现自欺, 第一次回忆时欺骗动机存在, 个体在诚实的状态下提供较少真实信息, 第二次回忆时欺骗动机消失, 个体可以提供较多真实信息, 通过比较两次回忆内容的差异来验证自欺的存在。这一操作方法突破了个体间自欺因缺乏操作定义而无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屏障, 为人们探讨人际间自欺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尽管有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资源和认知资源应该是两种独立的资源,但近期的研究却表明两种资源是互相影响的.以往研究从执行控制的角度解释两种资源为什么相互影响,但却没有指出两种资源如何影响执行控制,以及缺乏考虑神经机制和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在其中的作用.为更系统地解释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该模型指出:(1)两种资源相互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两者都受到执行控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影响;(2)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会消耗能量,产生心理疲劳,降低执行任务的动机,表现为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下降;(3)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进一步限制了执行控制在随后的自我控制和认知加工任务中的作用,因而影响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的表现;(4)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通过提高个体对疲劳的耐受性、补充能量和提高动机等方法,使前额叶皮层和执行控制在完成前一阶段任务后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个体在后续自我控制或认知加工任务上的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考察自我控制资源与其他认知加工的关系;用动态的认知神经研究方法,建立前额叶皮层激活水平在前后两阶段任务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以及研究自我控制资源调节变量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和团队的长远利益。采用行为学实验从两种视角下考察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材料评定的方法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对比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低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产生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2采用颜色Stroop任务考察了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状况对欺骗判断的影响, 结果发现当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衰竭时, 在评价他人为自己利益去欺骗、为他人利益去欺骗以及在特定情境中欺骗倾向上, 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实验3采用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不同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高自我控制组, 低自我控制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实验4采用颜色Stroop任务和视觉−感知任务来考察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 对比控制组, 自我控制资源衰竭组有更多的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欺骗判断时, 相比自我控制资源状况, 个体会优先识别他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欺骗动机或欺骗倾向。在欺骗行为中, 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 能够更好地抑制自私动机, 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 出于自身利益去欺骗的可能性会更小; 自我控制资源充足的个体, 更有可能会经得住诱惑, 自私自利的欺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  相似文献   

4.
自欺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么人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哲学和心理学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哲学家争论最多的是自欺的概念,自欺现象究竟能否存在。心理学家则从认知、社会、临床和进化的角度探索自欺;分别研究了自欺的内涵,自欺的产生原因,自欺的利与弊,自欺与心理健康,自欺的进化等一系列问题。未来自欺的研究应该将重点放在探究自欺的进化,自欺的人格特征,自欺与心理健康,以及自欺的其他相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探讨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对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采用前瞻范式探究不同效价的模糊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比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积极模糊反馈的条件下显著地提高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自我欺骗的程度加重)。实验2探究不同效价的精确反馈对自我欺骗的影响, 结果发现, 相对于无答案提示组, 有答案提示组的被试在消极精确反馈条件下显著地降低测试2第二阶段的预测分数。实验3采用ERP技术探究反馈类型和反馈效价影响自我欺骗的内在机制, 结果发现, 模糊反馈条件下的自我欺骗诱发较大的P2成分、诱发较小的N1和N400成分; 以及发现自我欺骗在额区的效应较大。总之,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积极反馈促进个体的自我欺骗产生, 消极反馈削弱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 积极模糊反馈能够进一步促进了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这些研究结果还表明自我欺骗产生的背后机制可能是自我膨胀。  相似文献   

7.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实验2的结果发现,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实验3的结果发现,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且有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19,(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 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 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 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罗金  莫雷 《心理科学》2005,(3):709-714
自我欺骗的施骗者和受骗者都是自我。这个特殊性导致自我欺骗的定义、类型、研究范式和机制等存在着争议。在系统梳理自我欺骗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自我欺骗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研究范式,提出了两种新的自我欺骗分类方法,探析了自我欺骗的心理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视角综述了饥饿对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广泛影响。饥饿会损害一般认知功能, 潜在导致决策与认知偏差, 并引发道德判断标准降低、社会态度改变以及攻击行为增加等现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饥饿影响认知与社会行为内在机制的三种假说:自我损耗说、认知激活说以及协调机制说。最后, 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着饥饿主观感受差异、测量方法不够准确等问题, 未来研究需要提高饥饿的测量效度, 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对饥饿影响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宽恕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被认为是对冒犯者的亲社会化转变的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行为上的改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相关的成果,发现宽恕心理的行为测量范式能够揭示宽恕相关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发现宽恕心理过程主要涉及负责社会认知、共情和认知控制等功能的脑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宽恕心理行为测量范式的有效性和揭示内容的一致性、宽恕心理的认知和脑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responding to self-report items under varying condition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Participants in three experiments judged the extent to which a set of items (personality traits in Experiments 1 and 2; behaviors in Experiment 3) described them under instructions that either increased or decreased concerns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Under most conditions, instructions that produced the greatest concern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resulted in the longest response times. 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social desirability operates as an editing process; participants retrieve the requested information and then evaluate it before responding. There was also some evidence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desirability; participants scoring high on the trait of self-deception were generally faster at making these judgments than were participants scoring low on self-deception.  相似文献   

15.
von Hippel W  Trivers R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11,34(1):1-16; discussion 16-56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self-deception evolved to facilitate interpersonal deception by allowing people to avoid the cues to conscious deception that might reveal deceptive intent. Self-deception has two additional advantages: It eliminates the costly cognitive load that is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deceiving, and it can minimize retribution if the deception is discovered. Beyond its role in specific acts of deception, self-deceptive self-enhancement also allows people to display more confidence than is warranted, which has a host of social advantages. The question then arises of how the self can be both deceiver and deceived. We propose that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dissociations of mental processes, including conscious versus unconscious memories, conscious versus unconscious attitudes, and automatic versus controlled processes. Given the variety of methods for deceiving others, it should come as no surprise that self-decep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a number of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we discuss various types of self-deception. We then discuss the interpersonal versus intrapersonal nature of self-deception before considering the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t which the self can be deceived. Finally, we contrast our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elf-deception with current theories and debates in psychology and consider some of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self-deception.  相似文献   

16.
Self-deception is an intricat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grounded in relatively little empirical evidence as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variable. The present research offers a direct test of one of the central scales of self-deception—the Self-Deception Enhancement (SDE) scale—by comparing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valuations. Using the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 (AMP), participants (N = 150) reported about their implicit self-evaluation. These ratings were compared to explicit self-reports about self-evalu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self-decep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r discrepancy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self-evaluations. Specifically, higher self-decep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more positive explicit self-evaluation but with a more negative implicit self-evaluation. These findings offer one of the first direct tests of the SDE, supporting its viability.  相似文献   

17.
自我声音是自我相关信息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识别身份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声音具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传导方式和个体动机水平的差异都影响个体自我声音识别。在进行自我声音识别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会激活右半球额叶大部分脑区,并且在P3和N2成分上与在非我身份声音识别中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从声音刺激和个体动机两种角度来开展自我声音识别研究,并结合进化心理学与脑成像技术探索其神经机制,宜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