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2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创设三种共享方式,通过学习任务和选择性注意任务,比较探查共享方式对参照性交流学习过程和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6~10中,共享语言、共享语言+对象+表情两种条件间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2)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条件下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条件,共享语言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条件。结果表明:各共享条件间的学习差异出现于参照性交流学习后半期,共享语言+对象方式的学习效果显著更差;共享语言条件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更高,而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条件。  相似文献   

2.
依据交流语境特征创设了语言交流、共享对象的语言交流、共享对象和表情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范式探查:交流语境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语言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最高;不同语境下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随交流时间进程而增高。(2)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对象和表情条件最低,但集中性水平最高;总体上,指向性和集中性水平随学习进程相对稳定增高,但语言交流条件与共享对象条件下学习阶段1的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学习阶段。结果发现:交流语境不同时,不同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认知加工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同;交流双方认知的协调过程同时受到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概言之,非语言因素降低了语言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但表情因素提高了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设计交流学习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采用交流范式,探查了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语言相似性特征。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方式下双方语言相似性水平最高,其次是对象可视方式,最后是表情和对象可视方式。(2)交流双方语言相似性随交流进程呈现倒U型分布,仅表情方式下自b6开始语言相似性相对稳定。(3)交流任务b10中双方相似性的交流语境效应显著,个人任务中不显著;表情方式下任务类型主效应不显著。结果发现:随着交流语境中非语言因素的增加,语言对于双方认知协调作用逐渐减弱;表情可视性促进了语言参照惯例的形成效率;仅表情和对象可视语境下双方相似性在交流和个人任务间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安排了交流任务和个人迁移任务,创设了三种交流语境,比较不同语境下交流学习双方的语言准确性。结果显示:(1)三种语境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水平最高,交流语境中的对象可视性阻碍了语言准确性提高的速率,表情可视性降低了语言准确性水平;交流语言相似性水平高的被试,语言准确性水平提高的效率和效果均高于低的一方;(2)交流任务中仅语言交流时语言准确性最高,个人任务中对象可视语境下准确性最低;和交流任务相比,高相似被试个人任务中的准确性更高。表明:语言认知不完全代表交流认知,对象可视性阻碍语言认知和交流认知水平,表情可视性辅助语言共同提高交流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分析比较参照性交流情境下语言交流对象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和个人情境下维度选择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探查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情境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被试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参照性交流情境下无关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情境。结果发现: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方面;任务情境的影响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创设关系复杂性不断增高的三种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比较探查了不同学习程度下参照性交流和个人学习的差异特点。结果发现:(1)关系复杂性和学习程度影响两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差异,关系复杂性高的条件下,个人条件学习效果极其显著优于参照条件;低成绩组条件下,参照条件学习效果显著优于个人条件。(2)不同学习程度下参照性交流学习中被试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极其显著高于个人学习,且不受关系复杂性的影响;两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学习时间分配中的学习决策及其如何影响后续学习绩效是学习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对惩罚学习条件下,学习者是如何调整学习策略的,以及这种调整与后续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奖励和惩罚条件下,参与者都会更多地选择高分的项目进行学习。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奖励组和惩罚组都倾向于将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困难和高分的项目。但惩罚条件下参与者对低分项目的选择比例显著低于奖励条件,这表明惩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而且惩罚条件也影响低分且容易项目的学习效率。有趣的是,奖励和惩罚虽然对学习策略产生影响,却对学习绩效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不同的学习策略可以获得相似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表情因素作为身份特征对多身份追踪中分组效应的影响。采用多身份追踪范式, 8个客体为表情图片(正性、负性、中性)其中4个为目标, 对45名被试进行了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影响的测查。实验条件分别为: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完全不相同组(4水平, 简称分组)、目标表情与非目标表情都由两种相同数量的表情混合组成(3水平, 简称配对)与基线组(8个客体表情相同)。发现分组水平的成绩显著优于基线组, 配对水平的成绩显著低于基线组, 并表现出了负性表情的追踪优势; 另外, 有无眉毛线索对追踪表现无显著影响。这一结果说明多身份追踪中存在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负性表情的分组知觉高于正性表情。  相似文献   

9.
年级、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39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策略量表为工具,探讨了不同年级及成绩组的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特点。结果发现:(1)就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来看,年级与成绩组两因素交互作用显着。(2)初中和高中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策略水平。初中阶段,不同成绩组的学习策略存在显着差异,并且低成绩组在所有量表上的得分都低于高分组。而高中阶段,不同成绩组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3)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动机策略是较好区分高、低分组的学习策略维度。  相似文献   

10.
家族相似性材料是更加接近自然的类别材料,反馈方式(正性反馈和负性反馈)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采用"学习-测试"范式探讨正性反馈与负性反馈对家族相似性类别学习的效率与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负性反馈组学习速度更快,并在分类任务、记忆任务上的成绩好于正性反馈组;高水平策略使用上,两组的成绩不显著。这说明在学习家族相似性材料时,负性反馈在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上均优于正性反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并创设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特点。结果发现: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从学习阶段2开始得分显著更高;且维度选择整体结果显著优于低分组,这主要表现在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水平显著更高。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过程表现出不平衡性;参照性交流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1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复杂性不同的材料,创设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效果与选择性注意特点。结果高成绩组block10成绩显著高于低成绩组,关系复杂性主效应显著,参照性交流双方维度选择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关系复杂性影响维度选择的整体结果、有关维度选择结果。表明:双方学习效果不平衡,但选择性注意协调一致,均不受复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听者设计”一直是参照性交流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参照性交流过程中交流者通常会根据对交流同伴共享信息的评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些调整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发生的机制问题仍然存在争论。重点评述了“听者设计”的已有研究角度和研究进展,并归纳总结了参照惯例视角、记忆和注意视角、交流情境视角的研究观点。未来研究应扩展已有研究设计,以深入探查“听者设计”的形成、获得、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其与参照性交流其他限制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结合行为证据和眼动、脑成像证据等以帮助揭示“听者设计”过程的行为特点与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张恒超  阴国恩 《心理科学》2013,36(4):915-921
以大学生为被试,以4特征虚拟外星生物为实验材料,采用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范式——个人条件和参照条件,及一个无功能条件,通过三个实验任务(功能预测、自由分类和维度选择),探讨参照性交流范式下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特点。结果发现: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下,自由分类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关系作为类标准;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参照条件下的功能预测成绩显著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体现在参照惯例形成的学习过程的中后期;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下,参照条件下被试的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方面,而不体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变化的三种虚拟外星生物实验材料,创设个人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和参照性交流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探讨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关系类别的功能预测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关系复杂性和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具体来讲,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仅显著地表现在参照性交流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当学习材料为4特征复杂关系时,参照条件下被试功能预测成绩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条件,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时,两种学习条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时,个人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参照条件。  相似文献   

16.
Huma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re dominated by symbol us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ocial learning strategies that give rise to symbolic communication. Experiment 1 contrasts an individual‐level account, based on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nd cognitive bias, with an inter‐individual account, based on social coordinative learning. Participants played a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game in which they tried to communicate a range of recurring meanings to a partner by drawing, but without using their conventional language. Individual‐level learning, via observation and cognitive bias, was sufficient to produce signs that became increasingly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shared over games. However, breaking a referential precedent eliminated these benefits. The most effective, most efficient, and most shared signs arose when participants could directly interact with their partner, indicating that social coordinative learning is important to the creation of shared symbols. Experiment 2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two distinct aspec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alignment and concurrent partner feedback. Each played a complementary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shared symbols: Behavior alignment primarily drove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and partner feedback primarily d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volved signs. In conclusion, inter‐individual social coordinative learning is important to the evolution of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shared symbols.  相似文献   

17.
Kinesic and verbal performance data were collected for two groups of women college seniors chosen to represent extremes in a type of verbal ability termed here referential competence. This ability is conceptualized in terms of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symbolic and ikonic representation systems, i.e., the strength of the symbol-referent links in semantic memory. A criterion measure of referential competence was developed using deviation of color naming from word-reading times on the Stroop Color-Word test. Referential competence was shown to be statistically as well as conceptually unrelated to both the standard verbal intelligence and fluency measures, and to cognitive style. During a five-minute videotaped monologue about a personal experience, persons high in referential competence produced verbal material which was specific, vivid, and objective; in contrast to the subjective and general material of the low referential group; and also produced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as many object-focused hand movements, linked to rhythm and intonation patterns of speech but largely without decipherable cont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tor schema have a continuing intrinsic role in mature speech production, related to structure rather than content of langu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