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于泳红  汪航 《应用心理学》2005,11(3):222-226
本研究采用决策过程研究方法中的信息板技术,以现实生活中的职业选择作为决策任务,考察了选项数量和选项属性的重要性对决策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选项数量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搜索深度、搜索模式和策略的补偿性产生了影响;选项属性的重要性并不影响决策者对属性的查看时间,但影响了决策者对属性的点击次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描述−经验冲突范式,考察损益情境下,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对个体风险选择的影响,通过模型拟合探究其内在机制。研究1a和研究1b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因变量为风险选项选择率。结果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程度的主效应不显著;而损失情境中,风险选项选择率受到显著影响。研究2比较决策模型参数发现,获益情境中,描述信息权重参数ξ和选择一致性参数c显著小于损失情境,而近因参数φ显著大于损失情境。这表明,当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时,相对于获益情境,损失情境下个体更大程度地采用描述信息进行决策。研究揭示了损益情境中描述信息与经验不一致影响个体风险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汪祚军  李纾 《心理学报》2012,44(2):179-198
基于信息加工过程视角,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检验风险决策整合模型和占优启发式模型。结果表明,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均不同于期望价值(EV)迫选任务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选项间整体值(CPT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 且基于特征(attribute-based)的信息搜索多于基于选项(option-based)的信息搜索, 不符合整合模型预期。此外, 决策者亦未按照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进行决策。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结果既不利于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 亦不利于占优启发式模型。文章建议从决策过程视角检验已有决策模型及建立新的启发式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博彩行为与风险决策的特点,采用眼动研究方法对博彩行为中的风险决策任务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1)外部框架表征虽影响决策者的内部表征,但决策者的内部表征方式表现出稳定的规律;(2)参与者在博彩中面对损失时,认知加工的决策时间比在面对收益的博彩任务的决策时间长,凝视次数也多比较多,决策者的瞳孔直径比面对收益任务下更大;(3)博彩参与者的内部表征方式,随博彩任务的外部表征的框架,金额、概率、备择项间倍数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结论:概率信息是博彩任务中的决策者稳定的决策权重;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会更加敏感,导致在决策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加工负荷;博彩任务的外部表征对参与者内部表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6,29(5):1157-1158,1127
该研究以多属性职业选项为材料,采用计算机化的信息板技术初步考察了焦虑型个体在多属性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点,结果表明焦虑型个体与非焦虑个体的决策过程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与非焦虑型的决策者相比,焦虑型的被试在决策过程中对职业属性的加工时间更长,加工的信息也更多;在决策前后他们对完成决策任务的信心水平评估都很低,但是在搜索模式上焦虑型的决策者与非焦虑型的决策者没有差别。在研究的讨论部分对焦虑型个体决策过程中信息加工特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采用眼动研究法探究注视对决策偏好的反映及影响。实验1让被试完成特征判断迫选任务,并记录被试的注视行为。注视可能性分析发现,被试在决策前逐渐将注视转向要选择的选项。实验2采用注视追随反应提示范式研究注视对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的选择在缺乏客观决策信息时系统地偏向了随机确定的目标选项。实验结果表明,注视能反映决策偏好的形成过程,也能影响决策偏好。研究结果支持决策信息处理的双阶段理论。  相似文献   

8.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跨期决策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按其所指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成基于选项的和基于维度的两类决策模型。前者认为各跨期选项被独立赋予一个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最大的选项被选择;而后者则认为选项是基于维度被比较的,比较中占优势的选项被选择。本文从行为结果、过程数据和对基于选项模型基本假设的质疑等角度综述了近来支持基于维度模型的证据;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应用认知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技术对两类模型进行过程研究、在基于维度模型的指导下进行f MRI研究,以及加强损失领域的跨期决策研究以完善跨期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0.
曾祥星  丁道群 《心理科学》2017,40(5):1061-1067
在负性风险信息沟通中,采用文本表征与图形表征,结果发现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风险回避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以获益方案作为风险沟通信息,分别采用文本表征与图形表征来探索信息表征方式对风险寻求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文本表征方式中,个体决策主要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图形表征方式中,个体不仅受备择方案之间风险大小的影响,而且更受备择方案之间获益大小的影响。结果说明:相对文本表征,图形表征方式更能引起决策者为了获益而冒更大的风险,从而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好,从而证实"图形效应"在风险决策中存在普遍性,为我们风险决策信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