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 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 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 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 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 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考察两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成分。在高低能量食物分别和非食物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警觉(加速探测)-回避(早期和总体的回避)模式;失败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回避(早期定向回避)-维持(早期维持)模式,即在早期注意更少的定向于高能量,但一旦注意到就出现维持偏向。在高低能量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维持);失败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总体的维持) 。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能量效应,即失败者比成功者对高能量食物注意更多的眼动证据。  相似文献   

3.
翁春燕  陈红  朱岚 《心理学报》2012,44(5):680-689
采用点探测变式探讨了120名成功和失败女性限制性饮食者对两类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机制。结果发现, 当只启动享乐目标时, 成功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失败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脱离困难; 当相继启动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时, 成功和失败两类限制者均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但失败者仍然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从目标矛盾模型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 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 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 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 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女性所采用的减肥策略, 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维持和降低体重的方法, 在许多情况下, 限制性饮食者反而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容易发生过度进食,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研究, 总结了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以及预加载、情绪唤醒、自我损耗、认知资源分散、人格与社会五大影响因素, 并对现有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依照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及手机使用时间记录从548名被试中筛选出60名手机依赖大学生,将其随机分配到抑制控制训练组和非训练组进行实验。预期通过抑制控制训练提升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能力,降低其手机依赖水平。结果发现:训练组被试在接受为期8周的抑制控制训练任务后,手机依赖总分、手机使用时间和非训练组相比显著降低,抑制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结果表明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探究正念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念觉知水平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选取54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正念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正念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8周正念训练。结果发现:(1)在正念觉知方面,正念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无显著差异;正念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在抑制控制方面,正念组后测Stroop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正念组后测反应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正念训练有助于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念觉知水平和改善其抑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反应抑制是指抑制不恰当的或不符合当前需要的行为的能力, 研究表明反应抑制主要与额下回、背外侧前额叶和前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式脑刺激技术, 近年来对健康人群使用tDCS刺激相应脑区从而影响反应抑制功能的研究日益增多, 但主要研究结果不一致。阐明tDCS影响反应抑制具体的神经机制、减少tDCS研究的异质性、探索更有效的tDCS刺激方式和确定tDCS效果的年龄依赖性差异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洁佳  周翊  陈杰 《心理学报》2020,52(12):1365-1376
抑制控制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它对个体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抑制控制细分为反应抑制和冲突控制,采用Go/No-go和Stroop任务从行为和脑电层面,考察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关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指标上,音乐训练组比控制组的Stroop干扰效应更小,但两组被试在Go/No-go任务表现上没有差异。在脑电指标上,在Go/No-go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2差异波和P3差异波波幅(No-go减Go条件)显著大于控制组,在Stroop任务中音乐训练组的N450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也显著大于控制组,但两组被试的SP差异波波幅(不一致减一致条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音乐训练组被试在反应抑制任务中可能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和运动抑制能力,在冲突控制任务中也具有更强的冲突监控能力。本研究从电生理的层面反映了音乐训练与抑制控制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11.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aspect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 (EF), inhibitory control (IC), between the ages of 3‐ and 5‐year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a child's capacity to suppress inappropriate responding and therefore activate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to carry‐out goal‐directed activ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7, 121 , 65–94). To measure EF in children, tasks administered clinically to adults are adapted. The Day–Night Stroop (DNS) is a pictorial modification of the Stroop Te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35, 18 , 642–662), developed for pre‐literate children. Although suitable as a measure of IC in 3‐ to 4‐year‐old children, ceiling effects have been reported on the DNS in slightly older preschooler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ed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by examining the suitability of two modified versions of the DNS in 4‐ to 5‐year‐old preschoolers. To investigate the executive demands made by both Stroop‐like tasks,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another measure of IC (stop‐signal task) and a measure of working memory were examined. Counter to expectation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in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two Stroop‐like tasks; however, the modified DN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showe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other executive task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used by these Stroop measures.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consider more test‐specific factors when assessing EF in young children.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