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语义认知发展机制及其神经机理对揭示人类语言发展、认知机制有着重要意义。以语义认知能力的习得、发展、老化认知机制为主线, 在系统阐释词汇-语义系统的习得、语义认知能力和策略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语义认知老化的认知机制及其神经机理。最后, 围绕儿童和成人的语义认知差异、句法和语义认知老化的差异、语义认知老化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上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词频效应指语言产生中人们对高频词汇的加工比低频词汇更快更准确的一种现象, 它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中的不同阶段。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词频效应的不同特点和加工机制进行比较, 可以考察语言产生的认知老化机制。通过语言产生理论可对词频效应的老化进行预测, 提出词频效应在个体发展和老化阶段的相对稳定性, 分析老化导致词频效应相关的神经基础和加工时间进程的改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离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对语言产生老化的影响, 并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  相似文献   

3.
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1,24(5):523-527
本文从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双语获得的内部过程的探讨,明确指出不同的双语获得途径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信息加工的模式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和语用能力;特别强调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以及语言认知策略;此外,结合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双语获得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何文广  陈宝国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15-1624
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不仅在言语领域有所表现, 更主要的体现在以认知控制、注意选择、心理抑制能力为基础的非言语认知领域。影响该效应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二语言获得年龄和双语熟练程度是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 双语表征和产生机制是导致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语言学机制, 而以Broca语言区为核心的大脑前额叶则是其主要的神经基础。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产生的内在言语机制和神经基础, 还应当积极关注双语认知和个体情绪、人格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言能力的衰退是由于一般认知能力衰退引起的, 还是由于语言加工系统的衰退引起的, 抑或是两者的共同作用?研究中测量了青年组和老年组的一般认知能力(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和抑制能力), 以及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水平上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产生能力。结果发现, 一般认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能力都存在年老化现象。分层回归分析表明, 一般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贡献, 以及语言理解能力和产生能力之间的相互贡献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是不同的, 且存在词汇、句子和语篇水平上的差异。在词汇水平上, 青年人的成绩能够被一般认知能力和另一种语言能力所显著预测, 而老年人的成绩却不受一般认知因素影响; 在句子水平上, 青年人的成绩仍能被一般认知能力或另一种语言能力所解释, 但这两类变量都无法预测老年人的任务成绩; 在语篇水平上, 青年人理解任务的成绩显著地受到产生能力影响, 而老年人的理解和产生任务成绩则分别可以被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所解释。对组间差异的回归分析表明, 一般认知能力和另一种语言能力对组间差异都有显著贡献, 且前者的贡献大于后者。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语言能力的老化是语言特异性因素和非特异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杨群  张清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072-2084
综述了口语产生的认知年老化现象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总结了年龄因素对口语产生各阶段的影响及认知机制, 主要从从舌尖效应、同音词的图片命名及其启动效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理论:激活不充分假说、传递不足假说和抑制不足假说, 从不同角度对认知年老化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采用fMRI和ERP技术所进行的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过程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概括了其认知神经机制及其发生的时间进程, 重点阐述了舌尖效应发生的神经机制。最后, 从“认知年老化”和“口语产生”这两个研究领域, 对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形状偏好是指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倾向于认为相同形状的物体拥有相同名称的现象。已有研究采用词汇拓展、分类和归纳推理等任务发现, 2~3岁甚至更早的幼儿就已经表现出形状偏好, 且表现受刺激物的属性、创造者的意图和功能及因果/比较关系等因素影响。然而, 形状偏好现象存在着联结观和概念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未来的研究应该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 并结合发展中的其它问题, 从特殊被试和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这一现象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建构统一的认知和神经生理模型是词汇阅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阅读的认知理论模型一致认为阅读是语音和语义加工通路分工协作的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词汇阅读是背侧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结果。为了系统地阐述阅读网络的这种动态协作机制,结合神经功能和生理基础两个层面,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疏理:首先,指出潜在的加工需求是背/腹侧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然后进一步阐明潜在加工需求驱动了不同正字法深度下背/腹侧神经通路的分工合作模式;最后,深入剖析了潜在加工如何通过语言经验塑造了神经通路间的动态协作。从而揭示出阅读神经通路动态协作的实质可能是特定任务下加工需求驱动的结果,这种动态协作可能成为跨语言普遍的词汇阅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语言转换是双语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抑制控制模型、语言特异性选择模型、任务设置惯性模型和序列难度效应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语言转换的认知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发现,语言转换与任务转换具有类似的神经机制,说明语言转换代价与任务转换代价的本质可能是相同的。抑制控制和语言熟练程度如何影响语言的转换,语言转换代价与任务转换代价的本质是否相同,一般领域的抑制机制是否可以迁移到语言转换领域等问题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语言活动的重要组成成分,语音加工经历着“习得-发展-老化”的变化过程。本文首先综述了婴儿、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在语音意识、语音提取,语音工作记忆等方面的表现及相应加工机制。其次,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个体语音加工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个体语音加工发展进程,围绕语音加工发展过程、语音老化有无关键年龄以及如何干预等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动物性核心名词在语言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句子产生和句子理解两方面的研究表明,句式选择、语态运用、词序排列、论元建构、格标记使用及从句加工等诸多方面都显著的受到句中核心名词动物性的影响.就该效应的来源及其作用机制,生命性名词表征特异性理论、词汇概念通达可及性层级理论、动物性名词句法突出性特征理论、基于频率分布的语言经验理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名词动物性效应的存在本质、作用机理以及文化和语境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A recent study by Keysar, Hayakawa, and An (2012) suggests that “think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may reduce decision biases because a foreign language provides a greater emotional distance than a native tongue. The possibility of such “disembodied” cognition is of great interest for theories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and for many other area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clinical and forensic psychology to marketing, but first this claim needs to be properly evaluat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the findings of clinical, introspective, cognitive, psychophysiological,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affec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speakers in order to identify converging patterns of results, to evaluate the claim about “disembodied cognition,” and to outline directions for future inquiry. The findings to date reveal two interrelated processing effects. First‐language (L1) advantage refers to increased automaticity of affective processing in the L1 and heightened electrodermal reactivity to L1 emotion‐laden words. Second‐language (L2) advantage refers to decreased automaticity of affective processing in the L2, which reduces interference effects and lowers electrodermal reactivity to negative emotional stimuli. The differences in L1 and L2 affective processing suggest that in some bilingual speakers, in particular late bilinguals and foreign language users, respective languages may be differentially embodied, with the later learned language processed semantically but not affectively. This difference accounts for the reduction of framing biases in L2 processing in the study by Keysar et al. (2012). The follow‐up discussion identifies the limits of the findings to date in terms of participant populations, levels of processing, and types of stimuli, puts forth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the documented effects, and articulates predictions to be tested in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统计学习是提取环境输入潜在规则的一种认知机制,其与语言的关联已得到证实。双语认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统计学习与双语认知的关系如何?文章先介绍统计学习认知机制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然后从“统计学习能力可否预测二语学习表现”、“统计学习训练能否促进二语学习”和“双语经验能否提高统计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述评相关文献,并指出未来可从输入特征、个体差异和神经科学角度进一步探讨统计学习与双语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着直接语言效应和间接语言效应的争论。直接语言效应是指在识记颜色时人先将颜色转换成颜色名称, 再认时通过匹配保留在记忆中的颜色词与目标颜色名称来完成任务。颜色类别知觉是语言策略的结果。间接语言效应是指语言和文化塑造颜色知觉表征, 形成了一个曲形颜色知觉空间, 将人们的注意引向语言和文化定义的颜色类别分界。即使没有语言策略的参与, 类别效应也会出现。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和红色在维吾尔族和汉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颜色相似性判断、颜色分类和颜色再认任务, 考察维吾尔族和汉族的大学生对红、绿的认知, 探查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及其性质。结果表明, 与汉族相比, 维吾尔族对绿色的辨认、分类和再认存在反应优势, 对红色认知存在反应劣势。与颜色辨认反应比, 两个民族的颜色再认反应时显著长。整个研究表明, 语言和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存在着间接语言效应, 语言与文化塑造个体的颜色知觉空间。  相似文献   

16.
白亚停  何文广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1970-1978
语言具身认知强调语言加工不是纯粹抽象符号的内部表征, 身体和环境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多来自母语(L1)领域, 二语(L2)认知中是否存在该效应及其发生机制依然存在争论。在总结行为和神经电生理学方面L2具身效应的存在的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研究, 我们提出“自动激活”和“母语中介”两种假说, 并分析和评价两种假说的优缺点和影响因素。最后讨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研究取向进行展望, 希望有助于完善语言具身认知理论, 增进对双语表征机制的了解, 有效提升L2教学。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考察汉语普通话老年人前注意阶段声调感知状况, 探究是否存在领域特殊的老年化。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采用被动oddball范式诱发MMN回应, 控制领域一般性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和非语音音调诱发MMN强度衰减, 不涉及范畴变化的声调诱发MMN强度未衰退。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注意阶段, 在特定汉语普通话声调范畴知识加工能力上存在领域特殊的衰退, 而不涉及母语音位知识的声调的感知存在领域特殊的一定程度的保留, 这一保留与时间维度上补偿机制的调用有关。受补偿机制调节, 语言加工呈现出衰退或保留等不同的老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Two experiments are reporte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cal and syntactic processing dur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combining techniques common to the on-line study of syntactic ambiguity resolution with priming techniques common to the study of lexical processing. By manipulating grammatical properties of lexical primes, we explore how lexically based knowledge is activated and guides combinatory sentence processing. Particularly, we find that nouns (like verbs, see Trueswell & Kim, 1998) can activate detailed lexically specific syntactic information and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guide the resolution of relevant syntactic ambiguities pertaining to verb argument structur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ertain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common to theories of lexical knowledge—such as overlapping and 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s—also characterize grammatical knowledge. Additionally, observations from an auditory comprehension study suggest similar conclusions about the lexical nature of parsing in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They also suggest that thematic role and syntactic preferences are activated during word recognition and that both influence combinatory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