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考察了建言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然而探讨情绪影响建言的研究则是新崛起的一个方向。文章一方面从情绪影响认知信息加工最终影响建言决策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情绪与建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研究的宏观层面探讨情绪与建言关系, 并以情绪事件理论、情绪循环理论和情绪反馈理论为基础, 结合情绪研究的相关文献, 对员工情绪产生的几大来源, 员工情绪对建言决策的影响, 建言者的情绪对被建言者(建言对象)的情绪影响, 员工建言被采纳与否等几个涉及情绪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构造了建言行为情绪机制模型; 系统地揭示了整个建言行为链上伴随的情绪机制, 并对恐惧、希望、心理安全、后悔等情绪对建言的影响作了示例分析。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他人建议往往能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质量,但大多数决策者都不能选择恰当采纳策略,即低估平均策略的效能而选择自我中心的加权策略。决策者对建议的采纳程度主要受四方面因素的影响:(1)建议特征:如建议类型和数量;(2)任务特征;(3)决策者特征:决策者的权力、情绪、自尊、认知风格及认知复杂性等,都影响着建议采纳;(4)建议者特征:如建议者和决策者相似性,建议者的自信度和可靠性都影响着建议采纳的结果。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建议者权力类型、决策者评价敏感性对建议采纳的影响;表面采纳及其测量;建议提出的方式与建议评估和采纳的关系,不断丰富建议采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刘雷  索涛 《心理科学》2018,(3):553-558
延迟折扣研究领域日益重视情绪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三类研究取向对情绪与延迟折扣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均影响延迟折扣,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具体情绪类型不同,其对延迟折扣影响也存在差异。除此之外,本文就情绪信息理论、情绪动机维度理论和评估倾向理论如何解释延迟折扣进行了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情绪影响延迟折扣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延迟折扣的负性情绪效应的干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决策研究领域日益重视情绪的作用,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道德情绪理论及动机维度模型等新兴情绪观使研究者对决策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出现了解释情绪在各类决策中作用机制的理论成果:情绪浸润模型、风险决策感知与评估双系统模型、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神经情感决策理论。未来尚需加强作用机制的验证研究,从情绪具身角度进行思考,基于知情交互的角度整合理论体系,重视神经生理机制理论及模型建构。并简要分析了理论成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情绪与决策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该文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排斥情绪的影响作用,研究者们热衷于建立理性决策的数学模型;自Kahneman和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后,产生了以预期情绪为主的后悔和失望理论,以及主观预期愉悦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建议采纳过程中,建议者面孔宽高比作为可靠性线索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决策与判断。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分析建议者面孔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了建议者性别与决策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1) 相较于女性与低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男性高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的建议被更低程度地采纳,建议者可靠性感知中介了这一过程。(2) 建议情境的情绪困难程度调节了上述关系,高情绪困难会削弱面孔宽高比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议者面部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徐淑媛 《心理科学》2005,28(6):1410-1415
在建议采纳过程中,建议者面孔宽高比作为可靠性线索可能影响决策者的决策与判断。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分析建议者面孔宽高比对决策者建议采纳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了建议者性别与决策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 (1) 相较于女性与低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男性高面孔宽高比建议者的建议被更低程度地采纳,建议者可靠性感知中介了这一过程。(2) 建议情境的情绪困难程度调节了上述关系,高情绪困难会削弱面孔宽高比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如一  周晖  林玛 《心理学报》2014,46(10):1463-1475
本文从情绪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 通过3个研究探究与感激情绪有关的认知评价维度, 进而建立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价体系。研究1使用回忆不同类型的情绪性事件法初步探究了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估体系; 研究2使用操作认知评估维度法探究了认知评价的变化对感激体验的影响; 研究3使用故事情境法分别从个体特质和情境因素的角度, 探究个体特质与感激情绪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个体认知评价的影响, 进而为感激情绪的评价体系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研究1发现感激情绪体验与受关怀感、符合道德规范和他人负责性3个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2发现3个认知评估维度体验的有无均会导致个体在感激情绪体验上出现显著差异。研究3表明感激特质可以预测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感激情绪体验; 同时, 受关怀感、道德规范、他人负责3个认知评价维度在感激特质与感激情绪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3个研究结果表明, 受关怀感、道德规范、他人负责性3个认知评价维度与感激密切相关, 并在区分开感激与自豪、亏欠感等情绪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这3个认识评估维度共同组成了感激情绪认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揭示情绪体验影响个体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认知神经机制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实验, 集中考察了焦虑对估算策略运用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潜在的脑机制尚不清楚, 对焦虑以外的情绪体验与估算策略运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极其缺乏, 而情绪调节对估算策略运用影响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研究将采用面孔表情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材料, 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技术, 采用启动范式, 尝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角度, 考察不同效价的情绪体验在估算策略运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进而揭示情绪调节影响估算策略执行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大脑激活模式。这将有助于充分认识情绪体验影响估算策略运用的认知与脑机制, 为更好的优化估算策略运用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对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相似文献   

12.
段锦云  周冉  古晓花 《心理学报》2014,46(10):1591-1602
研究设想给决策者“贴标签”会影响其建议采纳, 即当决策者受到某一词语或文字(标签)的描述, 其往往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通过三个依次递进的研究, 探讨在有无获益希望及公开与否三种不同组合的决策场景中, 启动决策者正面自我标签对其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1采用2(正面自我标签:启动/未启动)×2(获益希望:有/无)组间设计, 实验2和实验3分别进一步研究无获益希望的公开场景和有希望获益的不公开场景, 分别以91、135和9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决策者正面自我标签启动使得其更容易采纳建议; 无获益希望公开条件下, 受印象管理或社会赞许性影响而显著提高建议采纳; 有获益希望的公开条件下, 决策者正面自我标签启动使得其积极情绪得到提升, 并进而促进其采纳建议, 而积极意义发现在积极情绪和建议采纳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啸莳  曹中平 《心理科学》2014,37(4):880-887
为研究童年期遗忘,本研究采用简单最早记忆法考察了60名中国城镇独生最早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在记忆情绪上加入了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的测查。结果发现,小学四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最早记忆各特征均不存在差异,性别差异也不显著。道德情绪和混合情绪在最早记忆中出现率分别为53.7%和41.7%。结果表明,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童年期遗忘在9岁时已变得和成人十分相似;情绪理解对早期记忆的长久保持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观点采择对人们加工情绪具有明显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人们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加工偏向, 且观点采择对外显情绪的加工具有调节作用。但观点采择如何影响内隐情绪的加工尚不清楚。为了考察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的影响, 当前研究要求被试分别通过自我视角和他人视角完成情绪图片(中性图片和负性图片)的形状辨别任务, 同时记录其脑电活动。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 与他人视角条件相比, 自我视角条件下加工负性信息引发了更大的额部及中央的N200 (180~220 ms)和顶区的LPC (267~567 ms)波幅。相位锁定的时频分析结果显示, 刺激呈现后0 ms 至300 ms时间窗口内, 在自我视角条件下, 负性信息的加工引发了显著增大的theta (4~8 Hz)节律的能量活动。成分分析和时频分析的结果均表明, 自我视角条件对负性信息加工具有启动效应, 他人视角条件则抑制了对负性信息的加工, 说明观点采择对内隐情绪加工具有调节作用, 反映了人不仅能够区分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 而且能通过观点采择区分自我与他人。  相似文献   

15.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183名运动员为被试,以心率变异性为指标,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运动员自主神经反应的性别、运动年限、运动等级特点。结果发现:(1)快乐情绪状态下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悲伤情绪状态下;表达抑制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认知重评;短运动年限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长运动年限运动员;男性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女性运动员。(2)在快乐情绪状态下采用表达抑制策略时,低运动等级运动员的心率变异性显著高于高运动等级运动员;在悲伤情绪状态下,高运动等级运动员采用表达抑制策略比认知重评策略产生更高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20年来,情绪理解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一个的研究领域。作者认为情绪理解可以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情绪状态的理解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等,情绪过程的理解涉及情绪原因的理解、愿望与信念对情绪作用的理解、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的理解等。作者系统介绍了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提出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在方法上有必要对研究材料的文化适用性进行标准化,对问题和情景进行严格设计,降低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要求,还可以补充自然语言分析等方法;在内容上有必要深入探讨情绪理解过程及其作用的内部机制,开展情绪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加强对情绪理解的个体内部影响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面孔、语音情绪信息的整合加工是社会交往的重要技能, 近年来逐渐引起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的关注。当前研究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双通道情绪信息整合加工的行为表现和影响因素, 也很好地回答了“何时整合”与“在哪里整合”两个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问题, 但对“面孔、语音情绪信息能否整合为一致情绪客体?双通道情绪信息在大脑中如何整合为一?”两个关键问题都还缺乏系统研究。因此, 本项目拟系统操纵面孔、语音刺激的情绪凸显度和任务要求, 引入动态面孔-语音刺激以增加外部效度, 综合运用行为和电生理技术, 从多角度挖掘数据, 特别是引入神经振荡(时频、相干)分析, 系统考察动态性面孔和语音情绪信息是否能整合成一致情绪客体, 并在神经振荡层面探明双通道情绪信息整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is contribution examines the outcomes of recent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how it has inform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depression. The review identifies important challenges to this work includ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emotional responding, 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the need for new tasks and for studies conducted outside of the laboratory,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context such as interpersonal factors. Examin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nd integrating basic research on cognition into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al difficulties in psychopathology has contributed in many ways to what the field currently knows about the origins and the treatment of emotional disorders. Important challenges lie ahead – especially the integration of this work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