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生活情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与影响因素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样本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情感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当代大学生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自尊感最高,自强感最低;大学生生活情感的具体成分与性别、本专科学段、家庭结构等关系密切,主要受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生活情感乃至情感素质水平的途径、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理论和发展的情感分类思想指导下, 在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 编制了富有原创性的内含6个分问卷、可测查青少年2层次6大类29种情感发展状况的调查工具——《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 并以此对我国3类地区9大城市及其郊县的117所学校的25485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情感素质测查。结果发现: 我国青少年情感素质整体上处于积极正向状态, 但亟待提高; 男女生情感素质主要存在结构性差异; 情感素质未随学段升高而提高, 反有下降趋势, 其中乐学感和自信感下降达显著水平; 情感素质与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父母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师生关系良好、教师有情施教对青少年学生各方面情感素质发展具有重要而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亚风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20,(6):1304-1311
情感素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输出来源,其本身的情感素质值得关注。本研究对10056名研究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情感素质总体发展尚好,但存在水平差异,且各水平间情感素质内部维度的发展规律不一致;性别和专业会影响研究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此外,本研究基于潜在分类的结果,得到了《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划界分数,实现对研究生情感素质的直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当代研究生情感素质及所受因素影响状况, 用自编问卷调查全国3类地区14座城市51所高校的10056名研究生。结果发现:研究生情感素质呈2层面6大类33种情感的结构; 爱国感、责任感、信用感、自立感、自尊感、成就感等水平较高, 正直感、宽恕感、人文美感、表达自己情绪能力等较低; 不同性别、获奖经历、学科研究生的情感素质有结构性差异; 核心价值观认同、对舆论关注、人际关系、自我要求等对其情感素质有正向影响; 研究生理智情感等高于本专科生。总之, 当代研究生情感素质总体尚好, 各部分发展不均衡, 发展水平受社会、人际和自我等多方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情感素质及其下属情感的相互关系,本文在已有全国大学生情感素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决策树算法对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及其下属情感(道德情感、生活情感、情绪智力)进行预测分类。结果表明:(1)决策树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情感素质下属各情感进行预测分类;(2)按属性重要性提取规则,道德情感对情感素质影响最大,生活情感次之;责任感对道德情感影响较大;自强感对生活情感有较强影响;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对情绪智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家楣  蔡丹  张文渊 《心理科学》2011,34(6):1338-1344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青少年情感素质调查问卷》对全国3类地区9大城市1767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中职生情感素质总体处于积极正向、亟待提高的状况;女生的情感素质稍优于男生,但存在结构性差异;情感素质与中职生学业自评呈正相关;居住情况和父母学历对中职生情感素质影响不大;与同龄高中生在情感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仅理智情感发展低于高中生,并主要表现在自信感和好奇心方面;师生关系良好、教师有情施教对中职生各方面情感素质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严格程序,编制了具有开创性和良好信效度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运用该问卷对上海市8个区县54所中小学的1576名班主任进行了情感素质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总体尚可,但仍需提升;女性总体稍优于男性;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随着学段升高有所下降;教龄和做班主任时间长短对其情感素质有重要影响;班主任情感素质在性别和教龄上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的情感素质日益受到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小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级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探索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情感素质及其与班级氛围间的关系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研究以改编的班级氛围问卷测量班级氛围,以选编的青少年情感素质问卷测量学生的情感素质,用自编的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测量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以多层线性模型(HLM)方法进行分析,涉及到178个教学班的4921名学生。结果显示:学生个体所知觉到的班级氛围状况对其情感素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对学生情感素质及其与班级氛围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理论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基本结构并编制了问卷初始条目。先以259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自编初始问卷进行预测,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道德情感包括3个因素:爱国感、责任感和正直感。再对622名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问卷α系数为0.77,重测信度0.72。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较为理想,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此,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青少年生活情感的研究。青少年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编制了《青少年生活情感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青少年生活情感正向积极并高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其中幸福感最高,自强感最低;生活情感与学业自评、师生关系、教师有情施教等学校中的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神经质特质、大学生宽恕行为、焦虑型依恋及攻击型幽默风格之间的关系,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情景宽恕问卷、成人依恋问卷及幽默风格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焦虑型依恋对大学生宽恕行为产生作用;(2)攻击型幽默风格在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攻击型幽默风格水平下,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预测更强。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不同层次的大学982名大一与大三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在归因风格分量上的得分大一年级高于大三年级,年级差异显著;(2)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支持、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其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22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父母支持、情绪智力与人际适应性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支持与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相关显著,父母的肯定价值对于他们的人际互动性解释力最强;(2)大学生情绪智力能够正向预测其人际适应性,情绪感知与其人际认知性的相关性较高;(3)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父母支持与人际适应性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We focus on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intimacy among organizational members and investigate its influence on both their (a) perceptions and (b) behaviors. With regard to employees’ perceptions, we test whether it i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perationalized a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organization) that influences emotional intimacy or the reverse. At the behavioral level, we investigat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mployee emotional intimacy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employee interpersonal helping (OCB-Is; interpersonal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WB-Is; interpersonal 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s). Based on a three-wave panel study among nurses working in a public hospital, our findings show that emotional intimacy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it represents a unique antecedent of OCB-Is and CWB-Is.  相似文献   

16.
沉迷于电子产品所诱发的积极情绪体验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两项研究考察日常情绪体验与意识努力程度对自我控制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300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差异显著,且以积极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低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显著多于高意识努力的情绪刺激源;研究2在研究1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意识努力”介入的方式对136名被试进行干预,结果表明大学生日常情绪体验对自我控制无显著预测效应,意识努力显著正向预测其自我控制,且高水平的意识努力在日常情绪体验与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