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唐晓雨  佟佳庚  于宏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21,53(11):1173-1188
本文采用内-外源性空间线索靶子范式, 操控内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外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三个自变量。通过两个不同任务难度的实验(实验1: 简单定位任务; 实验2: 复杂辨别任务)来考察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外源性空间注意显著减弱了多感觉整合效应, 内源性空间注意没有显著增强多感觉整合效应; 实验2中还发现了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对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与内源性空间注意不同, 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不易受任务难度的调控; 当任务较难时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影响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的过程。由此推测, 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调节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以简单图形为视觉刺激,以短纯音作为听觉刺激,通过指导被试注意不同通道(注意视觉、注意听觉、注意视听)以形成不同注意状态(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考察了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发现只有在分配性注意时被试对双通道目标的反应最快最准确。通过竞争模型分析发现,这种对双通道目标的加工优势源自于视听双通道刺激的整合。上述结果表明,只有在分配性注意状态下才会产生多感觉整合。  相似文献   

4.
大脑可以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与单一感觉通道相比, 个体对同时呈现在不同感觉通道的目标信号的响应会更快。对于这种现象的一种主要理论解释是共同激活模型, 该模型认为来自不同通道的刺激在特定的脑区汇聚整合, 比如顶叶内沟、颞上沟和前额叶皮层区域。整合后的信号强度更大, 可以更快地触发反应, 但是信号的整合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当个体对出现在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任务转换进行加工时, 产生与感觉通道相关的任务转换的损失小于跨感觉通道转换损失与任务转换损失的总和, 这为与感觉通道相关的转换代价来源于任务设置的惯性和干扰提供了证据。而在单通道和多通道之间发生转换时, 跨通道转换代价会减小甚至消失, 这是由于同时发生的多感觉整合抵消了一部分损失, 这种现象支持了共同激活模型理论。然而, 多感觉信号整合对任务转换的神经加工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不清楚,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把多感觉整合范式同经典的任务转换范式结合改进, 进而确定跨通道转换的加工机制和多感觉信号整合的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5.
外源性注意与多感觉整合的交互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们关注。为了解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 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从两方面综述了外源性注意与多感觉整合的交互关系:(1)外源性注意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调节多感觉整合, 包括空间不确定性、感知觉敏感度和感觉通道间信号强度差异三种理论假说; (2)多感觉整合可以调节外源性注意。一方面, 来自多感觉通道的刺激能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自动整合, 整合后的多感觉通道刺激比单通道刺激具有更大的凸显性从而有效地吸引注意。另一方面, 整合后的多感觉通道刺激能够作为多感觉信号模板存储于大脑之中, 从而在任务中实现自上而下地调节注意捕获。  相似文献   

6.
张明  唐晓雨  于薇  宁波  王智楠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18,50(11):1212-1221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是指当视觉闪光伴随不相等数量的听觉声音在100 ms内相继或同时呈现时, 个体会错觉性地知觉到视觉闪光的个数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研究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 将注意以内源性的方式指向视觉通道或者听觉通道, 考察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视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显著减小;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听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存在增大的趋势。说明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可以影响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 但不影响融合错觉。  相似文献   

7.
注意分散对虚假再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海瑛  张剑  朱滢 《心理学报》2001,34(1):17-23
采用DRM范式研究学习阶段不同的注意水平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意水平的降低,对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显著下降。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再认率不易受注意分散的影响。正确再认和虚假再认的记得成分相似,但知道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同。虚假再认比正确再认的感知觉细节少。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通过操纵集中和分散的空间注意的方式,考察内源性空间注意和刺激出现视野位置的交互作用对多感觉整合中听觉主导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空间注意处于分散状态时,下视野的裂变错觉量显著大于上视野,而集中条件下则没有差异。(2)闪光出现的位置是否随机不会影响裂变错觉。研究说明了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只会受到内源性空间注意和视野位置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2×3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将注意条件和目标刺激类型作为实验变量,考察了指向不同感觉通道的注意对视听语义整合加工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只有在同时注意视觉和听觉刺激时,被试对语义一致的视听刺激反应最快,即产生冗余信号效应。而在选择性注意一个感觉通道时,语义一致的视听刺激并不具有加工优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同时注意视觉和听觉时语义一致视听刺激的加工优势源自于其视觉和听觉成分产生了整合。也就是说,只有在同时注意视觉和听觉时,语义一致视听刺激才会产生整合,语义不一致视听刺激不会产生整合。而在选择性注意一个感觉通道时,不论语义是否一致,视听刺激均不会产生整合。  相似文献   

10.
已有的多感觉整合研究范式多采用不同单通道刺激和双通道刺激随机呈现的方式进行测量。在这种范式中混有通道转换效应, 该效应可能导致多感觉整合的测量结果不准确。因此, 分析清楚实验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因素, 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合理的整合测量范式, 是进行多感觉整合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本文首先通过实验一验证了在经典的整合测量范式中通道转换效应的影响方式; 进而, 在实验二中通过控制前后刺激的信号强度的一致性, 分析了通道转换效应的特点。综合分析显示, 通道转换效应是由前一刺激差异所造成的对当前刺激通道加工的注意资源分配和警觉水平的变化所导致。该结果表明, 在多感觉行为测量中, 需先根据前一刺激通道分类后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 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 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 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 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 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 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唐晓雨  孙佳影  彭姓 《心理学报》2020,52(3):257-268
本研究基于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听觉、视听觉)与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中性条件、无效线索)两个自变量, 通过3个实验来考察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对视听觉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IOR)的影响。实验1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结果发现, 在双通道分配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目标产生显著IOR效应, 而视听觉目标没有产生IOR效应; 实验2 (听觉刺激呈现在左/右侧)与实验3 (听觉刺激呈现在中央)结果发现, 在视觉通道选择性注意条件下, 视觉与视听觉目标均产生显著IOR效应但二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双通道分配性注意减弱视听觉IOR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使用空间任务-转换范式,控制视、听刺激的突显性,探讨自下而上注意对视觉主导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视、听刺激突显性显著地影响视觉主导效应,实验一中当听觉刺激为高突显性时,视觉主导效应显著减弱。实验二中当听觉刺激为高突显性并且视觉刺激为低突显性时,视觉主导效应进一步减弱但依然存在。结果支持偏向竞争理论,在跨通道视听交互过程中视觉刺激更具突显性,在多感觉整合过程中更具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