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利博弈是在名与利不可兼得的情境下对名利进行取舍的决策。在名利博弈中, 人们往往表现出舍利取义的行为倾向。竞争性利他理论主张舍利取义是一种吸引他人对自己“投资”的获利策略。名利博弈的博弈对象具有的身份信息会对博弈者舍利取义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身份中所蕴涵的以能力为代表的客观回应潜力限定了获取名声可带来利益的上限, 以社会距离为代表的主观回应潜力反映着个体主观认为他人向自己提供利益的可能。两者共同影响着名利博弈中舍利取义的产生, 成为名利博弈倾向的核心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应从博弈对象的主、客观回应潜力出发, 关注详细身份、具体身份、模糊身份等三个层面, 进一步验证名利博弈影响因素的普遍性, 为名利博弈内部机制的建构与验证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利益水平及社会距离对个体公平加工的影响,探讨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对分配提议的加工受到利益水平的调节,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更加注重公平。(2)提议的不同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率越高。(3)虽然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实际情境中,较近的社会距离下人们对公平的要求更严格,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从特质性的主观阶层感和情境性的主观阶层感两个角度考察了主观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1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被试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更倾向于共享关系取向。实验2采用材料启动法,发现对社会距离近的他人,高阶层与低阶层利他行为差异不显著;对社会距离远的他人,高阶层的利他行为显著大于低阶层组。研究结论:主观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社会距离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探究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对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被试间设计。探讨公众舆论危机情境下组织回应策略(机会解释,威胁解释)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验二采用2×2的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管理惩戒危机情境下利益相关性(主相关,他相关)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对员工情绪和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发现,威胁解释下被试的负性情绪更高;机会解释下的被试发生负性网络行为可能性高于威胁解释,但现实行为倾向水平均较低;员工利益主相关情境下,被试负性行为倾向更高,危机情境类型和组织回应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机会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情绪更有效;威胁解释对抑制员工的负性网络行为倾向更有效;员工利益主相关的危机情境会使员工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行为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善念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充满善意地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的需要和权利的行为,通过实施社会善念有助于提升他人的合作行为。为检验这一假设,本实验设置了“施—受”双方的互动博弈情境,采用“物品选择游戏”操纵实施者的社会善念水平,分别利用信任博弈和公共物品游戏测查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结果发现:相比于低社会善念组,被试在高社会善念组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水平和合作行为。进一步路径分析也发现,信任在感知社会善念与合作行为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社会善念行为的实施为互动双方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降低了人们时时“设防”的监控动机,使合作带来的利益双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丁如一  周晖  张豹  陈晓 《心理学报》2016,(8):981-988
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究自恋与亲社会倾向及与现实情境中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1表明,对男性而言,自恋与公开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与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不存在相关;而女性的自恋与公开、匿名的亲社会倾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研究2通过行为实验证实,在公开的情境下,男性青少年中高自恋者比低自恋者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在非公开的情境下,高低自恋者的亲社会行为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揭示,男性青少年自恋者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12,44(6):797-806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 发现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 即宁愿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 也要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提议。已有研究表明, 损失情境会增强不公平厌恶, 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ERP技术, 运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考察两个情境因素:域(损失或获益)和博弈对象(人或计算机)对公平加工的影响。发现损失域下对不公平分配的拒绝率更高, 而博弈对象对决策行为无影响; 获益域下, 对家为人比对家为计算机诱发了更负的N1; 人机博弈时, 获益域比损失域诱发了更大的P2和LPP, 损失域比获益域、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N350, 而公平提议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LPP; 人际博弈时, 这些差异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 对分配提议的大脑加工受博弈对象的调节, 人际博弈时, 对损益域、公平与不公平提议的加工类似, 而人机博弈时, 损失域和不公平提议涉及更多的抑制加工和冲突解决, 获益域和公平提议则更富动机性意义, 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吴燕  周晓林 《心理学报》2012,44(5):701-710
公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概念。大量研究采用最后通牒博弈, 发现人们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 即宁愿牺牲个人的经济利益, 也要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提议。已有研究表明, 损失情境会增强不公平厌恶, 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ERP技术, 运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 考察两个情境因素:域(损失或获益)和博弈对象(人或计算机)对公平加工的影响。发现损失域下对不公平分配的拒绝率更高, 而博弈对象对决策行为无影响; 获益域下, 对家为人比对家为计算机诱发了更负的N1; 人机博弈时, 获益域比损失域诱发了更大的P2和LPP, 损失域比获益域、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N350, 而公平提议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LPP; 人际博弈时, 这些差异均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 对分配提议的大脑加工受博弈对象的调节, 人际博弈时, 对损益域、公平与不公平提议的加工类似, 而人机博弈时, 损失域和不公平提议涉及更多的抑制加工和冲突解决, 获益域和公平提议则更富动机性意义, 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一中,被试被随机要求与学习成绩排名第一或者最后的人相比,然后测量其助人倾向。结果发现,与向上比较组和控制组相比,向下社会比较会提高个体的助人倾向。研究二通过虚构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社会比较,然后测量被试的捐款意愿。结果发现,得知测验成绩比大多数人好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捐款。两个实验共同表明,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所中介。  相似文献   

14.
公共物品两难中相互依赖关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初始关系建立过程中互动双方相互依赖关系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认为情境中表征个体间相互依赖关系的线索会对激活被试在情境中的社会动机并影响被试的信任信念,进而影响互动双方的合作行为。操作互动双方问基于互动制约的相互依赖和基于利益共同的相互依赖,模拟高相互依赖和低相互依赖关系情境。结果表明:①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能够激活不同的社会动机和信任信念;②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中,被试的合作行为有显著差异;③在特定的相互依赖关系中,被试的合作行为与其本身的信任倾向无显著相关;④特定相互依赖关系下被试的社会动机带有策略性,信任信念对被试合作行为的预测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在独裁者博弈中,权力感和人际关系取向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从调查网站征集了18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首先对被试进行了人际关系取向的调查,再对两组被试分别启动高、低权力感,最后让被试在独裁者博弈中做出利益分配的决策,被试分给搭档的数额可以反映其利他行为的程度。结果显示,低权力组给出数额更多,且只有低权力的共享被试给出数额更多。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共享取向的人在低权力情境才会更利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重复囚徒困境实验范式,考察了社会距离和合作指数对不同年龄青少年(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且每个年龄段的被试数为40名)在博弈决策中的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合作行为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下降;(2)社会距离对大学生的合作行为的正向作用显著,而中学生的合作行为却不受其影响;(3)个体合作率会受到合作指数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大学生中表现的更为显著。即随年龄增长,个体会更少的采取合作行为,并且个体是否采取合作在更大程度上基于当前博弈中的收支情况和与博弈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  相似文献   

18.
心理距离的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具有心理距离特性(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社会距离(亲密舍友/公选课上认识的同性同学)对他人正性和负性行为评价的影响,以探讨评价内容效价对于建构水平的心理距离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社会距离的延伸,被试对社会远距离他人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高水平的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社会远距离他人,被试对社会近距离他人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评价分数均较高,提示人际熟悉度对他人行为的表征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任他人或者不信任他人?”是社会互动中经常面临一种行为决择, 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信号机制, 信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 它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易化合作行为。为了探究个体在信任互动情境下大脑活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20名健康被试(充当信任者)完成重复性信任博弈任务(repeated Trust Game, rTG)时的脑电成分。行为结果发现个体选择信任的比例显著高于几率水平。电生理学结果表明, 决策阶段中不信任选择比信任选择诱发了更正的P2成分(150~250 ms), 差异波溯源分析定位于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BA 46)和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BA 46)。反馈阶段中损失反馈比获益反馈诱发了更负的FRN成分(200~300 ms), 而获益反馈比损失反馈诱发了更短的P300潜伏期。本研究为理解人类信任博弈过程的动态加工时程提供了初步的神经电生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张田  傅宏 《心理学探新》2018,(4):363-368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