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聋生听力状况与读写成绩及认知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野  宋永宁 《心理科学》2008,31(3):711-714
为了研究聋生听力状况与其读写成绩及认知能力的关系,本文以聋校中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聋生的听力损失、补偿情况与其读写成绩及认知能力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聋生认知、读写能力的差异,并不能由其听力损失、听力补偿情况进行简单的回归预测.研究建议:聋校老师在对聋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要带着偏见去看待中重度听力残疾的聋生,要采取有效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读写成绩.  相似文献   

2.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其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聋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29名小学高年级聋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颜色交替词标记形式对小学高年级聋生篇章阅读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眼动指标的整体分析还是局部分析,均支持颜色交替词标记文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语篇阅读效率。本研究结果对于训练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阅读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导致其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聋生的阅读效率是一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的课题。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以29名小学高年级聋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颜色交替词标记形式对小学高年级聋生篇章阅读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眼动指标的整体分析还是局部分析,均支持颜色交替词标记文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语篇阅读效率。本研究结果对于训练提高小学高年级聋生的阅读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聋校学生残存听力的测查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聋校学生残存听力的基本特点及其利用价值。对上海市10所聋校346位学生进行纯音听力阈限的测查,结果发现:(1)聋校学生听力障碍极为严重,95.37%的人听力损失超过70dB。对在校生听力康复的结果须持谨慎态度。(2)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仍有一定的残存听力,可资利用。(3)五种听力图曲线的差异,提示残存听力的状况因人而异。个体特异性是利用残存听力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采用EyetinkⅡ眼动记录仪,探讨了聋生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表征和解决加减文字题的差异。被试为小学3年级学生.聋生12名.听力正常学生8名。研究结果表明:(1)在解决加减文字题时,聋生与解题正确率高的听力正常学生在阅读方式、关注关键信息上有显著差异,很多聋生阅读没规律.漏看文字题的关键信息;(2)聋生解决加减文字题的困难与其不能正确表征文字题的文本有关。  相似文献   

6.
针对温宾利命名的"什么……什么句",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该句式与驴子句和关系结构的不同之处,然后从逻辑语法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该句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提出其中成对出现的疑问词是不连续的全称量词,该句式是汉语表达充要条件的一种句法手段,充分条件意义和必要条件意义都是其默认含义,由语法系统自动计算得出,可在特定语境中被撤销。最后运用以不连续兰贝克演算为核心的逻辑范畴语法,推导两类"什么……什么句"。  相似文献   

7.
聋生汉字加工的自由回忆与词序位置记忆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谭和平  昝飞  刘春玲 《心理科学》2003,26(6):1065-1068
本研究采用韵母相同、声母相同、音异形似和音同形似四类汉字字组,对使用手语聋生、使用口语聋生和听力正常大学生进行了自由回忆和词序位置记忆两个实验。结果表明,聋生不论在汉字字组的自由回忆中还是在汉字次序信息的记忆中,对汉字的记忆效果不仅都与字组类型有关,而且都受到了语音干扰,存在语音混淆现象。这就证明,聋生在汉字加工过程中使用了语音编码,语音编码在聋生汉字加工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卢凤  卢凤 《心理科学》2021,(3):737-744
为了考察信息输入方式、文本类型和测题类型对聋生语篇理解的影响,研究通过录像呈现,以口语、手语、书面语三种输入方式向学语前极重度七、八、九年级聋生呈现叙述性和描述性两种文本类型的语篇信息,并要求其完成理解测试。结果显示:输入方式对聋生语篇理解的效率存在影响,书面语成绩最高且速度最快,依次为手语、口语,文本类型和测题类型对该影响有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输入方式是聋生语篇理解的主要影响因素,文本和测题类型是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9.
汉语句子理解中语义分析与句法分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两个实验研究了中文句子理解中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的关系。实验1采用被试者自控阅读速度的方法,要求被试者对每个句子(合理句或不合理句)进行语法判断。结果表明,在歧义词(AW)和解歧词(DAW)上,合理句与不合理句的错误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2研究了语境对句子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有语境和无语境条件下,两类句子在歧义词和解歧词上的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差异。这些结果支持了句子理解中句法与语义加工的弱相互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1):80-83
本研究为考察聋生在接受不同感觉通道词汇时的汉字加工特点和听觉编码所起的作用,采用听觉词汇、视觉词汇和其他感觉词汇等三类词汇为实验材料,对手语聋生组、口语聋生组以及大学生进行了新旧词汇判断、包含与排除两个实验。实验表明,聋生在汉字加工中不仅使用视觉编码,而且无意识地、自动地使用了听觉编码,这在内隐测验中可表现出来。由此可推断,聋生汉字加工困难的原因在于有意识地使用听觉编码的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1.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5,28(5):1089-1095
本研究采用暂同形似、音同形异、音异形似和无关字四类汉字字组为实验材料.每类字组都按汉字使用频率分为低频字、中频字、高频字三种.对使用手语聋生和使用口语聋生进行了同音判断和启动效应实验,旨在探究聋生在汉字识别过程中语音编码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聋生汉字识别中,字形的知觉加工对提取语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语音的提取对聋生来说非常困难。不同字频对不同字组的同音判断成绩的影响不同,表明聋生对不同汉字的语音意识不同。聋生在汉字识别中存在语音混淆和字形混淆的现象,说明语音编码和字形编码在汉字识别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字频对聋生汉字识别的影响也不同,同频字产生语音特征的影响;低频字产生字形特征的影响;而中频字都不产生语音特征和字形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昝飞  谭和平 《心理科学》2004,27(6):1376-1380
本研究采用移动窗口技术,以短文为实验材料,分别以单字呈现和多字呈现两种方式,对阅读技能水平较高和较低的聋生进行了实验,旨在验证和探讨聋生在汉语文章阅读过程中语音编码所起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聋生在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语音激活的现象,但语音与字形所起的作用在不同实验中表现不同;聋生,特别是阅读能力较高的聋生,在阅读过程中,字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聋人手语视觉表象生成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视觉表象判断实验,对聋手语使用者和听力正常人两类被试视觉表象生成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与听力正常的人相比,聋手语使用者学习和记忆大写字母的时间短于听力正常的被试,并且两组被试记忆复杂字母的时间都较长;聋被试和听力正常被试采用了相同的字母表征方式。但是,习得手语的年龄对聋手语者生成表象的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的语义关联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兵  刘鸣 《心理科学》2007,30(1):34-36,22
通过实验探讨了汉语直接宾语(DO)/宾语小句(SC)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的语义关联性效应。实验采用自定速动窗技术。实验1发现在汉语暂时句法歧义句理解加工中存在语义关联性效应。实验2发现语义关联性与句法歧义性因素在解歧区产生了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语义关联性因素显著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加工,并且与句法歧义因素共同作用于句子的理解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陶新华  朱艳  张卜林 《心理学报》2007,39(6):1074-1083
以苏州市聋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聋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及正常学生,表现在总分以及躯体症状、焦虑担忧、抑郁三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正常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内部成就动机和外部成就动机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聋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要高于正常学生,聋生的成就动机也高于正常学生,而面对压力,他们的行为应对方式却较多退缩性的。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聋生自强、自立、自理能力培养不到位,助长了聋生因残疾而产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行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社会应提倡更多的正常人学习手语,让聋生有更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 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 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井世洁 《心理科学》2001,24(4):468-470
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及其解决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句法歧义解决的研究受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影响,强调句法及句子意义的建构性特征,而忽视了词汇所携带信息及语境对句子加工的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认知的神经网络观使人们认识到句法歧义解决的限制满足性质,导致句法歧义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孙兵  刘鸣 《心理科学》2005,28(5):1052-1055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的直接宾语(DO)/句子补语(SC)类暂时句法歧义句的认知加工特征。实验一采用自定速移动视窗技术,发现歧义句和无歧义句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二增加了论题适合性因素以探讨非句法信息在句子理解加工中的影响,发现论题适合性信息影响歧义区和解歧区的阅读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句子加工中存在DO/SC暂时句法歧义效应;论题适合性信息即时参与对句子的加工,并对句法歧义效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娟  薛梦  魏千惠 《心理科学》2019,(1):230-236
以小学3-5年级的汉语聋生为被试,考察其口语叙事与书面叙事的发展特征,并与健听生比较,揭示聋生叙事发展特征的特异性。结果发现:(1)无论口语叙事还是书面叙事,聋生和健听生在宏观结构上表现相当,但聋生在微观结构上表现较差。(2)在宏观结构和平均句长上,无论健听生还是聋生,书面叙事得分均显著好于口语叙事;(3)在词汇密度上,健听生在口语叙事和书面叙事上的表现相当,但聋生的词汇密度在口语叙事下表现较差。(4)在词汇丰富性和词汇密度指标上,聋生和健听生存在年级间发展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对聋生的叙事教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是人类语言领域内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深层加工机制。实验以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固定步速主观评定和眼动追踪技术考查了汉语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影响因素。离线结果显示,汉语领域内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而且该偏好不受修饰成分句法属性的影响,结果支持"谓词邻近句法整合理论"。眼动实验结果显示,认知方式对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有显著性影响,在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区域(NP2),两类被试在首次阅读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场依存型被试加工较为困难。实验在多项眼动指标上还发现了显著的句子类型主效应,多重比较发现,依附歧义句加工最为困难,其次是高依附句式,低依附句式加工最为容易。总之,汉语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但该倾向到受认知方式和依附成分语义信息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