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子混合模型(FMM)是考虑了群体潜在异质性后的因子分析模型,它将潜在类别分析(LCA)与传统的因子分析(FA)整合在同一框架内,既保留了两种分析技术的优点,同时又展现出独特优势。FMM的应用主要包括描述变量的潜在结构、对被试进行分组以及探测社会称许偏差等。我们建议分别采用FA、LCA与FMM三种模型拟合数据,参考拟合指数和模型可解释性选择最优模型。总结了FMM的分析步骤以及软件使用,并用于探讨大学生社会面子意识的测量模型。未来研究应关注FMM分析过程的简化,继续深化对拟合指数等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探索性结构方程建模(ESEM)是在测量模型部分使用了类似于EFA模型的SEM.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ESEM整合了EFA和CFA两种因子分析方法的功能和优点.通过ESEM,研究者既可以灵活地探索因子结构,又可以系统地验证因子模型,为潜变量的关系分析提供更适宜的测量模型.ESEM已经在某些社科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是一种值得推介的因子分析方法.ESEM的具体应用问题,例如因子旋转方法的选用、测验信度评价等,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3.
选取传统谚语、俗语中关于人际关系的语句编制成传统人际价值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传统人际价值观的维度。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理论构想的拟合性。探索性因子分析中,一阶因子分析抽取了14个因子,对14个因子进行二阶因子分析又抽取了人际道德、人际亲疏性、人际防御、人际智慧4个主因子。根据这一结果建构了一个含有人际道德、人际亲疏性、人际防御三个主因子的模型。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对模型进行修正,使之分别含有4个、3个、2个次因子,经检验,模型的拟合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模拟研究比较了K-means方法、潜在类别模型和混合Rasch模型在二分外显变量情境下的聚类效果.结果表明:(1)潜在类别数量、变量数量、样本量、样本平衡和变量间相关对K-means方法、潜在类别模型和混合Rasch模型的分类准确性均有影响且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存在;(2)除了在2个潜在类别的样本不平衡条件下K-means方法表现较差外,在其他条件下与潜在类别模型和混合Rasch模型的表现相当;(3)混合Rasch模型的分类一致性在2个潜在类别的情境下要好于潜在类别模型,但是在4个潜在类别的情境下要差于潜在类别模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竺培梁 《心理科学》2007,30(5):1087-1090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应对方式是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完全中介;(2)应对方式是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之间的部分中介;(3)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应对方式的解释率为40%,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以及应对方式对负性情绪的解释率则为56%。  相似文献   

6.
根据Shift-Persist模型以及Kumpfer理论,探讨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模型(RM-BC)的构建。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SEM)对420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韧性进行因子分析。RM-BC识别了3个主要的风险因子,分别是情绪困扰(焦虑、抑郁、疾病不确定感)、生理困扰(疼痛、呕吐、疲倦)以及侵入性想法;4个主要的保护因素是积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共能解释乳腺癌患者67%的心理韧性变异以及54%的自我超越变异量,该模型增加了我们对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结构的理解,可以为今后其他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性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李旭  陈世民  郑雪 《心理科学》2015,(3):721-727
为探讨成人依恋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PIU)的内在机制,采用自陈式问卷调查了483名大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了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成人依恋与PIU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2)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PIU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成人依恋通过社交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影响PIU,且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的中介机制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著负向预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质量(主体效应),但无法显著预测伴侣与孩子的关系质量(客体效应);(2)父母各自的怜悯在上述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回避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遮掩效应”;(4)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焦虑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成对关系视角理解父母成人依恋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实际干预中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怜悯能力来改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青  王争艳  卢珊  梁熙  贺琼  王朝  胡若时 《心理学报》2014,46(3):353-366
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 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 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 类别2, 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 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 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 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