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注意离散性是注意间歇性地采集外界信息的特性, 这种特性在行为中的表现被称为注意振荡。尽管有研究使用经典的线索靶子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发现行为数据中存在注意振荡, 证明了注意是离散的, 但其相应的神经机制, 即注意离散性与哪些脑区有关, 尚不明确。研究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线索靶子范式和双眼分视技术, 基于人眼视觉通路的解剖学特性, 比较了线索靶子出现在双眼(实验1)、同眼和异眼(实验2)条件下的注意振荡, 考察初级视觉皮层对注意振荡的影响。结果发现:1)双眼分视会对注意振荡发生的频段产生影响, 非双眼分视条件下, 注意振荡出现在低频(2 Hz和8 Hz)。而双眼分视条件下, 注意振荡则出现在更高的频段(12.5 Hz)。2)无论线索靶子出现在同眼还是异眼, 注意振荡的频段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V1区双眼视觉通路或者更高级的视觉区可能参与注意振荡, 为探明注意振荡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行为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Downing(2000)的实验范式加以改进使得实验设计完全符合检验记忆驱动注意捕获所需要满足的标准,实验一采用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探测区分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匹配物体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呈现在非匹配物体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而在实验二中当对被试没有记忆要求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空间位置一致的优势效应,说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产生了自动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宏  王苏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26-1939
视觉注意瞬脱是指在很短时间内(约500 ms)序列呈现两个目标刺激时,被试对第二个目标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近年来国外注意瞬脱实验研究渐成选择性注意研究领域的热点, 其实验范式疏理为两大类-- 单刺激序列RSVP范式和多刺激序列RSVP范式。综述对两类范式的诸多变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提出了影响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四项实验因素和今后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发展的五种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时间进程下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实验1采用注意引导与注意探测任务同时呈现的范式,探讨不同记忆项与注意项时间间隔(SOA)条件下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当SOA较短时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有引导效应,而SOA较长时未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2、3采用注意引导任务与注意探测任务分离范式,分别探讨在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均能引导视觉注意。研究表明,不同实验范式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有明显影响,视觉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在更广泛条件下引导视觉注意。  相似文献   

5.
注意控制探讨个体以何种方式选择性地注意外界信息。本研究从发展角度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研究采用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范式,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为被试,从视觉工作记忆中信息性质和视觉工作记忆负荷两个角度考察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自上而下注意控制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小学三年级学生;(2)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目标相关信息促进目标搜索,而目标无关信息干扰目标搜索;(3)视觉工作记忆负荷影响自上而下注意控制,高视觉工作记忆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视觉工作记忆负荷。  相似文献   

6.
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客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其基础实验范式是由Posner和Cohen在研究视觉空间注意的实验中发现的,后续该范式及理论被广泛运用并在近年来被研究者们不断延伸探索和推进。范式及理论的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返回抑制基础实验范式新进展:在线索-靶子范式中形成感觉运动任务、在线索或靶子中引入图片材料、视听靶子同时出现的双通道注意研究;(2)返回抑制范式与其他范式的结合:包括与Stroop任务、Go/No-go任务、Simon任务、隧道任务等结合;(3)返回抑制范式与具体情景的结合:如社会情景、体育运动情景;(4)返回抑制范式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与三维虚拟现实、眼动、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磁技术等结合。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返回抑制范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关理论成果也在不断地推进,未来可以从返回抑制范式生态学效度的提高、返回抑制范式与认知训练的结合以及返回抑制范式与多种新技术的结合等多个方面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7.
吴昱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3,36(4):816-821
实验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观测自我面孔和他人面孔图片分别作为靶刺激和探测刺激时是否会出现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现象。结果发现,如果探测刺激是自我面孔,被试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他人面孔,尤其当T1是他人面孔时,可使注意瞬脱完全消失;靶刺激和探测刺激均为他人面孔时,出现注意瞬脱现象。说明自我面孔不仅有很强的注意抢夺能力,也有很强的注意持续把持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往研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回溯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主要存在5种假设, 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改进前人研究实验范式, 采用包含内源性回溯线索的颜色回忆报告范式, 进一步对这5种假设进行检验。在实验1中, 我们调控了线索与探测阵列之间的时间间隔, 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不影响无线索条件的行为表现, 而在正常线索条件中被试的记忆精度以及能记住的项目数量均优于无线索条件; 在实验2中, 我们对回溯线索伴随的干扰刺激类型进行控制, 结果显示, 在不同条件下记忆精度不存在差别, 但当回溯线索伴随干扰刺激呈现时, 被试能记住的项目数量会被降低, 降低程度受干扰刺激的类型调制; 在实验3中, 我们对伴随回溯线索的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进行控制, 发现虽然回溯线索效应仍然存在, 但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不会影响效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回溯线索的出现使得被试能够在决策加工前完成内部注意资源的再分配, 从而避免了同时进行这两种认知加工与记忆表征维持本身竞争认知资源。本研究为认知阶段分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 对解决回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争议以及理解内部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快速脱离假说和信号抑制假说都是将传统的自下而上捕获和自上而下控制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假说。快速脱离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总能在第一时间自下而上地捕获注意,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注意会迅速脱离该位置。信号抑制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都会产生“注意我”的信号,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该信号会被自上而下地抑制以阻止注意捕获发生。前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眼动脱离范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独子探测策略, 而后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额外单例范式的变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特征探测策略。未来研究应采用不同的刺激类型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为两个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要关注奖赏、训练等因素对“捕获-脱离”和“信号-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刘宁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385-393
综述了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及相关研究。Posner和Cohen在研究视觉空间注意内部转移过程的实验中发现了返回抑制现象,这一实验被视为经典的返回抑制实验。后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线索-靶子和靶子-靶子两大实验范式。线索-靶子范式中根据线索呈现方式、任务类型、刺激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一系列小的范式和方法;而靶子-靶子范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与辨别任务的结合,以及跨通道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1.
张明  唐晓雨  于薇  宁波  王智楠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18,50(11):1212-1221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是指当视觉闪光伴随不相等数量的听觉声音在100 ms内相继或同时呈现时, 个体会错觉性地知觉到视觉闪光的个数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研究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 将注意以内源性的方式指向视觉通道或者听觉通道, 考察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视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显著减小; 当注意内源性地指向听觉通道时, 相对于基线条件, 裂变错觉的量存在增大的趋势。说明了基于通道的内源性注意可以影响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 但不影响融合错觉。  相似文献   

12.
潘毅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6,29(6):1400-1402,1399
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注意成分都存在于视觉系统中,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然而,过去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视觉选择的研究是分别在非常不同的实验范式下进行的,从而导致对两种注意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理论争论。本文介绍近十年来在单任务范式下对基于空间和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从神经生理水平上揭示两种注意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通过操纵集中和分散的空间注意的方式,考察内源性空间注意和刺激出现视野位置的交互作用对多感觉整合中听觉主导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空间注意处于分散状态时,下视野的裂变错觉量显著大于上视野,而集中条件下则没有差异。(2)闪光出现的位置是否随机不会影响裂变错觉。研究说明了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只会受到内源性空间注意和视野位置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欣  袁杰  徐依宁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08-1722
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注意选择的表征不仅可以基于空间, 也可以基于物体。基于物体的注意(object-based attention, OBA)的研究范式主要有双矩形提示范式和侧干扰范式, 有关基于物体的注意的机制的理论有感觉增强理论、注意优先理论和注意转换理论。影响基于物体的注意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刺激本身的特征(如刺激呈现时间)、其它知觉过程和经验因素等。视觉物体的概念既包括格式塔知觉组织原则定义的物体, 也包括无意识下的物体、变化之后的物体和自上而下的物体。  相似文献   

15.
闫国利  周丽  张莉 《心理科学》2019,(1):223-229
摘 要 空白重叠范式是研究视觉注意特征常用的实验范式。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注意解离缺陷,空白重叠范式揭示出该群体注意解离存在异常。国外开始重视将该范式用于自闭症的预测,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对空白重叠范式的操作程序、基本原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并就空白重叠范式在自闭症婴幼儿预测中的作用、使用时需注意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空白重叠范式在我国自闭症早期预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以往研究表明, 预期机制和注意机制都能促进感知行为, 但两者以何种方式共同作用于感知行为仍然存在争议, 特别是, 对于预期主体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空间提示以及视觉搜索相结合的范式, 通过4个实验, 考察了当被试对目标进行预期以及对分心物进行预期时, 空间预期对空间注意效应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1)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对注意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2)当分心物为预期主体时, 预期与注意的作用独立; (3)当目标为预期主体时, 通过刺激数增加而导致的任务难度变化不影响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这表明, 空间预期是否影响空间注意效应受制于预期主体——当预期主体为目标时, 预期和注意两者交互式地影响感知行为; 当预期主体为分心物时, 预期和注意独立地影响感知行为; 而且, 预期和注意之间的关系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意捕获对揭示两种控制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当前对注意捕获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两大类的实验范式:线索化范式与视觉搜索范式;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与自上而下控制的关系;注意捕获是否涉及注意的空间转移;刺激的显著性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范式对注意捕获的影响。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视觉刺激能绝对的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之外来捕获注意,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注意捕获被默认为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但这个自动化的过程可以被内源性的调节所抑制或者易化。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ly, we have shown that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rapid aiming tasks are governed by distinct visuomotor control mechanisms by assessing the combined visual illusion effects on the perceived and effective index of difficulty (ID). All participants were perceptually biased by the combined visual illusion before they performed the rapid aiming task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authors manipulated the order of perform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tasks to examine whether perceptual or motor experience with the illusory visual target would influence the subsequent perceived and effective ID in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tapping tasks. The result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showing that perceptual experience with the illusory visual target in the discrete condition reduced the effective ID in the subsequent discrete tapping task, and motor experience with the illusory visual target in the continuous condition reduced the illusion effects on the perceived ID in the subsequent perceptual judgment task.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oinfluence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and suggests that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fluence one another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 depending on the spatial frame of reference used to perform the perceptuomotor ta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