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上行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两个成分——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11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上行社会比较和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上行社会比较与积极情绪以及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情绪和生活满意度都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预测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3)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还可以通过两条链式中介作用预测生活满意度: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消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个体维护和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交网站(QQ空间)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社会比较和抑郁易感性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上行社会比较问卷、自尊量表和抑郁量表,对96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社交网站使用年限后,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和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社交网站使用能通过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深化了社交网站使用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使用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负面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负面社会比较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武汉某高校 99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负面社会比较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而自我概念清晰性与负面社会比较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2)负面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对抑郁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3)负面社会比较的中介效应受到自我概念清晰性的调节,且该中介效应在低自我概念清晰性群体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社会比较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社会比较倾向问卷和自我概念清晰问卷对69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社会比较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而社交网站使用强度和社会比较倾向都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不仅有显著的直接预测效应,还能通过社会比较倾向的间接作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6.
李巾英  马林 《心理科学》2019,(4):949-955
本研究为考察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移动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错失焦虑症的预测,以及压力知觉的中介作用、乐观的调节作用与性别差异,选取44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通过直接预测与压力知觉的中介作效应两种方式作用于错失焦虑症;(2)乐观调节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在低乐观水平下,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错失焦虑症的预测作用显著;在高乐观水平下,该预测作用不显著;(3)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在女生群体中,压力知觉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群体;而乐观的调节效应仅存在于男生群体中。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05名青少年施测,旨在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尊的效应以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拥有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拥有人生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自尊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605名青少年施测,旨在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尊的效应以及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起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拥有人生意义感的中介作用和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拥有人生意义感的序列中介作用对自尊产生效应。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抑郁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了妒忌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以836名高中生为被试(M=16.34岁,SD=1.06),采用问卷法对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妒忌、反刍思维以及抑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社交网站好友数量以及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频率、时间后,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妒忌能够在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这种间接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3)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与男生相比,妒忌的中介效应在女生被试群体中更显著;在男生被试群体中,妒忌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而在女生被试群体中,该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冗思、核心自我评价与初中生抑郁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冗思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7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冗思和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负相关;核心自我评价与冗思、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冗思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2)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不仅对初中生抑郁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能够通过三种间接效应对抑郁产生影响,即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冗思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尽管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已经被证实为增强社交焦虑的重要风险因子,然而对其中介和调节机制依然知之甚少。当前研究旨在探索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反刍思维、社交焦虑和自我建构的关系。614名大学生自愿参与了当前研究,并完成了一份包含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反刍思维、社交焦虑和自我建构问卷的测验。结果表明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正向预测社交焦虑,而反刍思维完全中介了两者间的联系。调节分析表明自我建构调节了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反刍思维的影响。条件间接效应分析进一步表明反刍思维的完全中介作用仅存在于依存型个体中。当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如何影响个体社交焦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religiosity, and well-being,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influence of religios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self-esteem. Self-concept clarity wa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self-esteem; in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 was found to be a predictor of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while the quest religious orientation was a predictor for self-esteem. The cross-products of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intrinsic religious orientation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sense of purpose in life, which would point to religiosity being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ense of purpose in life. The cross-products of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quest religious orientation were found to be a predictor of self-esteem, which indicates a mediating effect of this religious orient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concept clarity and self-este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