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无禁区.不论来自何方神圣,它都要触动一下,搞清真相,这大约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规律.人们都承认,西方科学发达,而其中原因,说法纷纭,我以为其中之一,是不妨看一看近现代西方是如何斗胆地去触动上帝,以及硬是要搞清<圣经>真相的那种认真和努力.假若我们至今仍然相信月亮是天神居住的宫殿,人类决登不上月球;如果我们始终慑于痘娘娘的神威,天花也不会在今天青年男女的脸上绝迹.无数的事实说明,假使人们都浸淫于神灵创世和造人的神学,近现代科学就无从谈起.探索奥秘,质疑神圣,追求真相,执著验证,是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的思想条件,是一种科学精神.何宏博士的<"舍利子"之谜>,就颇生动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时代,非常需要这样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全能的父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独一上帝"开始,随即以"全能的父"形容这位独一上帝.我们所信靠的上帝,既是大有能力的主宰,也是慈爱的天父.  相似文献   

3.
上帝信仰的重要性 上一期探讨了信仰是什么,今期开始探讨我们信仰的对象.<尼西亚信经>开首宣认"我们信独一上帝".这个信念是基督教任何信念的出发点:假如没有上帝,这个世界和人类就不会是被创造的,世界的存在目的和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4.
医德是医学道德的简称,具言之,它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仁爱、救死扶伤等的品德,是道德德目在医务人员身上的内化,也是对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评价一个医生,首先是直面他的医德,医德是医生形象的体现,没有医德的医生即使技艺再高超,也算不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医生,"无德不成医".事实上一个医德低下的医生,他的技艺也不会高超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的伦理学发挥的是如科学一样的功能,真理、规律,是我们所重视和关心的.但人们即便掌握了真理、规律,也还有其他的精神情感需要,这些不是逻辑的理性的规律所能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促使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当然,这是一个优秀民族所特有的品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矫枉过正,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甚至会落个邯郸学步的下场.  相似文献   

7.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学海》2001,(3):156-161
本文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积极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我们按照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论,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继续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旨意.  相似文献   

10.
王莹 《美与时代》2007,(12):130-132
"战后派文学"在二战后的日本文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发动侵略战争进行批判的积极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故意模糊战争的侵略性质,只着眼于日本自身的战争创伤的体验,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推卸责任.这是我们需要加以批判对待的.  相似文献   

11.
王园园 《天风》2022,(5):43-44
这是一个有些不太平静的春天. 俄乌开打、战火连天,班主任在班会上呼吁我们为普世和平守望祈祷,鲁迅先生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若家里有人生病,去药房买消炎药也成了一件困难事;MU5735航班坠落,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猝不及防地消逝……  相似文献   

12.
虚拟与"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是这个时代的热门词,也是当下文化的关键词.在三亿多的网民中,很多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从"吃过没有"变为"魔兽了吗"抑或"摘菜了没有",网络虚拟生活已经成为国人乃至世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二十年前美国学者迈克海姆写过一本关于虚拟实在的书,大约十年前引入国内,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虚拟实在"的研究和讨论.但由于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网民数量稀少,所以他的书和这场讨论未能引起社会轰动并深入持久下去.如今恰逢读网时代,我们重拾"虚拟实在",重新探讨它的形而上以及与"虚拟"的区别与联系,因为它是我们在谈及当下文化时绝不能回避和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梅康钧 《天风》2006,(19):20-21
宗教徒对于暴力与和平的关注,始终延续在宗教历史的发展中,但问题是,我们能否从世界和平发展跨文化的宗教体验中,寻找到一种必要的行动依据。当我们从感性的电影艺术形式以及理性的和平文献中,再次触摸到和平是以心灵和平为前提时,也必定将我们的信心,在人类和平永恒的期盼中,再现人类社会和谐美好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周易>哲学的"中道"法度有三个:"三才定中",发轫于天地,展现天地贞观的宇宙图式;"体用得中".思辨于筮法,萌发道器合一的本体架构;"时行成中",着跟于天下,诉说乐天知命的生存情怀.这三者各有特色,又相互关联,共同组建了<易>之生生之道.其影响也早已远远超出了易学范围.对其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周易>哲学的底蕴,也有利于我们洞悉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特质.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文化身分能够免除我们对某些行为所负的责任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文化身分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假设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其次,我们必须将道德责任同法律责任区别开来.出于何种缘由我们认为文化身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文化身分能够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那么可以确信他们对其行为的错误性是无知的.因此,文化身分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可以参照其对相关行为无知的责任.我们通过以下与之相左观点的分析,验证该观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17.
"人工美女"的产生是社会进步、思想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结果.一方面,社会进步、思想开放,给予美容受术者以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使他们有了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敢于公开"露脸";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她们愿意公开"露脸".而商家为谋取经济利益,打着"人工美女"的旗号,刻意进行商业炒作,将伤及广大消费者,危及美容外科行业.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予以坚决抵制,倡导在追求形体美和容貌美的同时,注重心灵美的培养,营造出一种真、善、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晦涩和复杂而著称.拉克劳坦承他们的思想来源于"现象学、后分析哲学以及其他总体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思潮".[1]但若深入探究,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考察拉康与拉克劳和墨菲之间内在联系,就构成了本文的要旨.我们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本文通过对拉康"他者"概念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的考察,以试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力图阐明拉康学说对理解拉克劳和墨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1年农历腊月15日的晚上,我遇上了"鬼".现在谈谈我遇上了"鬼"的故事. 我和朋友师金明乘座北京南--邯郸的火车到达终点后,恰好赶上夜里由石家庄开往长治的火车,到我们涉县下车时,时间已指向午夜.朋友坚持要住旅店,我却催逼着步行赶路回家.天上一轮圆月,把旷野照耀得如同白日,两个人走路相互谈说着,走路往往不觉得累乏,朋友见说服不了我,只有同意跟我一起上路.我们村离县城四十华里,夜间走路不象白天那样躲车让路,也没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须驻足观望分散精力.思想单纯,无惹眼的地方,三个小时就到家了.  相似文献   

20.
<尼西亚信经>以"我们信……"开始,然后申明大公教会对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的信仰."信"是基督徒生命的关键,因为我们是基于上帝的恩典,透过信仰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让我们得以称义(罗1:17;3:26,28),与上帝和好(弗2章),我们可以得救,得着永生(约3:16).对上帝及耶稣基督的信仰是基督徒安身立命的基础.在谈论各教义课题之先,要先谈谈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有两种用法.按第一种用法,信仰是名词,指所信的内容,可说是基督教信仰的教义.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世界,相信耶稣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权势,相信圣灵在教会和信徒生命中工作等,都是信仰的内容.教会聚会中的唱诗、讲道、祷告、礼仪,以至教会提供的各种教导,以至神学工作者的著作等,都涉及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信仰内容,而<尼西亚信经>就是对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权威性表白.信仰的内容乃是教会对信仰的对象--三一上帝--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