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来 《哲学动态》2006,(10):12-15
一“哲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良性循环关系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完整的哲学活动应该包括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一是“哲学研究”,二是“哲学创作”。哲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哲学研究”和“哲学创作”的良性循环关系的建立。在两者关系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而后者则是前者的源泉和目的。两者既相对独立,同时又良性互动,从而形成一种双方相互支撑和促进的“理论生态”,这是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基本次序而言,“哲学创作”应该先于“哲学研究”。哲学所“研究”者为何?最主要的无疑是哲学史上由哲学家所创造出…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作为其哲学诠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本的诠释和翻译实践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毫无疑问,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在倡导读者主观性作用的同时,表现出了对文本及其作者的尊重,有利于在文本及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克服文本理解和诠释中的主观主义和绝对客观主义的弊端。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却没有注意到诠释学对话除了“你”“我”之外还有“他者”参与到其中。一作为“对话”的文本理解和诠释传统的方法论诠释学理论认为,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基本上是一种“倾听”,即读者对文本作者内心“独白”的超时空“倾听…  相似文献   

3.
万莲子 《学海》2001,1(1):166-170
本文提出“丁玲现象” ,就在于丁玲及其创作以及丁玲及其创作的研究已构成十分鲜明的特点 ,足以成为一种现象有待学界注目。一、关于丁玲及其创作的价值判断 ,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错位有一种观点认为 :“对于丁玲来说 ,她具备一个伟大作家的充分条件……但她最终没有能够奉献给世界文坛堪称一流的作品 ,而其本人也未能进入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 ,这是整个新文学和时代的深刻悲剧。”① 我不知道论者如此结论所倚仗的价值标尺具体何指 ,不过 ,联系丁玲及其文本实际来看 ,这种论述未免有“研究失真”之嫌。事实上 ,丁…  相似文献   

4.
刘韵鸥 《法音》2022,(4):20-27
<正>在明代文学发展史中,明朝初年有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目前尚未被学界引起重视,那就是大量涉佛文本的集中涌现,而这些涉佛文本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文体形式,甚至有学者提出了“涉佛文体”的概念,如学者冯国栋认为:“涉佛文体是指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结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如塔铭、寺庙碑记、释氏疏文、像赞、文人与僧人的来往书信、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及其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末 ,国内外理论界先后出现了“回到马克思”的呼声 ,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然而 ,当我们确实着手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时 ,却不得不发现我们遭遇了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这里的“诠释学困境”是指在解读马克思文本中如何处理文本的诠释与意义的创生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困难处境。[1]现代西方诠释学的初期发展受到了西方知识论传统的影响 ,无论是旨在创立一般诠释学的施莱尔马赫 ,还是努力把诠释学确立为精神科学之普遍方法论的狄尔泰 ,都把诠释学当做一种追求确定知识的方法论来加以建构。他们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张一兵 《哲学动态》2007,5(10):11-14
以往苏联、前东欧学界和西方列宁学的学者在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将其视为一本书,但这个作为一本书的《哲学笔记》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个列宁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时段中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不同摘录笔记、札记、心得和阅读批注的有明显理论性质级差的文献汇集。所以,列宁的“哲学笔记”并不是一部现成在手的哲学著作,它只是记录了列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各种不同性质、形式多样的亚文本和似文本群。它直接反映了列宁自己的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复杂思想认识过程。专门标识…  相似文献   

8.
对本雅明文艺批评中"Aura"概念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洪举 《现代哲学》2004,(1):124-128
“Aura”在本雅明的文艺批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有关此概念的论述进行梳理,以对“Aura”进行多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作为契入点,来考察本雅明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告诉了我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世间万物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存在的道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相互和谐而存在,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关照的和谐精神。“计白当黑”是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画中形成的一种绘画观念。现实中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这是普通人共同的认识,虽有黑白不分者,纯属是有眼无珠的强词夺理和品质恶劣所致,这与绘画创作的计白当黑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计白当黑在绘画中是艺术行为和艺术把握,是高尚的文化活…  相似文献   

10.
曹明 《美与时代》2006,(10):53-54
对“以大观小”的阐释是构建民族绘画理论不可回避的课题。把“观”简单地理解为“看”是对传统中国画创作机制的扭曲和误读。文章通过对理论界“以大观小”研究的反思,从视觉文化的高度,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对中国“观”的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诠释,揭示了传统中国画所独具的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退溪是朝鲜性理学之巨擘,其学以朱子学为宗。他曾撰文严厉批评王阳明。在李退溪与奇高峰关于“四端七情”的辩论中,双方均援引朱子的文献作为论据,且自认为忠于朱子的观点。然究其实,李退溪对孟子“四端”说的诠释预设了一套与朱子性理学系统不同的义理架构,虽然合乎孟子的文本,但却脱离了朱子的基本立场。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能否活动?在朱子的性理学中,理是气之所以然,只存有而不活动。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证明:李退溪在诠释朱子的理气论时有意无意地赋予理一种活动性,而逸出了朱子性理学的架构。  相似文献   

12.
叶树勋 《现代哲学》2023,(4):126-137
作为思想的语言载体,文本是哲学史研究的基础。面向自我观念这种研究之中容易产生理论预设的议题,从文本出发,在对文本的分析中探寻思想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儒家通常以“自”“己”“身”“我”“独”作为自我观念的表达词,以之为线索,对相关文本进行系统考辨,可探寻到儒家哲学中自我的基本形态。这包括构成性(自我之成为自我的根据)、交往性(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和反身性(自我认识自身并成就自身)三种向度。此三者在各自有别的同时又错综交会,共同交织而成的自我是儒家思考伦理道德问题的枢纽。由此切入,可获得一种研究儒家道德哲学的新进路,较之美德伦理等视角,自我问题的进路更有可能充分呈现儒家思想的内在机理。哲学义理和作为其载体的文本之间是“意”的“言”的关系,尽管“言”的分析存在有限性,但它是追寻“意”的必要路径。“言意之辨”不仅是过去的一种理论,也是现今哲学史研究中应重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嬗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成了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4.
聂锦芳 《哲学动态》2005,2(5):62-75
对于像马克思这样从少年时代便开始写作、毕生最善于用文字表述其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的思想家,其留下的文本及其相关文献是我们诠释其思想虽非唯一但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依凭[2];而从总体上对其著述进行比较清楚的梳理和尽可能准确的统计,将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思想家写作的特点、文体的类型、文本的曲折历程和思想被接受的种种复杂情形,是文本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夏凡 《现代哲学》2006,30(3):45-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理解其思想的最主要文本之一。但是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不够使得此书长期以来像天书一般无解。该文认为,只有理解《希望原理》的“史诗性”特征和“碎片性”特征,才可能进入布洛赫的这部著作。无论布洛赫的生平还是《希望原理》的思想内容、文本结构抑或精神气质,都与荷马史诗有重重关联。而布洛赫有意识运用的碎片化写作策略,又使得《希望原理》成为一部反体系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6.
陈菁晖 《美与时代》2006,(10):22-23
东方艺术的经典性意境向来就是以“静”为中心的。在油画艺术的探索中,中国的艺术家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族传统融入创作当中,充分体现出东方艺术的“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樊浩 《学海》2001,(1):92-98
本文以现代西方解释学为基本理论资源,指出古一今、中一外文化冲突的过程就是文化主体进行"意义"理解"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作品文本",而是"文化文本".文化冲突中价值建构的关键是确立"文化理解"的理念,进行"文化理解力"批判.文化目的性的合理性、"先见"的反思、创造力的培育,是"文化理解"的基本内涵;"忠实的理解"、"创造性的转化",是"文化理解力"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与河南语境--"文化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伟  王华 《美与时代》2006,1(3):41-43
全球化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化”现实,“中原城市群崛起”及其在河南语境激起的积极反应,“文化潮”在河南涌动,“两个概念三个出路”作为能指文本游戏期望在这一“过程化”态势中“多元发散”,超越“二元对立”并碰撞河南语境之全球化潜能,从而使豫文化潮真正搭上全球化的列车,进入磁悬浮式飞奔。  相似文献   

19.
王珂 《学海》2003,5(1):181-186
散文诗是一种奇特的抒情文体 ,散文诗的文体形式正是审美的叙述形式。散文诗是运用了语言的审美基本功能而产生的文体形式 ,具有以抒发情感为主要创作任务的内容价值和以情感与符号 (语言 )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形式价值。即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是 :在内容上是抒情的 ;在形式上 ,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是审美的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明确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问题,但其所谓“重建”是建立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范畴和原理的误解之上的。例如,在他那里,历史唯物主义的“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经典”常常混为一谈。同时,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工作,也是完全服从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替代模式———“交往行为理论”的需要的,因此他对历史唯物主义所持的思想态度是抽象肯定、具体否定。本文所提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绝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施行一番“解构”,以一套理论上的替代模式去试图“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而是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