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意 《法音》2006,(3):28-31
在世事纷乱、人心浮动的时代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人,都有着和平的愿望。人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没有恐惧的生活。纵观纽约、马德里、伦敦先后遭遇恐怖袭击,以及巴黎、雅典、悉尼相继爆发社会骚乱,恐怖主义肆虐,社会矛盾激化,种族冲突、阶级对抗和国家利益争夺……为了避免人类残酷暴行的一次次重现,人们不得不寻求针治人类弊病的途径,来化解消除这些危机。置身动荡的世界,人们企盼和乐,“和谐世界”已成为备受瞩目的国际议题。如何建构和谐世界?佛教讲发心,发善心,人心定了,世界就安定了。而构建和谐世界,也必须从“心…  相似文献   

2.
福从天降     
圣诞节,一个普世期盼万民欢腾的节日,所有的希望为此倾注,所有的心灵为此鼓舞。正如《圣经》上所说:“诸天,请由上滴下甘露,望云彩降下仁义,愿大地裂开生出救恩,愿正义一同出生!”(依45:8)的确,耶稣基督的降临,就是上天降下的甘露、仁义、救恩、滋润着人们干渴的灵魂,美化着人类的心灵环境,开拓着人间的圣化工程。2002年前,救主取人性降生在一个山洞的简陋马槽中,他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再生的希望和天堂大门的再一次打开,最重要的是带给人类了悔过醒悟、避恶从善、重新做人,走向天主的机会,这种机会,是以救主屈尊就卑、…  相似文献   

3.
1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由技术起基本作用的时代。技术和科学与工业一起,创造出我们的直接生存环境,塑造了我们时代的面貌、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技术在带给人类社会以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丰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  相似文献   

4.
文永生 《天风》1994,(9):12-14
广袤的黄土地,蕴含着生命的成长,干涸的黄土地,渴慕着雨水的降临;厚道的黄土人,有着对福音深深的企盼…… 干涸的土地上若还能发现水的存在,那便是上主对这片土地的赐恩,黄土地的心脏在激烈地跳动,发出声声呼唤:“恩雨,降恩雨!求主成就你应许;我灵虽已略得滋润,还渴望滂沱大雨。”这就是黄土灵魂对福音的渴慕之情。  相似文献   

5.
全球一体与世界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今天为止的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从分散的人群走向一体的世界和谐的历史.今天的人类应该追求世界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华应该是和谐主义的,而不应该是霸权主义的.世界走向和谐是世界各国利益的需要,也是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也为世界走向和谐提供了可能.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坚持世界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博爱主义;其次,要强化世界组织的作用;第三,要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6.
放飞激情     
上苍是明智的,他在赋予人类成长权利的同时,也给了他们许许多多的挫折。于是小草的成长会遭到风的欺侮、雨的淋漓;枫树的成长会受到秋霜的摧残;春笋的成长会受到泥石的约束——而人类的成长,则会有许许多多的困扰和意外。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又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要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增强和谐。和谐必将推动发展,发展一定促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笔者拟…  相似文献   

8.
初信     
米记阳 《天风》1996,(8):45-45
无所归依的心 在迷惘中苦苦企盼 失落的沙尘 多么渴望生命、方向和清泉 主呵,因为你 我们才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9.
身振 《法音》2006,(11):10-12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冲击着伦理观念、传统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物质文明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在它带给我们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自身提出了挑战,即人们如何能够在繁忙和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与周围的人愉快相处,这一切的支撑点就是人们的健康。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是身强力壮、没有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今的人类,正处在历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娱乐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更多元化,人们的知识水平有了整体上的提高,对衣着、装饰品、电器等等的需求也随之个性化。家的涵义也更广泛,不再仅仅是承担休憩起居的场所。人们更希望每天居住的这间用平方丈量的水泥建筑能带给我们心灵上更多地安慰与满足。于是壁纸和各色乳胶漆替代了大白腻子粉,地毯、瓷砖、复合木地板、塑料地板覆盖了水泥地面,整体厨卫和高档洁具橱柜成为了家装的新宠。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人类与疫病的每一次搏斗,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汤因比曾经说过:环境越困难,刺激文明生长的积极力量就越强烈。我们有理由相信,肆虐在这个春天的非典,在带给我们磨难的同时,也必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  相似文献   

13.
远象与更新     
黎新农 《天风》2006,(17):10-11
我们因信而有将来,身体和灵魂都得到救恩与和平的远象。经文:约12:12-15;箴29:18;来11:1和平、和谐、安宁、光明澄净是上主原创世界的景象,也是主降世为人赐给我们的一个更美好的远象。我们都处在一个走向这个远象的过程之中。因为团体和个人都需要无争竟、充满和谐的客观和心灵的环境。看哪,那骑着驴驹进圣城的主来了,带给我们和平的异象。我们都是行走天路的客旅,扩而言之,万事成物都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都在等侯盼望上帝永远的救恩。基督名下的人,  相似文献   

14.
没有捷径     
我们这个社会很浮躁,人们渴望着一夜暴富,于是,彩票成了不少人的“精神寄托”;人们都渴望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掌握每项技能,于是,不少人常常浑浑噩噩地等待奇迹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地下,既是一个物质空间,也是一个精神领域。古老的地狱传说代表着人类对死亡与生俱来的恐惧,幽暗的洞穴有着和人类命运相似的扑朔迷离;科技城市的地下铁,急速而来,呼啸而去,但也孕育了现代人感伤、陌生、孤寂的情愫;乐园般的下沉式地下街和商业广场,提供了消费的循环、游戏的沉醉。游走于神话思维、科技思维、消费思维中的我们,从理性和情感上都无可避免地要走向一种空间美学,一种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相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最终享有自由平等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多一点宽容     
房龙在《宽容》一书中说得好:“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宽容人,而动物只会戕残动物!”的确,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是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从野蛮向文明过渡却经历了压迫、仇杀、反抗、战争等灾难。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健全的法制、道德的束缚、伦理的深化、良知的醒悟、宗教的劝化,但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定还有待于人们的共同建设。人作为地球的主体,为地球带来了生机,同时也为地球带来了破坏。生态的平衡、自然的保护,是上主给人类的一条爱的诚命,可人类却为了蝇头小利恶意贱踏,从而使自己生存的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污…  相似文献   

17.
王俊 《现代哲学》2013,(1):12-15
经济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价值核心,它对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既深刻又隐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和命运.经济主义在使我们享受当下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让人类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对经济主义编织的乌托邦进行考察和批判,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你要往前走     
方枚 《天风》1995,(7):34-35
基督教信条中的最后一条是:“我信……来世永生!”它给我们指出一种时间观,表达了永恒生命的动态性、直线性。 我们必将走向终结,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也是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命运。我们在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中所经验的每一结局都向我们大声说道:在我们向长久居住过的地方告别。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中国道教的圣典,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典籍之一,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广泛流传于世界。4月22日至27日,筹备已久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香港两地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和谐”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作为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的主题,反映了《道德经》的基本精神和它带给人类的新希望。本期,我们邀请6位道教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多角度的论述。我们热情地期待,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在向世人彰显《道德经》的独特魅力与恒久价值的同时,也将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或复活[1],15世纪的艺术家们渴望他们的作品像古希腊、古罗马的大师一样好,这种思想尤其盛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到来唤醒了沉睡数百年的人们,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的艺术作品,使人们的视角从"神"落回了人。以《西斯廷圣母》为例,从绘画技法的变迁、题材的转变等方面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经过对《西斯廷圣母》的研究分析,我们将看到文艺复兴时代的特殊性,我们也将看到画中的圣母像走向世俗,与此同时,女性的地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