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的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公德,国内伦理学界的意见不一,关于公德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过去人们常把公德同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并列起来,看作是特殊领域的道德,这种传统的看法把公德规定得过于狭窄,因而不那么科学。公德不应归结为特殊领域的道德,而是一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既不能归结为在旧唯物主义的“纯粹”的自然现上注入辩证法,也不能归结为把一般唯物主义的原则延伸到不包括自然的“纯粹”的社会历史领域,而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哲学把自然和社会历史截然二分的前提本身,以科学的实践为立脚点,既从自然考察历史,也从历史考察自然,建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的“社会-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康德道德神学的启蒙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种说法的修辞学色彩掩盖了其所欲表达的真实含义。如果这里的“上帝”仅仅是指“自然神论”的上帝,那么说《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海涅,第101页),而“实践的理性,就像用一根魔仗一般使得那个…  相似文献   

5.
自然领域与社会历史领域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各自存在着本质上不同的因果律。在自然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严格决定论、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严格决定论根本不适合于社会领域。统计决定论和系统决定论虽然适合于社会领域,但它们只能说明历史规律的某些特征,而无法反映历史规律的本质。不少人在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的本质时,强调多线式因果关系、或然性规律等,这无疑是必要的。但应看到,如果把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的本质说成是统计决定论或系统决定论,那么这仅仅同严格决定论划清了界限而没有从根本上把历史决定论同自然科学决定论区别开来。在自然决定论中,即使是高级形式的决定论,也都是  相似文献   

6.
有些人由于把基督教信仰看成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抽象的、无时间性的、与历史现实无关的学说,因而与之疏远。为了使人们对它不致有一个纯理性的印象,信众们就需要学会历史地看待其信仰,对基督教与历史之间内在关系进行思考。 巴斯卡尔写道,自然神论“几乎和无神论一样远离基督教信仰。”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神论”指的就是对一个被视为超  相似文献   

7.
在无神论与道德建设的问题上,有一些较为常 见的看法,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看法:认为无 神论教育是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也是社会道德危 机的根本原因。由这个看法延伸出来的结论是,有 神论信仰可以使人有内在的道德约束和行为约束, 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就会相应的好。继续延伸的极 端结论是,有了有神论信仰的内在约束,也就不再 需要法律等外部力量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常常会 举一些实例来证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列举了传统自然神学与英国自然神论两种不同的神学流派,以及历史上对英国自然神论做出的反思。传统自然神学并不将上帝的存在视为需要证明的对象,而是隐含的前设;而英国自然神论却要在毫无前设的条件下,从自然界的实存去证明上帝的存在。对此,怀疑论哲学家和视基督教为天启宗教的神学家对其做出了批评,认为上帝存在应当是论证的前提而不是论证的目的,而且在无前设的情况下从自然界去推导上帝的属性是徒劳的,不可能使人仅仅通过自然而理解基督教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济伦理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儒家经济伦理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功能赵春福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儒家思想,从不承认经济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而是把经济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儒家视君臣如父子,视他人为兄弟,视国家、天下如一家一族,主张通过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准则来调节人们之间的...  相似文献   

10.
美利坚启蒙运动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宗教热忱与世俗学识的结合,以及理性、科学和宗教在美利坚社会中的共存与相融。这一历史时期启蒙理性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联互动具有复杂性和生产性,由此形成了自然神论、惟一神论、普救论等神学观念和信仰形态。这些融合理性和启示的理性宗教反对加尔文主义的教义信条,包含了对神性、人性和人类福祉的乐观信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神学思想和宗教实践同时也为美国早期的社会变革、道德思考以及共和政体的构建提供了助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非决定论思潮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以来统计规律在各门科学中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当代非决定论与古典朴素的非决定论有所不同,它表面上并不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而是力图取消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把因果关系归结为,至少部分地归结为或然的、几率性的联系。它宣称,人类活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在本质上服从于统计规律,必然的因果律是不存在的,或者只适用于理想客体,是现象间几率性联系的极限情况,偶然性、或然性才是这个  相似文献   

12.
近来以聂敏里和黄裕生为代表的激进意志论者发表一系列文章,阐释独立于自然因果链的意志对道德和自由的关键性作用。他们批评亚里士多德对意志的忽略,高度评价奥古斯丁和康德对意志自由的设定。本文将阐明他们对意志的设定的主要问题:缺乏经验依据容易陷入神秘主义;有循环论证的嫌疑并会滑向无穷后退;甚至所设想的意志根本就不重要。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责任追究诉诸的并不是意志而是因果链。道德是进化形成的复杂因果回路,责任的承担者是道德因果链上容易被改变的环节。实际生活中的自由同样基于因果律。因此,道德与自由应该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分 原始维吾尔人的自然神论 一、原始氏族部落及其精神文化 1.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原始的表现及其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对氏族力量的自豪感;维吾尔人原始生活中的自然神论观点;图腾主义和天地神观点。 2.维吾尔人的原始艺术观:初期的节奏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仅是佛教的基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强调道德在宗教生活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把道德作为涉及人的因缘果报的枢纽、关键。由于它强化行为主体的道德作用,从而使善恶报应思想具有了积极的伦理道德意义。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就是强调主体的自觉性,特色就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础上的道德自我约束力。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它所倡导的许多道德准则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标举孝道信仰;独创"承负说"以改造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完善道德赏罚机制;提出"身神论"以补充神灵监督说,强化道德赏罚的权威性。《太平经》的改造不仅有助于两汉孝道的合理化,且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的自然神论把任何一个超越观念如此彻底地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以致于内在性与超越之间的差别失去了它的许多意义。这样他们就必然地铺垫了通向无神论之路。现在,无神论不必有我们通常认为的与这一术语相关联的反宗教(antireligious)的意义。早期佛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论堪称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它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社会形态的发展,当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历史过程。可见生产力范畴,在历史唯物论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简直成了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8.
把一切让会关系都说成是道德关系,那是唯心论,必然导致道德万能论。否定道德关系的存在,把社会关系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是不科学的非道德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论所不取的。区别各种社会关系的分界,就是对其特殊矛盾的认识。经济关系的特殊矛盾是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与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产品的分配方式;政治关系的特殊矛盾是阶级与阶级之间在权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进程并不顺利,道德建设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当我们反思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时,往往把它归结为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易在短期内奏效,或者认为道德调节手段比不上政策法律调节手段的强制性而影响到它的作用等等,但是,我们很少认识到,我们进行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宣传,只是把道德当作一种调节人们之间关系或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而没有把道德教育与人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没有明确道德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没有把这种外在的约束力量与人的内在需要结合在一起,使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经济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经济价值探析●田秀云当前人们对道德价值以及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由于道德是一种精神产品和精神力量,往往把它仅仅归结为是用来满足人和社会的精神需求,只具有精神价值,因而看不到它在经济方面的价值;二是认为道德具有“利他性”,经济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