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经云:“皈依三宝者,能破除忧悲苦恼,得到无上寂灭之乐,故以此因缘皈依三宝。”又皈依含有皈投、依靠、救护之义,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皈依三宝者,以佛陀为导师,以三藏教典为法宝,以一切善知识大德为僧宝,亲近学习,护持一切。皈依佛,如同在我们心中建一座发电厂;皈依法,如同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2.
皈依的修习     
济群 《法音》2006,(9):14-19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有鉴于此,特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供大众修学参考。一、如何修习皈依修习皈依,应遵循仪规进行。为确保修习质量,主要在座上…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康僧铠 《法音》2006,(9):1-1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6,(9)
佛言祖语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  相似文献   

5.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6.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7.
学诚 《法音》2012,(1):31-39
一、皈依三宝伏烦恼,显发心地智光明皈依是学佛的开始。皈依三宝,就是帮助我们树立生命的宗旨,明了修行的路径,找到共学的友伴。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两足尊。两足即福足、慧足。唐朝宗密禅师的《金刚经纂要疏》中说:"福足,谓佛于因中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之福,今于果上成就应身,相好圆满,万德庄严,是为福足。慧足,谓佛于因中,由修般若妙慧,成就法身,圆极真常,满菩提果,众智庄严,是为慧足。"佛是福德、智慧的圆满,皈依佛,就是追求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福德和智慧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2,(3):30-34
韩国曹溪宗有两千多所寺院,寺院的名称或依佛菩萨名,或依经名,或依地名,风格各异。有崇奉华严教义的华严宗刹,也有信奉阿弥陀佛或弥勒菩萨的净土寺院,以及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建立的观音道场。寺院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寺院的性格特征。在曹溪宗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宝宗刹,由佛宝宗刹通度寺、法宝宗刹海印寺、僧宝宗刹松广寺构成,以此反映佛教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其中通度寺以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和袈裟著称;海印寺因藏有闻名世界的八万大藏经而得名;松广寺因曾出过以普照国师为首的十六位国师闻名。本文首先介绍佛宝宗…  相似文献   

9.
吾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炁、神。空门有三宝:佛、法、僧。玄门有三宝:道、经、师。道祖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韩旭亮,蓝田县汤峪人氏,以前在八仙宫做清洁工。一日,韩老憨然一笑,对众人说:我也有三宝———手里的笤笤脚下的戳戳、腰里的篓篓。  相似文献   

10.
<正>义净法师是著名的医僧,他翻译的众多佛经,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等,以及著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述了很多佛教医学的内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9)
一切菩萨,复有四法,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相似文献   

12.
六和合义     
六和合义能海和合的大义和合,就是团结的意思。我们能将散沙般的佛徒,共同团结起来,组织成一个有典次有精神的僧团,共同卫护三宝,使三宝久住于世,无论出家佛子或在家菩萨,都一心一志地向三宝上着眼,打破世间一切门户之见和自私自利之心,这就叫作和合。所以这和合...  相似文献   

13.
《赞文殊菩萨偈注释》一书是五台山圆照寺原住持清海法师的弟子、今广东潮阳峡山妙吉祥堂住持妙空法师弘传文殊思想的著述。全书内容依次为《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佛经)及妙师所作《赞曼殊师利菩萨五字真言威德偈》、《曼殊室利十种无尽甚深大愿》(佛...  相似文献   

14.
果宁 《佛教文化》2011,(6):116-119
走过钟鼓楼,我们便来到大雄宝殿面前. 大雄宝殿,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意为摄伏群魔.则指佛法僧三宝.在中国传统中,大雄宝殿往往被称为"正殿".正殿之中,供奉三尊佛像,分别为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以及中间的释迦牟尼佛.  相似文献   

15.
道,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从南北朝起,道教效仿佛教佛、法、僧三宝的名目,立道、经、师三宝,作为道教徒归依的对象,三宝以道为首为本。道教诸派的教旨不无歧异,但莫不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最高哲学范畴;道教教义随历史的进展而发展演变,但以道为最高信仰、最高哲学范畴,则始终未变。这大概是源流各异、名号不同的诸多教派所以能被统称为“道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祝愿世界和平法会上的主法法语 此一瓣香,混沌以前,世界未出,全体独露,枝叶遍覆三界,枝条伸入大千,专申供养:常住三宝,刹海万灵,释迦文佛,十方菩萨,伏愿法轮常转,佛日增辉,热向炉中,专申供养。  相似文献   

17.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8.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具大慈悲祈垂慧鉴:今有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佛教比丘在联合国[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行将结束之时,奉供心香,虔诚顶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摩诃萨金莲座下:  伏念无始以来,世间人类,由贪嗔痴,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迷背真心,积业成果,遂致贫富悬殊,民族矛盾,教派纷争,种族歧视,邪教害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灾难频仍,战争时起,轮回六道,堕落三途,受苦无期,出离难得,…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6日清晨,丸华山上阳光清冷,一位古稀僧人正三步一叩,缓缓拜上陡峭狭窄的99级石阶。他每走一步,便默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每叩一头,便顶礼“十方三世一协佛法僧三宝”。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