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诚 《福建宗教》2002,(6):15-17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相似文献   

2.
1 通常是把辩证法区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这里的“客观辩证法”是指“事物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思维的辩证法”。至于认识的辩证法”和“实践的辩证法”,则未作出明确归属。对于这种区分,人们常常提出疑问:事物本身是否存在与辩证法相对待的形而上学?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不是主观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和实践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外在于思维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类思维本身,无论是思维反映存在的认识运动还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它们自在地都是辩证的运动过程。他主要是在四重意义上说明辩证法的自在性的。  相似文献   

3.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4.
阮昆良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3,36(3):739-742
时间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必须依靠具体的、易感知的事物进行表征。时间表征本质上是隐喻性的,而时间的空间隐喻是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受到数字空间表征研究的启示,发现时序表征同样具有空间特性。时序表征具有空间特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具体的水平或垂直空间维度、“左-右”或“右-左”空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此外时序能够导致空间注意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序”是系统论中的重要理论概念。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的运动发展过程,研究其中的一般原理。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序”也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概念,人们常常用“有序”、“无序”来说明事物的有秩序、无秩序现象。但“序”在系统论中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并不是弄得很清楚的。一般人认为“序”就是规律,“有序”就是有规律,“无序”就是无规律。这种看法仍停留在过去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上,还没有进入系统科学的境界。“序”在系统论中是指事物系统整体协同运动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  相似文献   

6.
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志  冯霞 《心理学报》2009,41(12):1143-1151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 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MR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 (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 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 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 (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 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两者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毛泽东选集》五卷375页)。哲学上的平衡(或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自然辩证法》22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数)。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特殊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因此,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  相似文献   

8.
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1971-1979
人们会将“右”和“左”与积极或消极的事物相关联,这称为左右空间的情感效价.以具身认知理论和躯体特异性假设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右利手会将右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联,而左利手则会将左侧空间与积极事物相关连;左右空间情感效价是由利手与非利手的运动经验塑造的;利手与非利手运动经验的改变则会反转左右空间情感效价;趋近动机脑功能偏侧化与利手是一致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澄清利手运动与趋近动机在神经机制上的关联性,并探索文化因素与身体经验如何共同塑造左右空间情感效价.  相似文献   

9.
不能笼统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徐必珍,刘怀玉:矛盾在不同领域物质运动形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从一般意义上说,“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无疑是正确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但是,据此就简单地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不完全的、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僧肇对名实的看法与中国传统哲学迥然不同,他既否定事物的真实性,又否定事物之间的真实差异,认为“名实无当”,事物的真实与事物的名称之间相互分离、不相符合。僧肇区分了两类名:“真名”是与物的无自性相符的,而众生所持的名字只不过是“伪号”,其之所以为伪是由于并不能从事物中找到与名称相对应的事物的体性。  相似文献   

11.
“诸行无常”的宇宙●王恩洋上下四旁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这是宇宙的本义,相当于今时所说的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说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个时空中无量的具体事物,总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其内容。这样的宇宙其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任何事物间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方位关系,认识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类的各种语言中都存在着一套标志空间方位的词汇,对儿童来说,掌握了这些词汇,无论是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国外对儿童如何获得空间词汇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H.clark还提出假设,认为“前”的获得比“后”早.(见《心理科学通讯》85.2).  相似文献   

13.
思维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串着人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要做到对事物认识准确、分析透彻、判断无误,就必须使思维具有严密性。在汉语中,就不乏涉及思维严密性的成语。“投鼠忌器”与“杯弓蛇影”即是。  相似文献   

14.
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的顺序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实验使用EVM3200型眼动仪测量被试在观察四种不同形状和四种不同颜色时眼运动轨迹的特点,来研究人眼运动的顺序性。结果表明:人眼在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眼运动具有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特性;形状和颜色一样具有诱目性序列特征;眼运动凝视点受到刺激所处空间位置的明显影响;首次凝视点是研究眼运动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三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论模式     
“模式”是个外来词,大体上是指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的努力而使自身成为同类事物的样式或典范,模式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共性的,是一般的具体化、程式化。模式的构成是程式化的形式和客观的内容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卫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时空统一与时间资源时间是什么 ?一般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而时间的本质究竟何在 ?它确实是一个抽象而深奥的问题 ,从古至今不断为中外哲人探索着。美国物理学家霍金在其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中曾试图阐述时间的性质。相对论的宇宙观则实现了时空的统一。“天”虽然一般被认为是指空间的概念 ,但考察天体运行 ,我们往往利用其时间特性来作衡器 ,“地”则更多地被展示其空间属性。天文学家以“光年”度量“距离”这一空间概念 ,是时空统一的最…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55年第4期第155頁上,讀者杨君瑞同志提出了一个問題,即罗森塔尔、尤金編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同一性”这一概念的解釋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的解釋存在着分歧,应該怎样理解?編辑部認为正确地理解这一問題还有待于继續討論研究。在这里我想把我个人对这个問題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和同志們討論。我認为首先应該指出的是:“简明哲学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所理解的“同一性”与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阐释的“同一性”在涵义上是不同的。“辞典”說“同一性”是“表示事物、现象同它自身相等、相同的范疇。这就是說,所謂“同一性”是指同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內的相对的固定性,即事物在处于量变狀态时質的相对不  相似文献   

19.
王从友 《天风》2009,(1):16-17
“危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解释为“指危险的根由或是严重困难的关头”。现在也有很多人将这理解为“事物在恶化与转机之间的转折点”。而著名管理学者斯蒂文·芬克认为:“危机是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危机发生时,事物往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危”,如果我们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得当,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