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书原名 ,汉语译名为《幸福的炼金术》。原书是波斯语,本文翻译自收集在 (《安萨里论文集》)中的阿拉伯语摘要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原书的主旨和精华。幸福是人类哲学、神学思考,社会、宗教实践的最终目的。有人认为幸福是美德,有人认为幸福是知识,有人认为幸福是享乐。在伊斯兰思想史中,普通人将幸福理解为今世的富足和后世的天堂。安萨里在本书中告诉我们,幸福是认识真主,直观真主的庄严和美,庄严表示真主本体的超越,美表示他属性的完满。实现幸福的途径是认识自己的灵魂,让内外各个感官、以及欲望和愤怒完全服从理智的支配,让身体受到沙里亚的约束,践行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安萨里伦理学是对早期伊斯兰哲学伦理学的改造,苏非虔敬精神使其伦理学体系神秘主义倾向明显。对于美德的内涵、渊源和德目,安萨里做了宗教式的解读。他将幸福解释为临近真主,知识和行为是获得幸福的基本方式。安萨里强调行为伦理规则的渊源,是体现在宗教经典中的启示及其权威的延伸,反对穆尔太齐赖派伦理学上的唯理论。在神秘德行论中,安萨里对苏非心性修养做了伦理学的解释,把其划分为一个德行上不断递进的次序。对真主的爱是一切品级和境界的巅峰。在现世生活中,人越是强烈的喜爱真主,越会在来世得到最高程度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和哲学家”(G·H·R·帕金森:《乔治·卢卡奇》,英文版,第1页),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他1923年的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本书最基本韵范畴是异化概念(《青年卢卡奇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英文版,第104页);有人则认为是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古典和现代的各派介绍》,英文版,第120页);有人认为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人都在盼望幸福,却很少有人说自己幸福。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四大幸福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有人虽然得着这些,但仍感觉不到幸福。人活着常被忧虑所困扰,痛苦所缠身,真是“人生不满百,空怀千岁忧”。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个难以界说的状态?是个容易消逝的感觉?还是个可以测度的事物?我们从《圣经》中看到,神造人时将一个“永远”无限放置在人的心里,以致人间所有的“幸  相似文献   

5.
书讯     
郭君铭:《扬雄〈法言〉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12月版。本书系大陆对《法言》这一儒学史上重要典籍进行专题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扬雄是两汉之际儒家代表人物,《法言》是其晚年之作,长期以来,台湾学者徐复观对扬雄“知识型”人生形态的定位在学界影响很大;同时,学界对扬雄思想中的道家因素较为关注,甚至有人认为扬雄是一位道家学者。本书在分析严君平对扬雄影响的两面性和考证扬雄入京年代以及推荐人的基础上,指出扬雄的人生态度并非清静淡泊,而是以积极进取为主导,其儒家立场是鲜明的。通过揭示《法言》中的圣人观并梳理该书的内在…  相似文献   

6.
会议由山东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起,于989年10月在齐国的故都——山东临淄召开,参加这次盛会的有国内外学者100余人。现将研究、探讨情况略述如下: 关于《管子》与会者认为《管子》是一部驳杂难辨的典籍,对其内容的看法未趋一致。一些学者认为,《管子》由三部分组成:管仲遗著、后人对管仲遗说的记载和阐发、后人伪托之笔;一些学者则认为《管子》中没有管仲遗著,只有管仲遗说和伪托之笔; 关于齐文化多数学者认为齐文化源于上古的东夷文化;亦有人认为齐文化由姜尚肇始,传至管  相似文献   

7.
刘行 《天风》2013,2(2):29-29
幸福,有人留恋昨天;幸福,有人期望将来;幸福,也有人感觉就在当下。 物质的拥有是一种幸福,儿孙绕膝是一种幸福,有众多的粉丝跟随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8.
沈忠俊等同志1983年编写的《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一书受到学术界的一定重视。1984年《中国哲学年鉴》介绍了这本书。今年,他们根据原教育部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定名为《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概论》,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在保持了原书优点的基础上,更突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这个中心思想。与原版相比,新版书有如下两个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9.
效法基督     
《效法基督》是深受普世教会所喜爱的一本中世纪灵修名著,据说在教会书刊中除《圣经》外,这是译本最多的一本书,有6000来种不同的版本。在天主教内,它几乎是每个神职人员的必修课,有人甚至将它列为必读的“圣书”之一。东正教许多爱主的人,也喜欢渎这本书。在基督教中,也流传很广。该书有几种书名不同的中译本,如《效法基督》、《遵主圣范》、《师主篇》等等。可以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天风》2022,(10):46-48
在传统中,《罗马书》1章16节至17节被认为是本卷书信的主旨,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两节经文才算得上是《罗马书》真正的开篇1.从文法叙事的角度而言,1章16节至17节的经文是接续之前的信息,但是由于这两节经文不仅有丰富的神学内涵2,而且是保罗切入本书正文的转折点3,所以这两节经文一般被视作本书的主题.此外,穆尔(Douglas J.Moo)认为由于"福音"一词,是1章15节的中心,而且在16节和17节中具有先导的地位,所以保罗通过这两节经文主要关切的重点是"福音"4.  相似文献   

11.
<正> 仁是孔子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然而对它的理解、阐释和评价却歧异纷呈。比如,有人认为仁是:“忠恕之道”(刘节《唯仁论》),有人认为仁是一种:“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的精神”(郭沫若《十批判书》),有人认为仁是:“君子的属性”(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也有人认为仁的阶级实质乃在:“克己复礼”。如此等等。虽然见解不同,但都是依据孔子本人的解释。因为在《论语》中,仁这个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颜回问仁,樊迟问仁,仲弓问仁,子张问仁,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同的,至于孔子针对不同情况对仁  相似文献   

12.
王希 《世界宗教研究》2011,(1):139-148,194
真主的本质与属性问题是伊斯兰教义学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安萨里在《信仰之中道》中对这一问题有详细阐述。他不仅论证了真主本质的存在及相关特性,说明了真主属性的共同特点,还指出了本质与属性关系上的相对二元化特征。其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理性的方式论证了真主对世界万物的直接创造和绝对支配。安萨里的很多重要思想如宇宙论、因果论、获得说、以及他同哲学家的一系列争论,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道藏》中的《梅仙观记》一书作了考察,认为该书编定于南宋末年,其编者不是杨智远,书中《梅仙事实》一文作于南宋,纠正了原书中的传写脱误及后世一些书目对这些错误的承袭。认为《梅仙观记》是研究梅福史实与仙迹、宋代梅福崇拜的情况及道教宫观赐额制度的重要资料。并分析了宋代梅福崇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人生短笛     
生活是什么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本书。也许,只有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才会读懂这本书。人便是这本书的一个插页,重要的不是色彩,而是内容。有人说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比找一个你爱的人结婚,要幸福得多。爱是什么?不妨说是特想见某个人,而见着了又没了自信无话可说的那个人。有时候为了某一个目的接近他,  相似文献   

15.
人生短笛     
生活是什么呢?有人说生活是一本书。也许,只有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才会读懂这本书。人便是这本书的一个插页,重要的不是色彩,而是内容。有人说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比找一个你爱的人结婚,要幸福得多。爱是什么?不妨说是特想见某个人,而见着了又没了自信无话可说的那个人。有时候为了某一个目的接近他,  相似文献   

16.
《幼学琼林》,这本书原名《幼学须知》,又有《成语考》、《故事寻源》等异名。明代程登吉(字允升)原编,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进士邱濬所编。在后世通行的邹圣脉、费有容、叶蒲荪诸本中,以程邹本最佳。 这本书共四卷。第一卷六篇,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这一卷主要告诉读者自然界和一般社会组织的情况。从宏观的角度,给读  相似文献   

17.
《仪礼》十七篇与周公和孔子均有一定的关系。说《仪礼》与周公有关 ,并不是像古文学派那样认为周公是《仪礼》的作者 ,而是认为《仪礼》中的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 ,也就是说《仪礼》所载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属于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所制定和实施的遗制。说《仪礼》与孔子有关 ,也并非如今文学派那样认为《仪礼》十七篇完全是由孔子圣心独断而创作出来的 ,而是认为《仪礼》当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纂辑成书。当然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都是孔子整理后的原书 ,因为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除了孔子整理过的内容外 ,可能还包括七十子后学所编订和增补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从友 《天风》2010,(6):49-52
<正>说起杨腓力,也许国内弟兄姊妹有人不太熟悉,可是,在国际基督教界,杨腓力(Philip Yancey)可谓是大名鼎鼎。他是一位知名基督教作家及《今日基督教》杂志的自由编辑。他也负责编辑受欢迎的《NIV Student Bible》及撰写此书的指南本《AGuided Tour of the Bible》。他写过十多本书,多次荣列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发起的第一次魏晋南北朝哲学讨论会于1984年11月21日至25日在香山举行,与会的50多位中国哲学史学者、专家和研究工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玄学的定义问题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玄学是对流行于魏晋的一种哲学思潮的概括。多数人认为,“玄学”始见于《宋书》的儒、玄、史、文四学,名称应在此时或在此前已出现;也有人认为它是汤老对魏晋哲学作概括时所提出的。什么是玄学?有人认为玄学即  相似文献   

20.
《公正的天平》(■■)是安萨里的名著,该书通过与内学派(伊斯玛仪派)某个信徒对话的形式而展开。安萨里指出,"公正的天平"作为正确的逻辑准则,就包含在《古兰经》的启示当中,通过经文所述先知们的言论而体现出来。这些天启的理智原理是判定真理的准则和天平,是获取确定性知识的手段。在书中,安萨里为逻辑学规则提供了启示的依据,可谓伊斯兰思想史上的一个创举。在此意义上,正确的逻辑规则不仅仅被视为由哲学家所建立的"他者",相反,这些"公正的天平"是启示的内容,它们通过历代使者的经典而被传授于人类,是真主赐予全人类衡量认识的准则,只不过以前不同的民族可能对这些逻辑规则的称呼不同而已。这一创举为后期教义学家将逻辑学科纳入教义学之中铺平了道路,使得教义学的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真主本体和属性的讨论。正如我国近代著名大阿訇马良骏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选择后期教义学家的道路,以便尊贵的伊斯兰学科(教义学)不再需求‘他者’。"从这一点来看,安萨里在伊斯兰教义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