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敏俊卿)2015年7月30日上午,应习近平主席邀请访华的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京会见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等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陈广元会长代表中国伊协和全国各族穆斯林对埃尔多安总统访华并会见中国伊斯兰教界人士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当前我国伊斯兰教基本情况,穆斯林宗教生活、参政议政、中土伊斯兰教界友好交往等情况作了介绍。陈会长说,中国穆斯林爱护自己的祖国,  相似文献   

2.
2015年2月3-4日,"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化相遇"("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Cultural Encounters")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受外交部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所属伊斯兰历史、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IRCICA)合作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数十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参加,内容涉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交往"、"现代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等中国与穆斯林世界文明交往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是一次具有较高规格和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促进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正>一、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经验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穆斯林成功协调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社会及文化间的关系,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尤其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婚姻、丧葬等)与中国传统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中国穆斯林在强调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5.
书讯四则     
《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即将出版发行由宁夏大学政法系教授、东方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大学伊斯兰哲学研究所所长杨启辰(回族)主编的《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于...  相似文献   

6.
解经工作是中国伊斯兰教界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它以维护新疆稳定为重点,以新编卧尔兹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和代表性成果,发扬中国穆斯林优良传统,学习国际伊斯兰教界抵制极端主义的思想主张,正本清源,批驳极端主义的歪理邪说,宣传伊斯兰教的真精神,维护伊斯兰教信仰的纯洁性,促进伊斯兰教教务工作的开展,保障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关键在实践,要在继承传统中体现优势,要在开创新中找到位置。伊协、清真寺和阿訇大有可为,也会大有作为。一、充分发挥清真寺践行中国化的主渠道作用清真寺是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的主渠道。恪守爱国守法、坚持正信正行是伊斯兰教界一以贯之的做法。走入清真寺就能看到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的宣传挂图,爱国、团结、诚信等理念已经根植穆斯林群众心中。2017年11月,云南省伊协举办了以"品诗词经典、扬中华精髓、树时代新风"为主题的云南省伊斯兰教界诗词比赛,紧紧围绕着"不忘初心跟党走、同心共筑中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早期认为伊斯兰教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中,在参与修订、标点和编辑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后,加深了对西域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华化的认识;在前往泉州、广州考察后,对穆斯林民间关于伊斯兰教入华的历史叙事提出质疑;在与穆斯林的交往中,他发现该群体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倡导伊斯兰教研究的同时,呼吁设立伊斯兰教研究机构或在国立大学设立伊斯兰教或阿拉伯语的课程,被政治高层采纳并付诸实施。在推动现代伊斯兰教学术研究及研究机构的设置方面,顾颉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穆斯林》创刊50周年。首先,我代表延东同志、代表中央统战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广大穆斯林群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中国穆斯林》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伊斯兰教综合期刊,也是全国中文宗教类核心期刊。50年来,《中国穆斯林》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领导下在各族穆斯林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宣传介绍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传播伊斯兰文化优良传统,宣传各族穆斯林群众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爱国爱教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报道国际国内伊斯兰教方面的大事,传递各种信息,展示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要求和心声,在反映教内动态、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各族穆斯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穆斯林扩大了与国外穆斯林朋友的友好往来 ,除了接待大量来访的外宾 ,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也步出国门 ,在加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与交流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在伊协的安排下 ,本人有幸几次出国进修和访问 ,同时也多次参与国内各种类型的外事接待活动 ,在个人亲历的实践基础上 ,积累了一些感受和看法。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我国的伊斯兰教外事交往活动 ,今不揣浅陋 ,将自己的粗浅认识罗列如下 ,还望方家指正。一、尽快提高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的外语水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有关的外事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伊斯兰教历史悠久,形成了"以儒诠经、遵教随俗"的中国化经验。京津冀伊斯兰教以经堂教育、经师劝诫与汉文著述促进了本土化的思想构建,以皓首穷经、私塾教育和经外五艺推动了区域特色的文化融合。在近代转型中,京津冀穆斯林积极拥护共和与法治,投身抗日救亡推动伊斯兰教更为深入地走中国化之路。当前,京津冀伊斯兰教界应继承历史传统,在新时代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13.
寺坊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最终发展演变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典型的民族社区形式.西安穆斯林秉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具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本文从社会组织视角,以西安穆斯林寺坊历史概况和寺坊组织的构成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探讨中国伊斯兰教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历来受到伊斯兰教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回族青年学者海俊亮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这对发展伊斯兰教教育,提高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伊斯兰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升伊斯兰教在未来社会的竟争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术界和伊斯兰教界对此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到现在,各族穆斯林人口已达两千万。在伊斯兰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穆斯林人才济济,对世界伊斯兰文化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古兰经》诵读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个分支,向来受到各国穆斯林的重视。在许多伊斯兰国家,都经常举办...  相似文献   

17.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社会以来,千余年里,中国穆斯林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有神论信教群体,始终面临着如何与无神论政权相处的宗教理论问题。在中华文明的汪洋大海中,中国穆斯林浸润了中华文化的血液,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到了明末清初,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掀起"以儒诠经"运动,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穆斯林》2023,(3):17-22
<正>1957年7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成立8周年的喜庆时刻,《中国穆斯林》杂志汉文、维吾尔文两种版本应运而生。从此,这本承载着全国穆斯林群众美好心愿的综合性伊斯兰文化刊物,成为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弘扬伊斯兰教优良传统、传播伊斯兰教知识、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交流、讲述穆斯林爱国爱教故事的新园地。从创刊起,《中国穆斯林》杂志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在教言教的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也是信教群众增加最快的宗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中国文化并逐步为全国10个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虽然它是外来宗教、异质文化,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抵制,相反,随着伊斯兰教的“儒化”,不断被中华文明吸纳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教的灵活性和它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元明时期的大诗人萨都刺,元大都的设计者伊黑尔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人物就是这种“适应”的代表。由于伊斯兰教在它创立时吸收了犹太教、…  相似文献   

20.
正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党对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具体要求,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宗委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在全省伊斯兰教界和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