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丽华  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97-2108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19,(6):1434-1440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权方英  夏凌翔 《心理科学》2005,(6):1434-1440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神经质被认为是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性因素,但是其影响攻击行为的心理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尝试用由一般攻击模型发展出的神经质预测攻击行为的时间路径模型来解释这一问题,并通过对848名大学生的纵向调查来检验该模型的主要观点。结果发现:敌意归因偏向代表的事中因素和愤怒沉浸代表的事后因素相互预测;神经质既可以通过从敌意归因偏向到愤怒沉浸的路径也可以通过从愤怒沉浸到敌意归因偏向的路径来预测攻击行为;神经质可以同时通过敌意归因偏向和愤怒沉浸的中介作用预测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李芮  夏凌翔 《心理学报》2021,53(7):788-797
特质愤怒是影响反应性攻击的重要人格因素, 反应性攻击的提出是基于攻击动机, 但是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假设特质愤怒可以通过增强反应性攻击的特异性动机(即敌意性动机)以及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的共同性动机(即道德准许动机)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为了检验该假设, 对5个省市共1007名大学生的特质愤怒、敌意归因偏向(代表敌意性动机)和道德推脱(代表道德准许动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进行了3次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后, 第一个时间点的特质愤怒可以通过第二个时间点的敌意归因偏向和道德推脱预测第三个时间点的反应性攻击; (2)敌意归因偏向只能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 而不能跨时间预测主动性攻击; (3)道德推脱可以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这一结果支持了特质愤怒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机模型, 发展了人格与攻击关系的理论与研究, 对于揭示反应性攻击形成的动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了惊恐障碍患者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解释偏向、记忆偏向等认知偏向。对威胁性信息的优先注意激发焦虑体验,对模糊信息的灾难化解释增加焦虑水平,对引起焦虑感信息的记忆保持促使惊恐体验更易于提取,这3种认知偏向促使具有焦虑倾向的个体对惊恐障碍更易感,也是惊恐障碍形成和保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静华  郑勇 《心理科学》2014,37(1):40-47
通过行为实验(点探测)和ERP实验(情绪Stroop)两个实验任务,考察了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及其脑机制。结果表明:高外显攻击者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高外显攻击者在愤怒面孔上的N100波幅显著低于中性面孔,表明其注意分配和调节能力较弱;高外显攻击者较之低外显攻击者的P300波幅更小表明其存在注意等方面的认知加工缺陷,N400波幅更小表明其对愤怒面孔进行语义编码时加工更为流畅;外显攻击组与内隐攻击组在FCz和Cz电极点上不同。这为内隐/外显攻击二者有着独立结构提供了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负性偏向是指负性信息比其他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 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 负性记忆偏向不仅表现在负性信息得到更深的编码, 还表现在负性信息的再认标准降低。未来应开展负性偏向的皮层?皮层连接、基因、负性偏向的拓展以及负性偏向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 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 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 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 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 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is current study tested whether attentional contr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 and anxiety in children. Children completed a self-report measure of attentional control and anxiety and an attentional bias task. Attentional control was examined as a moder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and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anxie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tentional control and attentional bias was significant for total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Although attentional control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al bias and anxiety, the direction of the interaction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existing literature. Study implications and explanations for the study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negative outcomes. Although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the uniquely longitudinal effect of indigenous interpersonal traits o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is ignored. To address this gap, we explored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among an indigenously interpersonal trait of China (interpersonal openness),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Additionally, we tested whether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The Interpersonal Self-Support Scal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ord Sentence Association Paradigm for Hostility, Displaced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3 were administered to 942 undergraduates on two occasions, 6 months apart. A cross-lagged model showed that,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openness predicted subsequ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predicte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6 months later.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t time 2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t time 1 and self-reported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at time 2. Thes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personal self-support theory's appraisals of interpersonal openness, and they extended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general aggression models to explain displaced aggressive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3.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法选取1847名3~6年级小学生(男生987名;平均年龄10.73±1.16岁)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敌意归因和冷酷无情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2)冷酷无情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小学生欺负行为间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敌意归因不发挥中介作用;(3)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生欺负行为影响的中介机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段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冷酷无情是父母心理控制影响小学生欺负行为的重要机制,但敌意归因不是。研究者和实践者应注重对欺负者情感加工能力的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注意偏向被证明是一些心理疾病产生、维持和复发的原因。因此, 注意偏向训练成为一种前景性的治疗方法, 对低自尊、焦虑障碍、物质成瘾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它可能作用于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 通过调节 “自上而下”的注意系统来改变相关症状。干预效果的条件、机制与神经机制的探索应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tested, and found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es that crime victims with 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have: (i) a general memory impairment for faces; and (ii) a memory bias for faces that they perceive as hostile, even when these faces are not arranged to show any hostile face expres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crime victims with 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erform worse on recognition memory due to impaired concentration, and that they allocate their limited attentional resources to the detection of hostility in others in order to avoid being victimized again. This produces a memory bias for perceived hostility even in relatively innocuous everyday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which contributes to maintaining the sense of serious current threat that characterize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