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到中年     
中年,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应该是四十岁到六十岁这一段人生历程。至圣先师曾用"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概括这一年龄段应有的生命高度。  相似文献   

2.
徐国亮 《学海》2007,5(5):88-92
人生四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核心.人的觉解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个体就有差异.个体的认识不同,对人生的感悟也不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表明了因觉解程度的不同而层层递进的表现关系.用时代眼光重新阐释境界说,将会对我们产生关于如何对待人生的某些启迪,并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人生"危机".  相似文献   

3.
四十岁读书     
正四十岁读书,跟年轻时不同,目的很纯粹,不再夹带功利性,不再看不喜欢的书,不再为了做样子而作埋头苦读状,也不再担心别人说三道四,读书终于成了随性的乐事。人生到了四十岁,应该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橱,不是跟过去划清界限,而是跟年轻告个别。不说什么伤感的话,人生在过去和现在无缝连接,翻开一篇新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反省     
孔夫子说四十便已不惑,五十该知天命了。但我五十岁还为好多俗事苦恼,足见自己没有出息,不过也许是现代人更苦--心苦?苦就苦吧,何必还要道出来呢?小时候,能够任意耍赖,放声大哭,这算是"任情任性"的阶段吧。长大后,拖着人生的重负,尽着自找的责任,心灵疲惫,步履艰难,人到此时,反倒是欲哭无泪,止于无言了。我最近刚从普陀山回来,那天我看见观音圣像,不知为什么想大放悲声。坐在大士的像下,面对大海,我反省了自己微不足道的多一半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正四十岁是个尴尬的年纪,思想还想停留在青春的阶段,身体却打了退堂鼓,稍微放纵一下,便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让自己都觉得有些诧异,继而又有了一丝莫名的忧伤,心里却还是不愿承认那句话——莫非我真的老了?四十不惑是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人到了四十岁才能不疑惑,才能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可是,人总是闻道的多,悟道的少。所以,四十不惑没有四十之"豁"重要,四十岁要是豁达了,后半生的日子将会顺畅得多。人的一生,长不过岁月,短不过流年。苦也是一生,乐也是一生。前四十年和谁都较真,和理想  相似文献   

6.
1.什么是人生的第四阶段? 所谓人生的第四阶段,就是我们已不能好好照顾自己;我们精力衰退身心俱疲,必须仰仗别人的帮助才能生活。许多住安养院的人—其中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就是处于这一阶段。当然各人的情况不同,年龄有早有晚。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2)
正清末民初以来,在杨仁山、寄禅、圆瑛、太虚、弘一、虚云、谛闲、欧阳竟无、印顺、赵朴初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下,衰微到极的中国汉传佛教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佛教文化传统中的积弊,一方面重新确立中国佛教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试图发扬中国佛教精神来救治西方文明泛滥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划时代理念,成为两岸三地佛教在不同阶段实现现代转型的一面旗帜,影响持续至今。本期邓莉雅著《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一文,以"判教"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产生的因缘、  相似文献   

8.
人生四盅茶     
人生的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韵致,细细品来,他们与那风味各异的佳茗颇有相通之处。这真是自然的造化了。  相似文献   

9.
国内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公共管理者的认识.在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经历了一种从高度同质化到有区域特色,从增加财政文化投入、强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推进文化创新,从强调文化自身建设到推进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提高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种公共政策思想的演变.这种演变的价值指向是"人本、创新和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辩证看信仰     
一、信仰的存在人们富裕起来后,就有了时间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存在的价值了。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追求人的"终极关切"。从古希腊神殿中走下来的"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格言,到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再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哲学与宗教,无不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包括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生价值现、孟子以"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和荀子以"礼"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这些人生价值观对当代人全面理解价值、道德价值和人生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人生的核心价值现以及对人生修养和人生实践,都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同一个体,其在不同阶段,由于觉解程度不同,所呈现的人生境界也不尽一致。对处于不同人生境界的个体而言,其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则有所不同,由此出现道德冷漠、道德顾虑、道德恐惧以及道德自由诸种道德行为。不同道德行为,多是一种偶在性表现,既不是个体一成不变的定行,亦非某一群体集体行为的表征。每一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有其相应的内因外缘,剖析诸类非正常道德行为出现的缘由,以期提出对治之方,这是学者的使命,亦是社会之所寄。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细细回味,都是一段动情的岁月。孟非的《随遇而安》回顾了他40年的人生岁月,从"脑残"的童年,到严重偏科的中学时代,再到辛酸艰苦的临时工岁月,还有今天"风光体面"的主持人生涯,用"随遇而安"四个字作了总结。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随遇而安"可以理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出现了一本"奇书",就是<菜根谭>.此书在本土长时期湮灭不闻,而在东土日本却影响至深至广.有学者统计,从明治四十年(1907)到大正四年(1916)的9年间,此书就出版了25次之多.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菜根谭>热.  相似文献   

15.
人生犹如一本读不尽的"巨书",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和魅力.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带有个性化特征,我们不可能要求一本思考人生哲理的书涵盖和包容所有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作者在其著述中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16.
正前些日子是杨绛女士逝世一周年,许多人又忆起那些充满人生大智慧的话语:"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老人的"淡定"和"知足常乐",受到不少人激赏,大有"相知恨晚"和"人生顿悟"之感。亦有人云:"杨先生努力  相似文献   

17.
摩西见异象     
苏志明 《天风》2013,(11):20-21
摩西不仅是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也是一位属灵的伟人。摩西的一生常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埃及皇宫四十年,在旷野四十年,出埃及四十年(参徒7:17—36)。其中,摩西在何烈山上看到耶和华显现的特殊经历,是摩西在旷野四十年和出埃及四十年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对摩西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饷,这种经历对我们的生命也有很多启发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正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  相似文献   

19.
幸福人生向来无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衡量幸福的标准不同,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理解也会常有变化,但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三件事:有人信你,有人陪你,有人等你。有人信你。一个人身处困境,就算全世界的人都在怀疑你,责难你,但只要有一个人对你深信不疑,你就不会对前途绝望,丧  相似文献   

20.
先秦时期是贤能政治观由萌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早期"贤"与今天所理解的道德有很大区别,而道德意涵本身也有一个由最初的"合道德性"发展为"道德"的过程.先秦贤能政治观几经改易,分别经历了以"坚"为"贤"、以"财"为"贤"、以"德"为"贤"三个不同阶段,反映了上古时期尚"力"的氏族社会、殷周前期尚"财"的宗法社会、春秋战国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