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焦循破除汉人“卦变”说之非,在《易》学史上颇具远识及贡献。他自己创立的另一套解《易》体系,有以下特点:(一)这是一套“之卦”学说,而不是“卦变”说。它是在既定和已生成的64卦基础上,用阴阳互变的“爻动”(爻之)关系解释《周易》经传,不存在卦与卦的相生成问题。(二)焦循这套学说,虽然体系繁密,但不符合历史事实,且多为强《易》就例、牵强附会之论。(三)焦循并没有最后解决《易》学史上“卦变”说的千古难题。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胡瑗与王弼、程颐一道被视为易学发展史上义理易学的三个典型代表,而他所承继的汉代象数易学的学术内涵常常被忽略。实际上,胡瑗所秉持的,仍是象数义理合一的易学基本理路。作为汉代象数易学主流学说的卦气说,在其思想中依然占有基础性的地位。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此一卦气说语境阐发其义理内涵。而其卦气说所涉及的,主要有十二消息说和《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说两个方面的内容。基于卦气说的语境,胡瑗契接汉唐经学本天道立人道的基本精神与人文价值视野,力陈圣贤君子认清自己所处时势,以强烈家国天下担当,积极投入到天下事业中去,以此非但实现个体生命之意义,更深切关怀天下之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静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静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4.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有名的四句教的首句,也是张载建构宇宙论和人伦秩序的结穴所在.他具有强烈的儒者担当意识和严密的形上学思考,以天地之心为核心,既探索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生不息,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这个有机整体而单独存在,又从天人之际的角度深入讨论了天心与人心的关系以及人心向天心的复归.从天地之心的含义、表现以及... 相似文献
5.
北宋苏轼,既因撰写《东坡易传》而具备了易学家的资格,又不时关注《易》的筮占之用,在筮卦变占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筮占操作可接通、感通大化流行的宇宙场域或曰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而将与疑惑相关的信息收摄呈现于所得的六爻之卦上。卦有动爻时,断占的规则是,动爻有几个,之卦(变卦)就有几个,因而由本卦向之卦的变迁及其所昭示的时的境域变迁,就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这与春秋时人以及朱熹的见解存在莫大差异。在后者那里,无论动爻是一还是多,之卦只有一。前者较之后者具有别样深层的易学底蕴,值得我们予以重视,并给予超越筮术的易道层面的深入开掘。 相似文献
6.
7.
谦是君子之德 ,它的前提和本质是“有”,有智者之真、知、才 ,有仁者之敬、爱、德。其外在表现却是无有之“虚”,抑己之“让”,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成功之道。谦又是文明之礼 ,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杂卦》不以通行本的正常卦序来解说卦义,而是打乱卦序,将卦形相反或相对的两卦重新加以对举,用极其精要的语言来说明卦义。由于《杂卦》以说明卦义为主,排列体例较为统一,故其主要通过两两相对的关系来揭示卦义。这种揭示,既符合客观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基本规律,又显现了卦义的实质内涵。同时由于作者主要依据儒家伦理思想来解说卦义,它的解说往往以两卦或四卦为一组进行,组合方式单一而视角独特,加之每组之间没有必然的承继关系,致使它的思想内容具备了多方面的伦理价值,而这些伦理价值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苏轼站在义理易的立场,从卦爻结构的角度直接阐明了其解易宗旨.他在解卦中多以"卦合而言之"、"爻别而观之"以启文端.这就是<苏氏易传>在解卦实践中提出的"卦合爻别"说.我们可以从苏轼易学的立场、苏轼对易学史上卦爻结构观的考察以及对"卦合爻别"方法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苏轼在卦爻结构观上的"卦合爻别"说. 相似文献
11.
“剥”之义有二:《彖》释“柔变刚”,即“柔剥落刚”。“剥”读“bō”。《大象》释“山附于地”,象征“刚被剥倒在床”。“剥”读“pū”。二者结合,为“剥”之全义。爻位不同,象征“剥(pū)床”原因有别:“初”因足受剥(bō)伤而剥(pū)床;“二”因膝受剥(bō)伤而剥(pū)床;“四”因腹受剥伤而剥(pū)床。自汉代以降,将上述二义不恰当地剪接,其结果变成了“剥(bō)床”,混淆了“剥”的主客体,有违卦旨爻义,诂中遗憾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12.
13.
1976—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带字卜甲190多片,其中有6片刻有用六个数字组成的易卦。经考定,数字卦用阴爻一、阳爻一表示,则在《周易》中有相对应的卦。其中周原85号卜甲刻有数字卦及卦辞,其数字卦与《周易·蛊卦》相对应。本文进一步考证,其卦辞也与《周易·蛊卦》初六爻辞“厉终吉”相合。又,周原9号卜甲有卜辞“大出于川”,可考与《周易·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为同一件事。在结合周原卜甲及其它典籍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周易·蛊卦》卦辞爻辞进行新的诠释,并对相关的商周史事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周易·震>卦爻辞,古今传注大多以雷声震动解之,根据卦爻辞内容及其所描述的情形,此解显然不合情理.若以地震释之,则豁然贯通,且文理顺畅.故本文从训诂学的角度对震卦卦爻辞加以重新解读,认为震即地震,卦爻辞乃记录了古代一场地震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16.
晚明高僧智旭所撰的《周易禅解》是易学史上首部系统地以佛解易的佳作。本文探讨了其中解《大过卦》的一节。在这一节中,智旭通过对《大过卦》的佛学解读,依傍《大过卦》中的易学原理阐明了佛教修行中“定”与“慧”的互利关系,指出只有“定慧兼济”、“定慧双修”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并告诫要防范因“定”或“慧”太过而造成的“增上慢”或“枯木禅”现象。最后笔者指明了智旭以佛解易对现代易学解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周易》、金文“孝享”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苹卦·彖传》有“致孝享一语,古今学人都把“孝”宇理解为普通的孝道之孝,谓“孝享”为孝子之享。实未得古义。本文历考两周金文10余处“享孝”用例及30余例“孝”字用例,几乎无一例外都作祭祀讲。兹结合金文资料以及先秦早期文献,对“孝享”本义作出深入细致的考订。 相似文献
18.
先贤用天象来解释乾卦六龙,但由于未涉及具体的星宿证据,不能断定乾卦爻辞只能来自与苍龙有关的天象。本文发现乾卦爻辞中按天象出现的先后顺序,除了容易被泛哲理化解释的“龙”之外,还隐含着五个星宿信息,即天田、健闭、天渊、鱼、天渊,因此可断言这些爻辞的原型来自天象。 相似文献
19.
有关《姤卦》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通过研究周王朝初期社会习俗,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制定和施行,结合文献,分析象意,考据卦辞,认为本卦的主题旨在宣扬周礼婚姻制度的必要性、时代性、进步性,同时也表现了这一婚姻制度的局限性,悲剧性。并对当前《易经》研究的一些不足现象,从注重历史、卦身分析、占辞研究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