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在一位同事的客厅见到一幅匾额,上书“忘记是福”。当时,不解其意,又不好意思询问,此事就这样在心中搁了多年。随着年龄渐长和对世事的洞察,我对“忘记是福”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余江 《天风》2003,(10):38-39
1999年笔者曾出席香港教会举办的“城市的新希望”研讨会。会上有一位牧师在发言时说:“1998年抗洪救灾时我们访问了内地灾区教会,就救灾的情况问起当地一名负责同工:你们为抗洪救灾做了哪些工作?那位负责同工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只做救灵魂的工作。”当时全场哄堂大笑,我作为一名来自大陆的牧师顿时感到脸红。  相似文献   

3.
不记得是哪一位传道人在讲道时提到这样一件事。有兄弟两人吵架,彼此不肯饶恕。牧师得知后,到他们家劝勉兄弟俩要和睦,于是三人一同跪下祷告。老大祷告说:“主啊,今天我不应与兄弟吵架,这都是我的错,求你饶恕我。”牧师对老二说:“现在你应该祷告认错。”不料,老二却回答:“牧师,刚才我哥祷告说,今天吵架都是他的错,那我还有什么错?我不必祷告  相似文献   

4.
1998年12月11日中午11时台北怀恩堂—— 与周联华牧师相约在台北,很欣悦。他那挺拔伟岸的身躯,敏捷的步履,特别是他那一双握着你有力的大手,让你丝毫不会感到,眼前的周牧师,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和善的双眸,会剔除你所有的杂质。 实际上,周牧师早已超过退休年龄,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位“龟爬斋”当仁不让的斋主拚命劲,他不止一次与人说,他要像20几岁小伙子那样,直至到80岁才“封口”,他身上的那股子执拗劲,使他全身充满活力。 岁月如梭,他著作等身,《如此我信》、《讲道法》、《成长中的痛苦》,译著《救赎的福音》以及《天风》上连载的《荆棘中的玫瑰》……他将思想藉着笔尖泻  相似文献   

5.
忘记是福     
记得在一位同事的客厅见到一幅匾额,上书“忘记是福”。当时,不解其意,又不好意思询问, 此事就这样在心中搁了多年。随着年龄渐长和对世事的洞察,我对“忘记是福”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忘记是福,真是至理明言。忘记年龄。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心理年龄则不同,它反映了人的  相似文献   

6.
金微 《天风》2002,(8):41-41
《天风》编辑部:有一位传道人所在教会的牧师是“全职”义工,没拿教会一分钱,所以讲道总是提起邻县的义工传道,“8年没拿工资,打工来领礼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这时听道的他就感到压抑,感到无地自容。我想问:全职传道人是否应拿工资?拿300元工资是否太多?重庆章华  相似文献   

7.
高友洪 《天风》2016,(2):40-41
正2016年1月7日,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去教会,刚进办公室,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来,"快过来吧,范牧师走了……"电话另一端传来谢宝华牧师哽咽的声音。手拿电话,我脑中一片空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尽管一年前范牧师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之后,就意识到这一刻迟早要来,但心中总是希望奇迹发生。圣诞节前与几位同工去范牧师家中探望时,他还对康复充满期待,没想到这个时间来得如此之快,突然得让人一时难以接受。节前一见,竟成长久离别。范承祖牧师的一生是辛劳勤勉的一生。1938年12月13日,他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桃林镇(今  相似文献   

8.
“陈牧师,当你讲道讲得很成功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黄滨这样问我。 我说:“我从来没有感到一次讲道是讲得成功的,总觉得讲得很差,很亏欠”,“而你呢?当你从领奖台上下来,你的感受会怎样?”  相似文献   

9.
你在我心里     
严青 《天风》2006,(18)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在我心里。”有一弟兄因为下岗,呆在家里发愁。一位牧师到他家探访,见弟兄正怀抱孩子,一点笑容也没有。牧师就问他:“弟兄啊,你会不会让你的  相似文献   

10.
我读到1997年第一期《天风》上的讣告:“全国两会委员、湖南长沙市三自主席李雍吾牧师于1996年11月1日安息主怀,在世81年。”当时,我非常难过,眼睛一直盯着他的名字足有2分钟,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位爱主的老牧师这么快就离我们走了。 一、初次相识 我是在1991年认识李牧师的,那时姑婆婆住在长沙教会办的老人之家,因她当时身体很软弱,就写信来希望我能去照顾她几天。到了长沙后,姑  相似文献   

11.
沈以藩 《天风》1994,(2):41-42
经文:“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3) 各位同工同道、各位亲友,今天我们在圣堂聚集,纪念我们所敬爱的吴高梓牧师。  相似文献   

12.
与主接近     
高欣 《天风》2002,(7):45-45
1912年4月15日晚上二十三点四十分,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超级远洋客轮“泰坦尼克”号在驶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途中,不幸触撞冰山遇险。当船倾斜即将下沉,船上旅客惊惶不安时,英国传道人约翰·哈伯牧师临危挺身而出,在他的带领下,船上所有的基督徒都将求生的机会让给老弱妇孺和未信主的人先行登艇脱险。此时在乐队的伴奏下,人们站在水漫双膝的甲板上,安祥地齐唱《与主接近歌》,在歌声中缓缓地随船一同沉没……目睹这悲壮的场景一直令人感叹不已。虽然已时隔90余年,相信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基督徒或者暂未信主的人仍将大有裨益,因为这就是爱的果子。圣经在启示录第14章13节中有记载“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赞美诗(新编)》258首《耶稣领我歌》中也有这样一句“死亡冷河我不怕过,因有耶稣亲手领我”。  相似文献   

13.
困惑     
在中国教会常常听到这样的字眼:“庄稼多,工人少”:“羊群多,牧人少”:“到处都是马其顿的呼声”。这的确是中国教会的现实写照。据估计,中国目前有1000多名牧师,而信徒总数约有1000万,也就是说,一个牧师要牧养1万信徒。好多人都在抱怨中国信  相似文献   

14.
江鸟 《天风》2011,(5):20-21
王冬碧牧师安息主怀已经一周年了,至今仍觉得他的笑貌慈容就在眼前。去年他以99岁高龄辞世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未能前往与老人作最后的辞别,成了我此生的憾事。然而在我的心中,老牧师确是我心中永远的牧长,是我敬爱的师长,是一个影响我一生的人。  相似文献   

15.
计文 《天风》2010,(9):1-1
一次,我从医院出来,遇上一位来城打工的初信者。“牧师,你在这里探望吗?”“不,是我自己在求医。”“啊?”她的神色显得很惊讶:“牧师你怎么也会生病?”我或许能理解这位姊妹,也许在她看来,牧师是神的仆人,为神辛苦作工,神自然得格外照顾,怎么会生病呢?可是这位纯朴善良的姊妹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牧师也是人!”是的,“牧师也是人”这个事实常被一些人忘记。  相似文献   

16.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7.
“你愿意嫁给他吗?不论贫穷,不论富贵,不论……”年轻的牧师说。“愿意。”披着圣洁的白婚纱的新娘回答说。一对年轻的基督教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步入婚姻的殿堂,踏上神圣的红地毯。牧师为他们证婚。这是六月下旬的一个礼拜天,很普通的日子。稍有不同的是,较之前些日子那酷热难耐的天气,这一天无疑要凉爽许多。对我来说,这种凉爽的感觉在到了缸瓦市基督教堂之后,更加明显。对于缸瓦市广大的基督徒来说,这一切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来得那么自然。当然这一切要归功于20多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1980年7月18日,在缸瓦市基督教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邢荣华 《天风》2006,(4):45
那是去年11月14日上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走进了基督教会的圣门。回想当时,我正走进大门口,恰巧遇上两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唠嗑儿。一个说:“王牧师,俺不小心把闺女刚给买的皮手套忘在7路车上了。”对方说:“别着急,我再返回去追问一下。”我想:车早就开走了,下一趟车也不会给追回一副手套吧? 没想到,半个小时后,牧师真的拿着手套笑眯眯地回来了。那位接过失而复得的手套激动地说:“感谢上帝!”我正纳闷地思索:这个人好迷信,怎么说这话昵!“这位姊妹是新来的吧? 上帝喜欢您!”牧师说。我瞅着她那善意的微笑,心里热乎乎的, 于是便不由自主地随着涌动的人流步入大教堂。落座后,我平生第一次听完信徒们在十架下那虔诚同心合意的祷告,然后听一位早已退休的汪教授讲经文。教堂内除了传道的声音之外,静得几乎连掉根针的动静都能听得见。  相似文献   

19.
淮阴之行     
感谢父神,使我有机会随同江苏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林得恩牧师访问了淮阴市教会。记得在60年代初,我曾经随同江苏省青年联合会慰问团到淮阴灾区慰问。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淮阴地区满目凄凉,田原荒芜,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我们在农  相似文献   

20.
我是罪人     
一个传道人正在街头布道的时候,忽然有个青年人站出来,很不以为然的问他:“牧师!你说人人都有罪,背罪如同背重担,为何我没有感觉呢?究竟罪有多重呢?是一公斤呢?五公斤呢?还是十公斤呢?”传道人温和地反问他说:“若把五百公斤重的东西,放一个尸体的上面,他能感觉重担吗?”青年爽直回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