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容忍中抵抗,是后期西田对待当时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态度。对"世界新秩序之原理"的探讨是西田哲学中现代性追求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原理中一方面要论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合理性和日本精神的世界性,同时又力图从所谓"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这种全体主义中分辨出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乃至个性自由的意义。西田哲学以独特的辩证方式来弥缝其中的矛盾,正是一种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1)
<正>《约翰福音》10章记述了主耶稣以"我是好牧人"为主题的一次讲道。这次讲道的听众,以犹太人为主。所以,对于"牧人"这一概念以及"牧人"所指代的上帝,听众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几乎每个犹太人都能脱口吟唱大卫的经典圣诗:"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诗23:1)耶稣这次讲道的主旨,是要阐明他是"好牧人"这个事实,但涉及的内容却较为广泛,帮助犹太人正确理解"羊圈"与  相似文献   

3.
提到犹太人,人们马上会想到三件事:一是"二战"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二是无所不精的经商之道,三是独一无二的"家教"。犹太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世人看来,既有些"另类",又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他们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才使得这个民族以"头脑聪明"、"游刃有余"而著称于世。犹太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让人惊讶  相似文献   

4.
李世峥 《天风》2014,(1):38-39
<正>《以斯帖记》记载,位高权重的波斯宰相哈曼因犹太人末底改对其"不跪不拜"而"怒气填胸",继而迁怒于末底改的民族和同胞,执意"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参斯3:1-6)。在此紧要关头,身为波斯王后却一直向国王隐瞒犹太人身份的以斯帖挺身而出,冒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犹太人问题"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论者普遍认为,马克思1843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即是他对"犹太人问题"的全部见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从《论犹太人问题》中关于"犹太人问题"的世俗基础和"现实的个人"的提出,到《神圣家族》中辨析"犹太人问题"的"真正的"和"普遍的"意义,以及将犹太人的解放置于与国家、社会、法、世界、民族等的关系中进行考察,才意味着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答和真正解决。梳理从《论犹太人问题》到《神圣家族》对同一问题理解的传承和变化,可以看出马克思思想推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26至27日,"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为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继2015年12月举办"中韩易学高端论坛"之后关于海外易学研究的又一盛会,该会议旨在反思东亚易学已有研究成果,探索东亚易学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阐明东亚易学与儒学之关系,发挥易学在推动东亚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邵珊 《天风》2016,(4):29-30
正抛开有无宗教信仰,"人不能说谎"、"说谎是恶"等观念已是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因此,人们经常教导孩子"不许撒谎"。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谎的情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犹太人,将犹太人藏在自己家中的隐蔽处。当遇到德国军人前来质问家中是否有犹太人时,他们应该如何作答?是因为不能说谎而如实告知犹太人藏身之处呢,还是为了拯救生命而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
犹太人在伊斯兰教法中属于"顺民".<欧麦尔条约>是伊斯兰传统规范"顺民"地位最基本的文件,它反映了穆斯林和信仰其他一神教的非穆斯林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犹太人和基督徒只要接受条约中的限制性条款就享有宗教自由.在不同历史时期,条约得到力度不同的执行,由此引发了西方学界对犹太人在伊斯兰世界流散的两种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问题"在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德国,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题。本文通过整编Amos Funkenstein等人的研究,描述犹太人解放运动前后的门德尔松、马克思和赫茨尔试图对解放、同化和融合进行区分的三种理论典型。他们分别以乐观、悲观和介乎中间的心态将犹太人问题看为宗教的、社会的和民族的,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表现出的激进特征。三位犹太思想家思考这一问题的代表作展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在欧洲一个多世纪里的一个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