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代表作《符号形式哲学》第3卷中提出的“符号性孕义”概念,历来被学界公认为理解卡西尔哲学整体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最多的一个概念。不过,对这一概念所作的系统性阐释,迄今还付之阙如。该著在对符号形式哲学理论基础予以澄清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的历史起源、哲学内涵,以及在整个卡西尔哲学体系中的有效性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在“精神作为的自由”中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奠基。  相似文献   

2.
杨庆堃先生通过"分散性宗教"这一概念准确地分析出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状态和性质,并有力地回应了一部分西方学者的"中国人无宗教信仰"的错误观点.本文重点分析杨庆堃先生"分散性宗教"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对其特性和社会作用的探讨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的同一性概念历来就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四人帮”对这一概念的肆意歪曲,更造成了这一概念的混乱。搞清这一概念,对于阐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对于党的方针政策的制订和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李石 《世界哲学》2010,(1):131-140
当我们讨论自由这一概念时,可以将人类的自由理解为由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两部分组成。在文章《两种自由概念》①中,以赛亚.伯林论述了对行动自由的两种不同理解: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本文在伯林两种自由概念之划分的基础上,借助哈里.弗兰克对于人的意志这一概念的构建,试图阐释和分析自由的四个相关概念:意志自由,思考的自由,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根据伯林的区分,第一个和第三个表达是自由的积极概念;第二个和第四个表达是自由的消极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查尔斯.泰勒所提出的"机会概念"和"实践概念"对上述四个表达进行区分。其中,意志自由和积极自由是"实践概念",思考的自由和消极自由是"机会概念"。  相似文献   

6.
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声 《心理学报》1985,18(1):33-39
通过对行为主义和传统的本能理论的批判,马斯洛提出了“似本能”这一重要概念。“似本能”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一概念对于马斯洛需要理论以及他的心理学理论的理论后果,并且列举了一些直接或间接支持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最后,本文指出了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其中主要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以人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的观点来看待行为以及心理发展的问题。只有从这种统一出发,才有可能深刻理解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对一个哲学家极少谈及但不失为哲学敏感话题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以此促进吾侪对其之理解.我试图证明的是,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借助比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郭金山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8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概念澄清的问题.尤其是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因此.要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就需要对与自我同一性相关联的概念进行辨析。这主要涉及到(1)自我与同一性;(2)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3)自我同一性与个人同一性、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相似文献   

9.
杨东 《现代哲学》2016,(6):28-35
毛泽东话语中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僵化概念,而是根据时局的变化和各个阶段不同的历史任务,体现着极为灵活的动态特征,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语境,彰显着鲜明的话语意图。战前,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话语表达,多半呈现的是“以言指事”的情状;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推动了“抗日战争”这一概念向纵深方向扩展;抗战后期,毛泽东话语中的“抗日战争”,则是在力保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上,将这一概念集中到战后中共的发展道路和前途问题上来。  相似文献   

10.
在耿宁对王阳明良知思想的诠释中,道德自身意识这一概念至关重要.围绕这一概念,可以发现耿宁的诠释与阳明的良知学说之间存在着一些思路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耿宁对自然、本体和本能三个概念的诠释之上.通过对这一思路差异的揭示,可以进一步分析耿宁的诠释与阳明学对道德问题的两点方向性不同,也即耿宁的诠释独有的特色:由道德呈报主体;自然的非道德性、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1.
诊断的变化与误诊的发生大连理论医学研究所(116013)王宝瑞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116012)孙文义“误诊”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明确的界定。但是一个常用的语言或概念,往往却容易忽略其准确性。“误诊”这一概念本身就存在这个问题。“误”字词典解释说:“...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把"有没有非洲哲学"这一问题改为"在这一所在之处所做的哲学是什么样"这一问题,来回答"非洲哲学"的合法性以及建立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非洲哲学"这一概念并不应当从空间性的角度去理解,因此他提出了"所在之处"与"所在性"这组概念,并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概念集,以此来重述非洲哲学的图景。在他看来,这种重述并非只适用于"非洲哲学",其根本上关乎着"哲学"这一概念本身的意义,关乎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真理性和地方性之间最根本的张力,关乎着我们应当如何做哲学的基本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生产关系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但如果对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缺乏一个准确的把握,那就不容易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结构主义已经变成一种思想时尚,这种时尚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思潮中,其流行程度不尽相同,但毋庸置疑,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结构概念的思想意义是如此重大,不仅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曾因利用这一概念而取得显著成就,而且三十年代时,波兰哲学家、自然科学方法论者J.麦塔尔曼所作的一般哲学评价,使这一概念本身也得到了确立。他在当时的一次演讲中对这一概念作了如下表述:“最近几十年我们目睹了一种不寻常的现象。一个十九世纪上半叶才应用的概念,逐渐而有系统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被采纳了。开始在自然科学中,后来又在人文科学以至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的objet概念是贯穿鲍德里亚一生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在其早期和晚期发生了极大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中文词来翻译这个词.因此,在面对鲍德里亚的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仔细地辨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objet既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承袭而来的相对于主体(subjet)的对象-物的概念,也是他自己提出的符号-物的概念,更为基础的是,所有这些对objet的描述都是基于价值的架构,即价值-物.而这种价值-物会在不稳定、不对称的象征交换中走向临界点,最终变成纯粹的objets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8,4(1):74-80
先天(a 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这篇短文简单介绍了催生Learned helplessness这一概念的最初实验,略谈了作者对此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其他译法,提出习得性自弃供参考。不涉及这一概念及有关理论在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和抑郁症发病机理方面的意义以及局限。  相似文献   

18.
我在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任政教分离史和政教分离社会学教授期间,曾受邀去访问几位日本同行,实际上他们是这样对我说的:“对于政教分离这一概念,我们知之不多,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主要与讲英语的大学的研究人员来往,对于他们而言这一概念颇是生疏。烦请前来一叙,就其所指向我们做一番讲解。”自然,我非常积极地回应了这一邀请,并且没有多久我就认识到,谈论“日本的政教分离”确实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一、生活方式的含义及与生产方式的关系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人们十分熟悉。生活方式目前国內主要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或作为日常用语来使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无内在联系?联系怎样?有沒有可能把“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要探讨这些问题,显然要从弄清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入手。  相似文献   

20.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