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起于西方,是全人类未竟的规划,也是当代中国无法回避的事业。随着"人类和地球的欧洲化"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逻辑,中国早期现代性之路无不以欧美为参照,西学东渐实质启发了中国的现代性事业。然而,实践不会迁就任何先验的逻辑,西方现代性话语不是"终极词汇",回到中国自身,才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唯一正确方向。中国道路的成功代表了一种新的现代性文明的出场。现代性的中国话语,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的原创性内涵,承载着复杂的现代性使命。中国新现代性在现代性文明谱系中独树一帜,人类从此不再将其身家性命"系泊于某种单一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重复》是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的假名著作,它力图引导读者通过个体生存的身份确认与意义的寻找,来探求从审美到宗教"飞跃"的可能性。本文剖析了克氏的生存与宗教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写作策略与生存反思;宗教现代性启示;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其旨在揭示克氏的宗教现代性思想对西方现代宗教文化发展的启示作用,以及重复的内涵所具有的西方现代性历程中重建与解构之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学海》2001,(3):156-161
本文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积极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我们按照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论,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继续现代性.  相似文献   

4.
朱刚 《现代哲学》2005,(1):96-102
本文主要讨论了德里达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的关于“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无论是真实话语还是想象话语,首先都是一种“本源的重复结构”。这种本源的重复比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的区分更古老,它是一切话语乃至一切符号的“共根”。本文详细梳理了德里达的解构过程和解构策略,并指出这种解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所确立的本原与替补的差异体系,由此揭示了这种解构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建设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亟需在话语层面有所主张。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建设方案并未成功履行,关键在于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深入中国社会现实当中开启现代性话语构建思路,从而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当今中国现代性话语的构筑以深切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开启举世瞩目的现代性建设工程,并在中华民族的语言当中被深切领会,值得坚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郭萍 《周易研究》2022,(3):101-112
当今建构中国哲学话语的一个重要根由是为了摆脱近百年来西方话语对于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宰制,而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对话语宰制主体的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揭示与批判。不过,与福柯批判现代性的后现代立场不同,中国学界大多基于中西对峙的民族立场而批判现代西方话语的西方性,这也成为近现代儒学话语建构的底色。然而,包括儒学话语在内的任何主体话语都不具有自明性,而是有着前主体的共同本源,即前主体性言说,其本源地生发着主体话语的实质内容,同时也引导着主体话语的时代更迭。因此不论中西,都需要以当下的现代性生活本身为共同渊源,建构与之相宜的主体话语。据此而言,传统儒学话语并不是落后于西方,而是落后于时代,故当今建构儒学话语的根本在于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化,即以儒家的思维方式言说现代主体价值。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时代的积极意义上持守儒学话语的独特性,才能在发展现代主体价值的普遍意义上有效地批判现代西方话语。  相似文献   

7.
在对当代西亚北非诸多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现代化过程的讨论中,伊斯兰与现代性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初生于西方现代社会的经典现代性理论认为,现代性起源于理性的启蒙和宗教权威的去神圣化。但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特别是20世纪以来以此对非西方世界的现实进行分析和对照时,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研究者不断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新,进而引发了现代性理论范式的转换。在对伊斯兰与现代性的研究中,也先后经历了从理性化到世俗化、再到多元化以及历史循环论的范式转换。这一转换,不仅揭示了以神圣"启示"作为确定性知识之来源的宗教,与以"理性"作为自我确证之基石的现代性之间的动态变迁关系,而且展现了一个笼统的现代性概念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以现代性为标准对宗教或是其他文化要素进行规范和衡量时,其自身也会陷入难以回避的风险与隐忧。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8,(8):57-57
由于基督教的叙事话语最早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经过希腊罗马化的过程,形成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当西方基督教再由宣教士传向世界时,信仰己是经西方化的框架所构作。当其遇到庞大的另一种文化,如中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会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冲撞的情况。在中国单讲处境化是不足的,因处境化观点是只从宣教意义上,为了传福音之目的而作的。  相似文献   

9.
王凤才 《哲学动态》2005,1(2):45-50
话语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向话语政治学过渡的中介,在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复兴过程中,继罗尔斯<正义论>之后道德普遍主义的又一次强力张扬.但话语伦理学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不满.在这里,且不谈维尔默的善意批评、伯恩斯坦、麦卡锡的谨慎怀疑和麦金泰尔、泰勒的正面交锋;只想揭示在福柯、利奥塔等人的挑战下,话语伦理学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困境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解现代性的兴起有两种理论类型:文化的与非文化的。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将西方现代性的兴起界定为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从而推导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样现代性的结论。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以理性化学说为代表,认定由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现代性模式是一种普遍且具有必然性的客观真理,这种现代性理论导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谬误。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的解释局限可以公共领域的兴起为例来做考察。没有相应具身理解、社会想象等背景性的框架,公共领域的兴起就将难以理解,而这些在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中都被遮蔽了。一种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借助对西方现代社会想象和具身理解的重新阐明,将证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在时代判断和分析上,除了流行的后现代性和晚期(或高级)现代性两种话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往住被忽视的超级现代性话语。它认为,当前,现代性发展到了"超级的"、"过度的"、"极端的"状态,时空经验和人的生存都处在一种灾变的临界点上。维希留、鲍德里亚、利波维茨基、奥热以及许多新技术批判理论家都是这种话语的倡导者。在启蒙解放规划已经失败或颠倒的背景下,他们以独创性的"速度学"、"荒诞玄学"以及拓展了的人类学和技术学视角来定义新的现实,重估人类自由条件,扩大了我们时代分析的理论视野,亦为新的理论介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秦际明 《哲学动态》2023,(10):85-96
中国诠释学的建构源于现代中国学术思想中的意义焦虑,即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经典中所展现的思想文化传统。余敦康、景海峰、李清良等学者认为可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建构中国诠释学,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将中国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揭示出来,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中国文化的建构作用。洪汉鼎、傅永军等学者则力图借助西方诠释学使中国经典中的传统思想经过哲学化后进入普遍的世界哲学,融入其所理解的现代性。二者对哲学普遍性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从20世纪所流行的现代化思潮转向比较视野下的文明论是中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要趋势。中国诠释学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诠释学本身不是思想表达的主要理论形式。中国话语的当代建构有赖于对文明结构的深刻把握,而诠释的技艺是促成此项思想创造的有力工具。因此,无论是弘扬中国传统经典,还是将中国传统经典作现代性转换,事关思想本身,而非诠释学理论所能负载的使命。中国经典诠释如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思其普遍性的文明意义,是现代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学习-再认”模式,考察来源检测对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再认任务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与想象项目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源检测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显著快于正确再认想象项目; 再认时与源检测时的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但对想象项目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对观察项目。这表明,表象会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提高来源检测操纵并不能够削弱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玉 《学海》2005,(1):5-13
在西方,自由从根本上是个人的自由,它起源于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政府、对宗教等外在限制力量的反抗,个人的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础.梁启超的自由主义思想直接来源于西方,但由于中国传统话语体系以及近代救亡压倒一切的现实语境的影响,西方自由和个人思想在梁启超那里发生了巨大的歧变而中国化或中国近代化了自由从个体性质的话语变成了集体性质的话语,由纯粹的个人范畴变成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范畴,由主要是个人自由概念变成了主要是国家自由、民族自由和群体自由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批判的先声——重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化现象是资本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也是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深刻表现。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揭示了异化现象的秘密,同时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学界关于现代性的批判已有很多成果,但从总体倾向上来看,大量论文的锋芒直接指向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而往往不大去关注这种思维方式形成的社会及历史根源,以至于我们通常在了解所谓现代性的弊端之后,对于现代社会的本质还难以形成清醒的认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这一批判既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也为现代性批判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在现代性逐渐深入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批判,就有着某种十分重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普世化的可能性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合理化构成韦伯"现代性诊断"的基本研究范式,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传统中的技术批判理论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批判可以纳入韦伯合理化理论的思想效应史。在韦伯那里,技术的本质被视为一种形式合理性。韦伯虽然没有系统地阐发技术批判理论,但实际上对技术抱持一种悲观主义,并通过卢卡奇的理论中介影响到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技术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扩展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诸领域之中,从现代性批判的一般性视角,上升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