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 ,并将“仁”的最基本含义确定为“爱人”。汉字的意义往往同它的字形结构有密切关系 ,作为会意字的“仁”字即是如此。那么“仁”字何以能够表达“爱人”的意义呢 ?这就需要从字形结构入手来探求“仁”字的原初意义。而要深入地讨论“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就难以避开“相人偶”这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已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相人偶”的进一步讨论来考察“仁”字的构形和本义 ,以期由此提供一种对“仁”的更深层面的理解。一考察“仁”字的初始意义 ,最常见的是引用许…  相似文献   

2.
整体汉字字形识别过程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用微观发生范式探索了整体汉字和人工字的字形识别过程 ,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真字和人工字的正确提取率随呈现时间增长而提高 ,字形刺激的特征提取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字形识别加工受字特性 (真字与人工字 )和笔划数因素影响。2在以“十”为骨架和以“囗”为包围结构的字刺激中经常首先提取“十”或“囗”,而且首特征“十”或“囗”的提取不受字形熟悉性影响 ;笔划数变量仅对含“十”特征的字刺激的首特征提取产生影响。3在以上两类汉字中 ,“十”或“囗”作为首特征提取促进了字形识别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3.
合体汉字字形识别过程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用微观发生范式探索了合体汉字和假字的字形识别过程 ,结果发现 :(1 )部件字、真字和假字的正确提取率随呈现时间增长而提高 ,字形刺激的特征加工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对字形的识别加工过程受字形熟悉性和字形结构方式的影响 ;(2 )在左右型字刺激和上下型字刺激中 ,经常首先从右部件或下部件中提取笔画或笔画组合 (称首特征 ) ,而且首特征的提取不受字形熟悉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推测 ,字形结构属性在字形识别加工的最初阶段先于特征获加工 ,字形熟悉性则对首特征提取后的特征或部件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太极图古文字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图古文字证国光红1.汉字除了它所记录的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之外,它自身尚有“字形之意”。“字形之意”是尚未进入语言层次的模糊意义,它与字本义相应,是字本义的基础,而与字本义不属于同一层次。“字形之意”这一术语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说...  相似文献   

5.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1前言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在不同字烦、笔画条件下个体对不同结构汉字汉字识别时其基本加工单元是否具有差别。结果发现,(1)在各种汉字结构的条件下,均出现了显著的笔画数效应,可能说明汉字结构对汉字识别的基本加工单元没有影响。(2)当汉字为包围结构时没有出现字频效应(3)汉字结构对低频字的识别有影响,对高频字的识别没有影响;对少笔画字的识别有影响,对多笔画字的识别没有影响(4)在实验出现了结构方式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人们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而歌唱则是语言情感表达的延伸.中国古代音乐论著<礼记·乐论>中有句名言:"言之不足而歌之",这就充分说明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是情感最完美的表达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清芳 《心理科学》2006,29(6):1382-1387
采取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探索汉语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之间是否存在激活的反馈。实验一探索的是字形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如“锯”)的字形中介(“镇”)的语义相关字(“村”)条件显著地延长了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字形层的激活能反馈至语义层。实验二探索的是语音激活能否反馈至语义层产生语义激活,结果发现,与无关条件相比,目标图画(“梨”)的语音中介(“厘”)的语义相关字(“毫”)条件并未显著地影响图画命名的时间。这表明语音层的激活不能反馈至语义层,或者反馈回的激活太微弱不能影响图画命名过程。实验一和二的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汇产生中词条选择和音韵编码两个阶段独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声乐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歌唱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产物,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演唱者通过歌唱,咬字、吐字与发音,创造出各种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个目的,在演唱时,就得咬字吐字清楚,使人闻其音即解其意,从而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否则就失去了声乐艺术的意义.在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甚至有"千金白,四两唱"之说,足见在歌唱中对语言这一因素的重视.明朝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讲:"凡敷演一字,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个字,则字字清楚."下面就着重讲一下字头、字腹、字尾的唱法.  相似文献   

10.
<正>45.三点水。这三点可以分开书写,各不相连,也可以一分二合,以牵丝映带,将两点组合并成一点来写。如“凌”字的三点呈散射状分开,成一弧形,切忌写在一条线上,与右边结构部分形成疏密对比。而“流”字的三点写成一分二合并,纯粹是行书写法,增加了字的变化与动感。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表意文字,活用字形字音并做出巧妙的“顺理成章”的演绎,常常可以在交际中出奇制胜。  传说,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后,曾派军师尚炯以算命先生的身份潜入城内,并声称只给“龙”算命,崇祯皇帝闻言,便把算命者请进皇宫为他算算运气,算命者并不多言,而是让他写个字再算,崇祯乃写一“友”字,算命者立刻算道:“此字不妙,此乃反字出头!”——确实,“反”字的头两笔写出了头即为“友”字!崇祯见算命者一举算出自己的困境,不由得暗暗佩服,乃重新写一个“有”字,不料算命者长叹一声算道:“此…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词汇产生中音、形、义三种信息激活的时间进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和图片命名方法,探讨语音、语义、字形在汉语词汇产生中激活的时间进程与特点。选择与目标图片名称(如“羊”)具有同音(“阳”)、语义相联(“牛”)、字形相似(“丰”)或无关控制(“冷”)等四种关系的干扰字,依SOA条件呈现在将要被命名的图片上,发现图片命名时间受干扰字的影响:语义干扰效应存在于较早期的SOA(0ms)条件中,在较晚期SOA(150ms)时有很大的减弱;语音促进效应和字形促进效应同时强烈地存在于早期和晚期SOA。实验发现了词条选择(语义激活)和音位编码(语音提取)在激活时间上的重叠现象,与传统的独立两阶段模型的预期存在明显矛盾,倾向于支持交互作用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二难推理是常用于证明和反驳的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它是由具有两个选言肢的选言判断和与其选言肢的数目相等的假言判断组成的演绎推理。二难推理的形式结构比其它演绎推理的形式结构复杂,但在语言的表达上,人们为了精悍、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总是运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二难推理,而并不机械地按照前提和结论的组成来表达。一般说来,表达二难推理的基本的语言形式是句群。例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  相似文献   

14.
迭音琐谈     
一迭音,是声母韵母都相同的音节的迭用形式;这种迭用的音节的字形也相同,是相同汉字的重迭,所以迭音也叫迭字或重言。可见迭音、迭字是同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名称。前者是从语音角度着眼的;后者是从字形角度着眼的。如:茫茫、绿油油、黑乎乎、轰轰烈烈,娓娓动听,等等,都是迭音。二传统的看法,认为迭音或迭字,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如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郁郁”  相似文献   

15.
以二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教学”(self-teaching)范式(Share,1999),通过操纵汉字类型、出现次数和测试时间,考察儿童的字形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儿童在故事朗读中的字形学习受汉字结构和部件熟悉性的影响,表现为独体字有稳定的再认优势,熟悉部件能促进合体字短期的再认和回忆,这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宫的分别字与《周易》爻辞新解任俊华马王堆帛书《周易》中出现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帛书整理小组尚未能确定为某字,而是按原字形隶定的。 ̄①后来各种研究帛书《周易》的著作按照字在通行本《周易》中多半写为躬字,把作为躬来解释。 ̄②笔者认为,是宫的上古分别字...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18.
睿智护尊严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吟出上联发难。联曰:“尤郎中直脚便为犬。”“尤”字的弯钩变为捺就成了“犬”字。尤郎中也并不示弱,沉思一会儿,便朗声对曰:“史先生脱口不成人。”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就变得既和“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郎中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一种极其有趣的“表意文字”,既可以“一音多字”,还可以“一字多意”“一字多解”,这就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更宽广且更有趣的“自由度”。只要你会巧妙利用“一音多字”或“一字多意”,就准能在交际中大显身手,大获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儿童对汉字结构中语音线索的意识及其发展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舒华  曾红梅 《心理学报》1996,29(2):160-165
采用纸笔测验探讨了二、四、六年级小学生读形声字的读音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对规则字的读音好于对不规则字和不知声旁字的读音。在对不熟悉字的读音中,儿童更多地利用汉字结构中的语音线索,更多地表现出能力差异。读音错误分析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儿童读音中非系统错误的比例减小,而声旁、类似错误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