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只说三个字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田婴打算在薛这个地方建一座城。知道此事的人都认为这样做不恰当, 纷纷前去劝说他放弃这个打算。田婴听不进大家的意见,而且很生气。他给门卫下了一道命令: 对任何来访者都要先问明是来干什么的。如果是来谈在薛这个地方建城的事,一律不让进门。后来又有一个齐国人想来劝  相似文献   

2.
"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三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三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只有有权势、有田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一体之仁"说存有三个发展向度:从"形上学"意义上看,其沟通了"仁学"与"诚学",通过对万物一体之仁本体论意蕴的探索,缔造出"诚学发生学"的逻辑;从"修养工夫"意义上讲,其通过"身体隐喻思维"让"己心"与"天地之心"相通,凸显儒学对生命的关怀,并落实于"一体之乐"的运作上;从"政治伦理"意义上说,其要通过"明德亲民合一论"重建"三代之治",建构社会中和谐的人己、人伦、人物关系,促发了某些"平等"因子出现。三种向度彼此区分,相互联系,充分体现出王学"理一分殊"的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4.
道教为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与士人结合,促成了道教的上层化,并由此产生了"三天"说。它的提出既是道教上下分野的体现,也是上层教徒更新并重整道教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谢炳国 《天风》2016,(6):7-9
正经文:玛3:7,4:6“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6月19日是父亲节,所以我用《玛拉基书》的三个“转向”和大家一起思考父亲节的信息,从中得到教益:一是世人的心要转向上帝,二是父亲的心要转向儿女,三是儿女的心要转向父亲。先介绍一下《玛拉基书》的主要信息,“玛拉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使者”,玛拉基是旧约最后一位先知,所以也有人称玛拉基为“末后的先知”。因为从他以后,以色列民中有  相似文献   

6.
学会做三件事。人的一辈子可浓缩为“三天”,即昨天、今天、明天。昨天与今天之间有扇后门,今天与明天之间有扇前门。这“三天”中,“今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8.
人生有重要的三个"三",即:把握好三天、谨记三句话、做好三件事。把握好三天关闭昨天:昨天不论有多少成功和辉煌、痛楚与悲伤,终归不可再及,那么就关闭它,把精力用在今天。把牢今天:把握住今天,做事要  相似文献   

9.
周末休闲之余,碰巧几位朋友到家拜访,就人生,做人,干事等谈论,探索一番。饭后几位朋友走了,我回味谈论,探讨的话题很有意思。故归纳为“三”之言和“五行”说,以飨读。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1.
雕塑从萌芽到当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它经历了形式、形象和意味的三个层次。在形式层,雕塑所呈现的是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以及对自然秩序、规律、节奏、韵律等的掌握与运用,其作品处于萌芽状态,更多地体现了雕刻者的心理意识;在形象层则把这种心理意识具体化、物态化了,其作品呈现出某种情欲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在意味层上,雕塑凝练了前两个层次的内含及意味,并有所超越。这三者的区分是相对而含混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13.
陆文 《天风》2004,(7):33-33
讲道是做牧养工作的主要方式,加强学习,提高讲道水平,对于传扬福音,造就信徒灵命至关重要。笔者从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讲道只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各方面的知识、结合信徒的信仰实践,就能大大提高做工的果效。 一、讲道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邓灵勇  吴新望 《天风》2014,(9):28-30
<正>经文:《歌罗西书》3章12节至17节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基督徒在得到耶稣基督的救赎后,会拥有新的生命。这新生命包含以下三点,首先是基督徒地位的确立——得着的名分;其次是基督徒得到的权利——享受的福分;最后是基督徒担负的责任——当尽的本分。这三方面让我们明白基督徒是一群有特殊地位,并享有属天权利与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8)
<正>今年6月1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其执行范围之广、控烟力度之强,堪称"史上最严禁烟令"。用北京老百姓的话讲,凡是"带顶带盖"的公共场所都不允许吸烟,这也使得"禁烟"成为社会舆论热议的焦点。说起吸烟,教会算得上一块净土。无论是教会堂点、基督教两会机构,还是信徒家庭,基本都能做到清洁无烟。但谈及"基督徒能不能吸烟",教会中却总有争议的声音:有人认为圣经从未谈及烟草,更没有禁止吸烟的律法规定,所以"法无禁止即可为"。  相似文献   

16.
嫉妒是一种恶习,它的本意是因眼红别人比自己强而导致憎恨。然而,嫉妒还有它的“距离性”,比如:一个长相平平的女孩子绝不会对年收入几千万元的走红影星赵薇产生嫉妒;一个识字不多的老人也不会对月薪上万的院士患红眼病;武大郎如果能活到今天,也不会对身高1米87的男模胡兵翻白眼;拾垃圾的老头更不会对局长、厅长的宝座虎视眈眈……这因为前、后之间的距离太遥远,他们有的只能是羡慕。而对有成就者产生嫉妒的则是那些和后者能力较为接近的人。像去年报上就登载过这么一条新闻:某地一位副局长买凶谋杀局长,因为两者地位比较按近,副局长为了满…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湖南省浏阳市紧紧围绕善治、自治、法治,德治的主线,进一步聚焦机制体制创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精神,认真探索民间信仰基层事务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新路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阳明"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积极面相是当今学习、研究、传播阳明心学首先必须了然于心的课题。考之阳明心学义理脉络,务实践行、修行工夫、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四大精神贯注其中,这些精神不仅是阳明心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阳明心学贡献于现代社会的积极资源。  相似文献   

19.
20.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陈炎50年代,李泽厚对康德哲学进行有选择的批判,在批判其先验论的同时,吸收了康德关于人类主体能力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思想。他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将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界限和范围放在社会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为人的先验能力找到了经验的基础,从而建立了以"文化一心理结构"说为内容的"积淀说"。"积淀说"对克服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不良倾向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个体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文化─心理结构"的问题解释不够,而对于个体的人如何通过实践来更新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样的问题,"积淀说"更无力解决。在美学界,高尔泰已露出过"突破说"的思想,并与李泽厚发生争论。刘晓波则用"心理板结层"的概念,更明确地提出了"突破说"。在他看来,以往的社会实践不仅以对象化的形式构成了外在的物质世界,而且以积淀的方式规范着内在的精神世界,即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已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和审美标准作为先验的规范凝固起来,结成一种僵死的"心理板结层"来限制和压抑着主体的创造力。个体的人在"选择"中的自由性和非理性因素,正是打破"心理板结层"以实现"突破"的有力武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对现实人生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