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实践哲学具有一个完整的义理系统,贯穿其道德形而上学、实用人类学、教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等,从本体与现象的绝对划分开始,为绝对的道德价值在理性世界确定其先天来源,开出法权学说和美德学说,在经验世界中考察人的自然禀赋在符合理性理念的政治国家中如何发展到与理性的自主运用相互协调的状态,并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人类作为一个总体而整体地道德化的无穷的进程。由于缺少物质实践的观念,其义理系统中也存在逻辑跳跃。  相似文献   

3.
在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诸子时代,政治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是诸子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儒家对于道德在政治治理与政治行为中之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表现出的泛道德化倾向不同,也与道家因对"道"的推崇与服膺而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理解呈现为一种超道德化的立场不同,有鉴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及道德在政治运作当中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非的思想彰显了一种去道德化的政治理论建构之努力。当然,关于道德、习惯与法律,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并让其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梦海 《现代哲学》2008,(1):37-44
恩斯特·布洛赫历史哲学的宗旨就是要阐明整个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种"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贫困、剥削、压迫和异化的社会制度.在他看来,作为人类学范畴的"希望"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世界是拯救实验室",这是一个自我解救的、从事超越活动的内在者,自身包含着人类的拯救意愿、拯救希望和拯救实验,集中体现了全部现实过程的本质极限构成."世界是拯救实验室",这一范畴规定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为什么不重视美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人重视权利而不重视美德。必须通过对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之历史转变过程的全面考察,才能理解现代人为何不再重视美德。现代性有强烈的去道德化倾向。现代政治、经济和科学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去道德化倾向。正因为如此,道德"场"大为弱化。人们觉得不需要过多的美德,过多的美德是浪费(品质浪费),这是现代人不重视美德的内在原因;现代社会不容有太多具有美德的人,这是现代人不重视美德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琼 《道德与文明》2003,13(2):40-45
唯物史观及其由此而派生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理论基石。坚持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 ,反对“道德决定论”的创作思想 ;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倾向 ,反对宣扬抽象虚伪的道德 ;重视文艺的道德教育功能 ,发挥文艺在揭露统治阶级腐朽道德 ,提高无产阶级道德认识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树立革命理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历史判断为主和道德判断为辅的价值原则 ,反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的历史道德化倾向和历史非道德化倾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伦理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合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过程。“无论使用辩证法研究什么课题,中心的问题总是同一的,那就是认识历史现象的整体性”。从整体的观点来看,辩证法,作为存在和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和认识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存在是作为物质而存在的。马克思说“生产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句名言指出了历史辩证法的关键。这就是说,不管你考察什么事实,你都得把它同其历史整体,即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而有人却想把历史辩证法推广到自然,即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萨特尔认为这是扩大辩证法的运用范围,这是把在某一领域中认识到的原则类比地引申到其他一切领域中去。他认为,自然之作用于社会,永远是通过社会自身。总之,人的辩证法就够了,不用提自然辩证法。因为辩证规律是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辩证法是整体,它是自生和自存的,社会的某种现实只要是辩证的,它的任何特殊性都是与整体相联系的。要是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必定是一个整体。而在自然中,我们不能把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当作自然的一个整体的表现。因为自然是无限的,但自然并不具备统一性。所以肯定自然既是无限又是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冒险的类比。即使在自然中存在一些局部的辩证法,其中各局部辩证法也只是在它被发现时才有价价,而教条主义者认为统一性能使人们根据总体去理解每个个别的现象。萨特尔说,他之所以反对自然整体的这种所谓辩证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主张用辩证法的特殊性来制约人类历史。而辩证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一旦离开自己建造的世界,离开以往的历史,只能剩下一些类比。因此,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只是一些类比而已。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判断力的二律背反是当代康德研究中的一个争议点。对康德相关论述的分析表明,在判断力的准则之间的二律背反是可能的。要证成该二律背反的正反题,须回溯到理性的必然关切,其解决在于区分正反题所表达的理性意图之差异、揭示自然及其产物的"可能性"的不同层次。通过指出人类理性自身是目的论式自然理解的根据,康德批评了传统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目的实在论,同时并未导向一种自然主义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0.
辨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是讨论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话题的前置条件。默认并预设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是引出法律道德化问题的逻辑要求。正是因为法律与道德彼此不同,才需要用法律道德化、法律伦理学这样的概念将法律与道德关联起来,并对法律展开道德批判。然而,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区别又不可以扩大化,法律与道德处于一个关系链条中,彼此只有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也正是在这个关系链条中,可以见出道德相比于法律,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先性。因此,法律应该道德化,而不是道德应该法律化。  相似文献   

11.
刘洪生 《哲学动态》2006,2(6):13-17
总体运动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人们对“总体”的认识,大体上走过了从总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总体这样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继承古代朴素总体观、批判唯心主义总体观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总体观,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当代,人们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世界和事物的总体性和复杂性。研究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研究世界和事物总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世界的总体运动人类世界包括自然物质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12.
在整合先秦法思想的基础上,韩非尝试探寻并重建"法"的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虽然治术层面的法令或律令是去道德化的,但"法"的道德性却根植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活的道德目标。因此,法治绝不单是一套技术化的操作方案,更蕴含了法家树立自身学说之正统性与合理性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3.
科学地借鉴和吸取西方道德化的积极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应该肯定,西方伦理道德化,特别是近现代伦理道德化,乃是对“工业——商品——市场”的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尽管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但无论就其作为一种不同的化类型与我国传统道德化之问有极强的互补性来讲,还是作为一种现代强势化,反映了我们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社会问题来讲,都包含着不少有价值的内容,值得认真的借鉴,科学的吸取。为此,我们必须以海纳百川的化胸怀,全面了解西方伦理化,加强对西方伦理化的研究。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和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文子》的《自然》篇详论"道""无为""因循",而略于"自然",但篇名却为"自然",说明"自然"必以"道"之"无为"为前提,通过"因循"的方法,然后才能导出。实现了"自然","天下大治"便易如反掌。这种政治场景下的自然观是对《老子》类型自然观的传承与发挥。《自然》篇即便成书不在战国中晚期、秦汉之际,其主要内涵也是那个时期黄老思潮的生动写照。《自然》篇的内容还为"道法自然"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河上公的注释和王弼的注释其实包含着两种类型自然观,一种服务于"道性自然",一种服务于从"无为"到"自然"。  相似文献   

15.
舆论传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是一种历史非常久远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之前,舆论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它不是谁的发明,而是出于社会整合的需要自然形成的。舆论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应社会信息沟通的需要产生的。而信息沟通的一个重要功能便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道德"并非是对同质的或相似的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话语或概念表达,二者实质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不同历史阶段与不同历史形态。只有厘清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从"伦理"走向"道德"这一历史过程中的精神嬗变轨迹和思维转换逻辑,才能对人类当代的社会精神生活有一个具体而真切的把握,从而也才能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种自觉的领悟与导引。  相似文献   

17.
"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对象。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道"把权力下放给人类,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生态人格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祛魅"的困境、理性的桎梏、精神的非道德化倾向、情感的失衡、审美的疲惫。倡导生态人格将有助于促进从实体的自然的回归到实体的人的回归,从自然的灵性的涵育到人的精神的涵育,从自然的尊严到人的尊严,从自然的完满到人的完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麦克道尔对"第二自然"概念的阐发,推进了当代学界对黑格尔的"自然主义"的关注."自然"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既表示"本质"又意指"机械化的自然世界".黑格尔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自然的,并意图回复自然的第一种意义;这一回复是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是"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精神现实化的机制:它一方面否定其外在规定,从自然的、直接...  相似文献   

20.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