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境界     
有人问我,什么是境界?我说,有车,却走路上班,这是境界;有别墅,却住出租房,这是境界;有钱,却不花钱,把钱都捐了,这是境界;有名,却抛开喧嚣和名利,偏要躲起来,这是境界。家有吃不完的美味珍馐,却只吃粗茶淡饭;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却穿着粗麻布衣,面对享受不尽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却毫不动心,这就是境界啊!  相似文献   

2.
郭熙针对山水画构图所提出的"三远法"影响极大。"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这其中的透视与表现不仅是构图上的要求,也是画家心性境界的体现。范宽为宋代北派山水画大家之一,在其留世的山水画作品中,无不浸透着由画家自身品性所引发的"三远"之境界。仔细品读范宽的山水,不仅可以对宋人提倡的"三远法"有一个具象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从中读出"三远"之高深,即当其作为一种境界来理解时,是根源于画家的心胸与心性的。  相似文献   

3.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先秦的无君派是庄子后学中的一个支派。这一派对传统和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的批判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是为着人的自然之性的解放,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是颇有特色的。他们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既有劳动者反压迫反剥削的进步意义,也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应该重视对他们的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父子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一个儿子酷像他的父亲,做父亲的就要得意了。世上有了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复制品,时时对着欣赏,如镜中的花水中的月,这无疑比仅仅是个儿子自豪得多。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一个朋友已经去世几十年了,忽一日早上又见着了他,忍不住就叫了他的名字,当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但能不由此而企羡起这一种生生不灭、永存于世的境界吗?  相似文献   

6.
<正>在东方宗教中,特别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其中往往多有神秘主义的内容,诸如佛教中多讲对某种宗教观念或境界的"实证":印度教中,特别是讲瑜伽的部分,则谓之"亲证"。近世以来,因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科学理性在东方各国中也逐渐形成了启蒙思潮,这对那些古老的宗教也  相似文献   

7.
宁新昌 《孔子研究》2012,(1):115-121
康德哲学虽然不能说就是境界形而上学,但他的道德绝对(无待)命令、甚至道德宗教信仰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上境界。然而,他对上帝的公设和信仰则有外在形而上学之嫌。张载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中含有本体、工夫、境界三者同一的思想,但工夫还是第一位的。海德格尔哲学则是彻底的境界形而上学,其中的"存在"就是境界,而"此在"在"时间"中对"烦"、"死"的"思",直接面对生命存在,寻找本真和自由。他们的思想虽有相异,但也相通,可以互补。他们都在思考生命的问题,他们关于生命学问的思想可融于我们当下的"存在"当中。  相似文献   

8.
北宗禅“看心看净”的主张受到神会等人的批评,但在盛中唐却颇为流行。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渲染寂静深幽的境界,表现了北宗凝心入定的禅观。当然,他们也有不少反映南宗禅观的作品。这说明南宗禅和北宗禅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深谙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王孟诗派及大历诗人创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和洛学的开启者,程颢、程颐兄弟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二程思想的关系,二程自认为相同,他们的弟子及后世多数学者也不认为有什么重要区别。[1]但由于二程性格的差异及思想酝酿时期的长短不同,二程在人生境界及理论阐发上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不  相似文献   

10.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1.
陆道骆 《天风》2006,(24):41
近来,一位上海的学者在报上刊载了长篇的特别报道:“‘点穴’文化误区”;文章中谈到:再多的知识也堆垒不出人文精神,再大的学问也组合不成爱和善的境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人品比学问更加重要,知识是无法替代生命和人生感受的。我们现在至少应该让教师和家长明白,文化知识不等于文化素质,文化技能更不等于文化人格,离开了关爱人类的人格基座,文化人便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群,哪怕他们浑身书卷气,满头博士衔。难怪有人批评中国学生有文凭而没有文化,即便此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也当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问题,牟宗三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他区分了"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与"实有形态的形而上学"两种类型,进而将道家的形而上学归入前者,将儒家的形而上学归入后者。然而综观其论述,会发觉他对"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之概念意涵的阐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清晰与不一致。通过对此概念的梳理和厘清,我们有理由认为儒家的形而上学也应归入"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并且质言之,他自己所构建的形而上学应被视为更具现代性特征,也更为圆融的"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可以说他的这一构建不仅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新的言说方式,也为世界哲学的形而上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资源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4.
<正> “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说是孔子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他自称是在七十高龄才进入这一境界的。但这句话在孔子那里,不仅具有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论的意义。因为它涉及到了主观和客观、个人意志活动和客观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通常看法,从心所欲和不逾矩,似乎是对立的东西。从心所欲,意味着自由活动和为所欲为,而作为社会规范的矩,则意  相似文献   

15.
世局与棋局     
人生一局棋.酸咸苦辣甜,俱昧其中.懂得棋理的人易晓世理,通晓世理的人宜于下棋.棋局本来源于世局,世局也不妨作棋局看.世理与棋理相通.棋可分为文棋和武棋.人也可分为文人和武人.武棋以“吃”字当头,剑拔驽张.象棋、军棋属于武棋,围棋属于文棋.我喜欢下棋,常常以不吃对方一子而胜为下棋的最高理想.大有兵书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的境界.我年轻的喜欢下象棋,现在更喜欢围棋.围棋不象象棋,取胜离不开吃子.当然,文棋、武棋之分也只能是相对的.文棋可以武下,武棋也可以文下.君不见很多俗手一下起围棋就想置对方于死地,为了一子常杀得天昏地暗,一条龙从一角到另一角.逃者只恨棋盘太小,追者誓不罢休.我不喜欢这样的棋手.因为他们还欠晓棋理.如果他们也这样做人,那就不通世理.  相似文献   

16.
一、现实的定义 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人生观和道德理想,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时,往往牵涉到道德境界的问题。从我国历史上来看,两汉以来就开始使用境界这一概念。最早它只有“疆界”、“地域”的意义,以后引申为人们所处的境况。佛教传入中国后,释家认为每人对于佛经的造诣、理解,各有不同的程度,因此显现出不同的境界。《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同一个世界,由于对佛教经典的不同造诣,就形成不同的境界。此后,中国的一些思想家,不但把诗文中意境的高低深浅称为不同的境界,而且把文学、艺术、理论和道德上的锤炼涵养功夫,也称作不同的境界。解  相似文献   

18.
一种好的道德境界划分法,应既能为提升人格道德水平提供路向指标,也能为评判人格道德水平提供有效尺度。道德划境法不外以事划境与以人划境这两种。比较而言,孔子的以人划境法是最可取的,但仍有明显不足。而从构成个人道德意识的五个方面,即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智、道德信念,去区分人的道德境界,可将人格的道德水平划分为小人境界、俗人境界、庸人境界、君子境界和完人境界这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另外还有其它民族的人,也带着成群的牛羊跟着他们一起前进。”(出12:38)这些其他民族的人,也跟着梅瑟率领的以民队伍离开埃及,他们出埃及的目的恐怕与以民是不一样的,但天主仍然允准他们同行。这一方面说明拯救之恩不仅仅临于以民,而是光照普世万民的;另一方面,在艰难坎坷的流浪途中,才能考验出哪些人是忠诚不渝地追随天主走到底的。今天依然是这样,普世教会的大门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基督的  相似文献   

20.
书中三境     
世间大凡读书有成者,大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还三种境界我将其分别归纳为初始境界、寻取境界和得悟境界,须知此三者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谓初始境界?这是就初涉书海者而言的。在此境界之中的读书入,读书时通常是不够自觉的,既漫无目的,又无所选择。读书者处此境的有的往往有书则读无书则罢,此种读书法最不可取,但也有的则开始借书猎奇广为博览,只是此时读书者学力尚浅,书中营养不易完全吸收和消化,故而读书虽广但所得终归肤浅。在此境界之中,读书人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逐渐培养其志趣与爱好而已。何谓章取紧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