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2.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  相似文献   

3.
发愿     
要不是这眼泪,我怎么也不可能写这封信的。 是痴么?看《佛教文化》竟看得泪如泉涌,有谁会和我一样痴?如果有,是知己。会来找我吗? 究竟看到何处流的泪?是1994年第1期第30页上牧人主持的寄语:“一些人难以理解的佛教,对另一些人却是那么难以割舍。”只这一刹那,眼泪不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经主管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达七年,一直对佛教文化非常关注。《法音》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在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沟通全国上下的佛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促进教内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影响很大。至今在我的书架上有两本刊物,是当宝贝来看待的。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一文的1983年第6期《法音》,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1993年第12期《法音》。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  相似文献   

5.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6.
去年第五期《佛教文化》所刊的牟钟鉴先生一篇文章《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被国内外影响甚大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后,对于宗教究竟“应持何种态度”似乎成了《佛教文化》期刊一个甚为微妙的“情结”。今年的几期卷首语,也多半是围绕这个“情结”来说的,承读者谬许。近日还有《读书》杂志的读者,拿来上面一篇我的文章《佛寺与宗教学系:相隔有多远》,与我探讨,探讨的还是这个“情结”之下的话题。坦率地说,对宗教究竟“持何种态度”固然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是《佛教文化》没有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提出任何新的发明见解。因为…  相似文献   

7.
“当机者说”是今年《佛教文化》新设的栏目,从最近几期的情况看,读者朋友对这个栏目的反响较为集中和热烈,积极赞成调置一个这样的栏目,对具体内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例如对于近现代居士佛教的评价,对于《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真伪的看法,读者来信往往都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来。但总起来看,有一声、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通过这个新栏目,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批著名的高僧大德请“回”到我们置身的这个世纪末时刻,和我们一起来回首百年沧桑探寻启迪智遗慧、净化人生之路,这是甚得时节因缘、甚是当机的。本期以大虚法师…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梦想:写一本《佛教文化史》,至少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主旨要写什么呢”朋友问道。“就八个字:美的信仰,信仰的美”。这么回答朋友的话时,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真地进入梦境,一腔神往。您可能要说了:写书就写呗,用得着书还没有写成,就先吹乎出来么?不,朋友啊,我想我没办法不一言及此,就悠悠神往。佛教文化是一条美的信仰的河流,《佛教文化》就是一艘长年镇日航行在河上的兰舟,我就是这条航船上的一个水手.一个导游,一个痴情的追求者啊!您注意到本期中心插页匕赵朴初居上的最新诗作吗?在发稿之前,我曾久久地…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1996,(3):47-47
编辑大德:读了登在《佛教文化)1996年第l期上赵朴老的大作计必》五首,感觉就象是为我写的。本单位近几年的有些做法很不妥,气走了很多人才,我虽然留下来了地被无端地栽赃、贬低,一气之下,我去了一越普陀,却发现佛学别有洞天。又回到单位,决心好好学佛,重新做人。不料95年生病,又遭单位刁难.才发现自己常被外缘所转,本以为我不转人,人也不转我,大家相安无事,然而现实是,我不转他,他也转我,而且转得我昏头转向,不知法轮的驱动力是权还是钱,我不想士。土匕为机所转,就是不知从何入手,特此请教。可否在《佛教文化》上踢…  相似文献   

10.
旅途闲话     
甲:我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这几年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每当我产生困惑烦闷时,常常燃一柱悠悠兰香,让《佛教文化》伴我灯下静坐。我不敢说自己增长了菩提智慧,但确实驱除了烦躁感到了清凉。乙:谢谢你,我相信这正是《佛教文化》同仁们的希望。甲:但是我也产生了另一种困惑。乙:嗅!那是什么?甲:我觉得在烦躁情绪日益消失的同时,我的激情也似乎减弱了。乙:这又是怎么回事?甲:上一期《佛教文化》菩提一叶栏目中说到名、利仅能使人产生一时的满足感,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感受,我觉得很对。原来我看到一些人并不做好事却得名得利,…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9)
《请入弥陀愿海》是黄念祖老居士生前最后一部著述《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中《发大誓愿第六》一品的总结。黄老居士晚年大弘净土法门,普愿众生同入弥陀愿海,悲心切愿,令人感佩。为纪念黄念祖居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将于今年下半年印行黄老遗著《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上册)。  相似文献   

12.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13.
新菜根谭     
前不久,期刊社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修教师和北京内燃机总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座谈,对已出版发行的三期《佛教文化》评头品足。大家各抒己见,既给予热情鼓励,又提出中肯建议,气氛很热烈。不论是座谈会上,还是以往的读者来信中,都一致肯定了《新菜根谭》这个专栏,希望办得更活更好。我拟了这样一个方案:每期本栏的警语,都要由一个特定的人群来写。例如这一期便是由这次座谈会参加者每人写一份,从中编选而成。只要是本刊的读者,您去组织一次座谈,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在家人,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各写一份警语,连座谈纪录一道寄来,我一定认真编选,早日刊出。您是否愿意试一试呢?  相似文献   

14.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15.
“万古尘寰一刹那,方觉处处是家乡”,十年前,我在《佛教文化》上发表的文章中有一首七律,其中最后两句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万古尘寰尚且是一刹那,何况是十年的光阴。《佛教文化》在2002年的雨季,第二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主编还是十年前的那个主编,发行还是十年前的那个发行。十年前因期刊而成就的读友,凭着期刊的殊胜因缘,今天又重新见面了。是十年前的《佛教文化》与您结下了法缘,十年法雨,《佛教文化》从坠地之婴儿变成了行将弱冠的少年,虽然十年间《佛教文化》之言行充满了稚气,但是您用您的慈悲,善待着期刊编辑的不成熟,我们深深地感谢您的宽容。我们非常怀念十年前数万的读者,我们相信会与老读者再续十年前之旧缘,并且,还将不断地与新读者结下新缘,与新、老读者在一个坛场中共饮法露。《佛教文化》的编辑思路会比十年前更宽;发行渠道会比十年前更广。  相似文献   

16.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7.
首先在这里向上海的闻 妙居士致谢。他给我们指出本刊第三期《梵呗清歌》栏目中《花非花》一词的词作者前半阕是白居易,后半阕则是扫边居士所填,并非全由白居易作词的。当我选用这首曲子时,后半阕的词是第一次见到。虽然也感到前后在风格上不太统一,(前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后者直接了当,明述其意。)但并没仔细思考推敲,便按见到的资料照发了。这既说明本人作学问不够精深,也说明本人做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和佛教文化的困线还须从敦煌说起。我创作《敦煌组画》,最后一题是《人神之间》,我题了一首短诗:“我看到造种的人和人造的神,一个可怕的宇宙颠倒。但在虚妄之中,却分明有人类最崇高的忘情,最炽热的爱,最无私的奉献。曹滋润心田.净化灵魂,这;使万:教,也是艺术。宗教和艺术,互相依存,难解难分。这是我对敦煌艺术的总评价。我虽然和敦煌艺术打了半个世纪的交总.沮惭愧的是,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曾从佛>L村教设有过深入的研究,只是从艺术用了对敦煌做过一些粗浅的探索;自己作为一,卜两家,也临摹过一些敦煌画,浅尝辄止,…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1994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帧珍贵的照片。海峡两岸的两位佛教界巨人,相互间在亲密交谈,一位是我们早已熟知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居士赵朴初,而另一位则是闻名海内外的一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出于一种崇敬之情,笔者很想借《佛教文化》这块祥云宝地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位当代大德。  相似文献   

20.
一《佛教文化》编辑部诸位老师 :您们好!你们工作忙 ,所以我长话短说 ,就读近两期《佛教文化》的印象 ,提点建议 ,好吗?我觉得读《佛教文化》很沉重 ,很累 ,没有趣味读下去。首先简单自我介绍 ,我姓韩 ,大专、学文史 ,虽未皈依 ,心中作佛弟子已六七年了 ,佛经也少有收藏。可我想大家可能同意我的看法 ,当今的人 ,对古文毕竟陌生 ,偶尔一读 ,会很吃力 ,繁体字都认不下来。《佛教文化》无论纪念先贤大德 ,抑或搞个专题 ,均无可厚非 ,但其中文章很可能与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关 ,多数古意盎然。我看得懂 ,看得进 ,也偶尔稍有领悟。但不知对更多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