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现代中医研究,如<现代中医肿瘤学>[1];<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临床中医肿瘤学>[3]等著作中,都把肝癌归入"肥气"、"伏梁"、"痞气"、"肝胀"、"肝壅"、"臌胀"、"癥瘕"、"胁痛"等疾病的范畴,这反映了现代医家对肝癌与古代中医疾病之间关系的一种界定.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中医药曲折的发展史和今天中医现代化的呼声,留给中医药工作者极大启发。1现代中医的概念陈镜合认为[1]现代中医不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师。陆明等认为[2]现代中医可分为:传统中医,占中医的极少数;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祝由是其中一种较多用于临床治疗的中医心理疗法。中医心理疗法亦称“意疗”,是一种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治疗情绪、精神障碍和某些躯体疾病的方法。其中“祝由疗法”可谓是最早的心理疗法,它对心理治疗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最早出现于《素问&#183;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在历史上,“祝由”科曾与中医的内、外、妇、儿科等一起,并列于早期学校式的中医教育之中,从隋朝到明朝的太医署都曾设有祝由科”’。了解“祝由”这一具有古老文化特色的疗法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对现代中医心理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第一部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内伤疾病临床诊治的基石。《金匮要略》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篇目名称均是“病脉证并治”。这种认识疾病的模式对后世中医临床认识疾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原则在疗效评判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大特点。与西医比较而言 ,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这三种手段中 ,中医比较重视辨证论治。“证”是一个介于“病”与“症”之间的概念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自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此原则后 ,二千多年来 ,历代名医均奉之为上法 ,遵之不移。实践也证明 ,“辨证论治”原则以其具体、灵活操作等优点的确在临床诊疗疾病中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那些传颂千古的名医验案无不是以此为大法。在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中 ,此原则历经几千年…  相似文献   

6.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的心身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思维观的创新中医情志相胜的心理治疗方法又被称作“活套疗法” ,是建筑在中医脏象五志论、阴阳整体论和七情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就如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理论上主要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学派的影响 ,学科交叉 ,流派纷呈 ,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今已经多达 4 0 0余种一样 ,中医历代医家发皇古义 ,在情志相胜的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实施上 ,不断地继承发扬 ,以聚合和发散的创新思维 ,…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概念中医内科疾病传统上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类。按照心身医学的疾病分类,人类疾病分为精神疾病、躯体疾病和心身疾病三类。中医内科疾病也可分为中医内科精神疾病,中医内科外感躯体疾病和中医内科心身疾病。中医学作为一级学科,中医内科学作为二级学科,中医心身内科学应作为三级学科,它的概念应是研究中医内科中的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其方法手段是中医的心身并治。2  关于中医心身内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医心身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  相似文献   

8.
循证医学——中医临床研究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1 1 循证医学与辨证论治的相通性辨证论治至今仍是作为中医的临床特色之一在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与准则。无论是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还是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等 ,都是以“证”为主线 ,去搜寻资料 ,探其本源 ,直到揭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就是其对临床征候 (证据 )搜集、分析、整理的过程。当然 ,中医的“证”与循证医学的证是有区别的 ,中医的证是宏观的、定性的 ,有时甚至是模糊的 ;而循证医学的证是“最好的、最可靠的证据”。但中医学上“证”的确立 ,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  相似文献   

9.
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中医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 中医发展的困惑与障碍众所周知,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纵观历史中医学有几次重大的飞跃,先秦两汉时期,得益于当时众多哲学流派思想的影响,早期的解剖知识、单纯的临床经验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其代表就是《黄帝内经》的完成。《黄帝内经》中的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基本思想一直影响至今;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无疑是中医诊断的圭臬,时至今日仍无人能够超越此一方法;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成熟,丰富了…  相似文献   

11.
倏忽与浑沌和中医与西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科学化”和“现代化”是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医人的夙愿和奋斗目标,但在以感染和传染性疾病为主要矛盾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却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医疗重点的转移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助《庄子》“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重点就新的医学模式下的中医现代化发展进行了一些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借鉴库恩的“范式”理论,在分析中医“范式丢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范式丢失”是引起近现代中医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范式丢失”后的中医在管理层面上失去了话语权,并直接导致中医教育、研究的去中医化,从根本上限制了中医自身的发展。寻求中医的“范式”回归是现代中医发展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中医的科学化是指在坚持中医主体地位和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内在要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完善、发展中医的过程.科学化是中医自我完善和现代发展的需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科学化的两大实践,促进了中医在现代的发展.中医的科学化要在保持中医主体地位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进.  相似文献   

14.
对中药复方不同提取部位的相关研究之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形式和主要手段,是中药有别于化学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在精细辨证和对中药性能以及运用经验基础上,运用中医“君、臣、佐、使”和“辅反成制”等组方原理,将多味中药(饮片)配伍运用的形式。它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笔者从有关文献中归纳出了中药复方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两个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复杂病症的方剂,即重方、合方,如八珍汤。二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饮片配伍组成的方剂。三是指适应现代药学对多成分药物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化学特征的中医方剂的通称(其实中医方剂并不全等于中药复方)。由此可见,中药复方概念的内涵,随着其构成要素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进而并呈现一定的层次性。一般来说中药复方多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饮片配伍组成的方剂。中药复方既包括了千百年来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的古方(经方),也包括了临床常用的新复方。如《黄帝内经》记载的13首,东汉《伤寒杂病论》的375首,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的5300首,《千金翼方》的2900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16834方,明代《普济方》的61739首等等。随着中药复方的不断丰富,中药复方不仅成为了中医临床用药形式和主要手段,而且也为如今中药复方新药(新药的主体)以及今后复方有效部位新药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处方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不断,但困惑也不少。在世纪之交,对中医现代化研究进行思索,既具有战略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1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定位,“现代化”在词典上的定义为“使其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现代化,也就是说让中医具有现代科...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国各报上展开中医大讨论,袁宗军等提出:“拿什么拯救中医。”符少花等提出:“中医路在何方。”杜治政综合出四大问题及十个小题,指出中医争论已一百几十年了,也许还要继续一、二百年。他希望这个争论在短期内达成共识,发表了《以理性思维看待中医》长文,其中他反对“中医  相似文献   

17.
1 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一般认为《伤寒论》及温病学说都是讨论外感热病的,尽管二者在学术上有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二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可以包括了各种外邪侵入机体导致发热的所有疾病及其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与)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除了感染之外,其他如创伤、肿瘤、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但是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中长期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8.
中医骨伤科手术疗法停滞的原因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为关公实行的“刮骨疗毒术”可谓有文字记载的中医骨伤科手术疗法。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已对开放性骨折的手术有系统的论述。《诸病源候论》已记载了手术操作方法。《刘涓子鬼遗方》是中国第一部外伤科专著,较注重外伤性疾病的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角度谈中医“扶阳学派”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100多年前以重阳扶阳为主要思想、喜用姜桂附等温阳药物的“扶阳学派”近年有复兴之势,从中医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析:(1)“纠偏正弊、曲折前进”,是中医历史发展的规律:“扶阳学派”也是为纠正温病学派用药寒凉阴柔的时弊而从阳立论的;(2)时代需要,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当今中医呈现“异化”、“退化”、“西化”等现象,“扶阳学派”是在中医回归自身发展,以传统理论应对当今疾病的思潮下应时复兴的;(3)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希望扶阳学派复兴不要蹈其旧辙,形成滥用温补的新时弊;(4)经典是各学派共同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永恒的法宝,不能离开中医经典之道,而径效扶阳之术。  相似文献   

20.
从脾论中医科研的误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210029)董洪涛一、脏象有资料表明,中医中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肝、肾、肠等脏器以及肾上腺皮质、免疫功能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但长期以来对于脾的研究多背弃了这个观点。季钟甫在《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中医脾胃、肝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