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挫折阈限与挫折承受力 生活中挫折情境出现难以避免。而对同样的挫折,人们的反应却有明显差异。有人反应轻微,持续时间短暂,有人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有人一遇挫折便放弃原有目标,有人屡遭挫折仍锲而不舍向既定目标前进。这种差异与每个人的挫折阈与承受力有关。挫折阈是指引起人产生挫折感的最小刺激量。  相似文献   

2.
闻道 《天风》2009,(10):50-51
有人说,信心是绝望的人麻醉自己的借口;也有人说,信心是成功的人肯定自己的理由;还有人说,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我想这些答案并不是我们基督徒所想要的。因为第一种说法过于悲观,后两种说法则类似,都把信心归结为一种强烈的心理作用或心理暗示。让我们回到圣经来看何谓“信心”。  相似文献   

3.
心理平衡术     
人是脆弱的,常常会出现喜怒哀乐;生活是复杂的,时时都有甜酸苦辣。于是,不平衡的心理时常影响我们的健康。因为我们无法避免来自外界的刺激和完全抑制自身的条件反射,这就给我们的性情修炼增加了一个任务——学会心理平衡。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财主,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快乐是何物;但他再看看自己的长工,整天乐呵呵的,财主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快乐与否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态度。从心理上的投射现象来看,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依着各人当时的心情和经验加上情感色彩,再把它看成某种形态。比如,人们观看天空的彩云时,一会儿象个少女,一会儿象个老头儿,有时前后重叠象个亭台楼阁,这就是一种投射现象。 前面那个例子说明,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从有的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5.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都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造成的。现在,有的…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反映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什么,二是如何反映。前者是指被移置于人脑中的外界事物、现象或过程的主观映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后者是指事物、现象或过程以什么形式移置于人脑中,也就是心理的形式。人的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虽然有区别,但它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由新体制、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替代旧体制、旧观念、旧行为方式的深刻改革.人们对这种变革所产生的压力,其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本文用问卷调查法,对13个单位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类别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具有等级性(生活方式的变革承受力高,分配方式最低,中间为劳动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变革),层次性(职业、年龄、性别,文化,地区不同,具有不同特征的心理承受力).本文指出,改革中要重视人对压力的心理适应过程,要形成认同感,加强意见沟通,做好改革教育.  相似文献   

8.
忧郁症:指一种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焦虑症:指一种技术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的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不相符。恐怖症:指对一种特定的情景、物体或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或紧张感,虽明知不合理,但在相同情况下,仍反复出现。强迫症: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常伴焦虑和恐惧。疑病症;指过分地关注自己健康,怀疑身体某部位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明,但总认为自己  相似文献   

9.
现代战争空前残酷、复杂、激烈,它的突然性、快速性、多变性,使军人经受较之过去任何战争都更加强烈的刺激,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它将对军人的心理品质提出新的、特殊的要求。分析、研究作战临场失态心理的形成及找出自我调节的有效方法,对于保证每个参战军人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并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奋不顾身的精神投入战斗,顺利完成作战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之妙     
正死之果,人所共有,但生之妙则各个不同;有人灵珠在握,转丸乾坤;有人荆玉在怀,独步天下;诗不同韵,各显其美曼;曲不同调,各赋其精神。西汉时期,有性格迵异却相处还不错的两个人,一个叫陈遵,一个叫张竦。陈遵才气过人,不拘一格,嗜酒贪杯,家常满客;而张竦则博学文雅,处世严谨,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两人虽个性不一,但都官至太守,爵至封侯。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一度可能陷入心理困境,在面对心理困境时,一方面可以接受教师、家长的教导或心理咨询的疏导,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心理自救。常用的方法如下: ●回避法——耳不听心不烦 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便是回避法:“逃避现实”,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俗话说“耳不听,心不  相似文献   

12.
邹迪  李红  王福顺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9):2020-2033
唤醒是衡量机体清醒程度和做出反应前准备程度的指标, 其水平可从睡眠到觉醒的连续体上变化, 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与神经回路。由于唤醒与情绪关联密切, 唤醒度这个概念常被认为等同于情绪强度, 但情绪强度实际上是唤醒和效价的和向量。受到Lazarus提出的“刺激”定义情绪思想的启发, 对唤醒的内含和心理机制进行了探析, 发现对不符合预期刺激出现的紧急准备是唤醒系统的主要功能, 预期性相关机制是唤醒的重要认知加工机制。其它因素(刺激属性、个体差异等)可能存在以下影响唤醒的原因:改变处理刺激时所需的资源量、影响预期机制。未来研究可从心理唤醒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唤醒的测量方法、唤醒度与情绪强度的关系、人类临床精神疾病的唤醒特征等角度推动唤醒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对144名初二学生进行了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成就动机、自我概念均与学业成绩有显著关系,但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差异;2.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综合作用效果可能是导致优秀生和差生出现成绩等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自我概念则可能是使优秀生之间出现成绩等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灾难,我们应该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自助是在遭受巨大心理打击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灾难和刺激在心目中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活节奏增快,五彩缤纷的世事帷幕后边,又隐匿着形形色色的恐怖幽灵。虽然这些不时出现的恐怖现象和事件,对成年人不一定会有较大的心理危害,但儿童在此种遭遇中所受的刺激,便可能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心理损伤,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性格改变。为此,我们向年轻妈  相似文献   

16.
序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心理学界不分南北与东西,无论基础与应用,全力开展了我国历史第一次空前规模的心理援助行动.震后两个多月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相比较医学救援,灾区民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要更高一些;但同一个调查也显示,灾区民众对医学救援的实际效果肯定程度又远高于心理援助.这一对比结果表明,心理援助具有受众面广大而庞杂、需求量强烈而持久、影响力深入而细微,但其效果则绝非短期而直观的.  相似文献   

17.
心理距离的远近是成功的关键。有人在总结成功之道时指出:“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学历少不了,关系最重要。”虽然有不当之处,但也反映了部分实际:关系重要。这里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 心理距离远近除血缘和婚姻关系外,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心理距离远的,通过努力可以变近;心理距离近的,由于处理不当也可能  相似文献   

18.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同样的草帽呢?” “每顶20元。” “为什么我买的多则更贵?” “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意失败。  相似文献   

19.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2,(5):1-1
信友应安于身份 此外,主怎样分给了各人,天主怎样召选了各人,各人就该怎样生活下去:这原是我在各教会内所训示的。有人是受割损后蒙召的吗?他就不该掩盖割损的记号;有人是未受割损蒙召的吗?他就不该受割损。受割损算不得什么,不受割损也算不得什么,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都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因素。疾病不仅表现于身体的故障,往往在于心理的或精神的故障。人体对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些心理因素既能致病又能治病。祖国医学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忧伤肺”,就是说长久的情绪不良变化,可以引发内脏功能变化。因为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