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方松华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准备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阶段,而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尚未展开,因此真正开启和创立20世纪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学思潮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它在中国近代西风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展,现已成为一种带国际性的思潮。因此对它应该作历史主义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酝酿与定位阶段。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励作为“五四”东方文化思潮的主将,同时也是为现代新儒家思想定位的先驱。东方文化思潮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主张中国道路特殊论,并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在学术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中西文化会通,以达致传统文化开新的目的。东方文化思潮的这一文化思想和学术方向为现代新儒家所延承和发展。在今天看来,尽管他们的努力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他们在根本上固执于传统儒学的立场,因而未能构成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无法真正实现传统开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戊戌思潮的继承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去年则是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这两次运动在性质上虽有差异,且时间相隔21年,但就思潮而言,两者又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弄清戊戌与五四的内在联系,对于正确认识五四,正确评价戊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程,都是十分必要的。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两个中心:道德革命与文学革命;为实现这些而发动的反孔斗争和国民性改造,均发端于戊戌。但戊戌只是开始提出问题,而五四则作了深入探索和解决,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主与科学在戊戌时即已被提倡…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伟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导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到汉代而确立下来,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道德。这种道德,在历史上虽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比较深刻的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道德的权威,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道德。但  相似文献   

7.
一、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文化思想领域里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第一,自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就存在着与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但是,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大多时间里二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就马克思主义方面来说,在大多时;司里,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是其基本的态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由儒家文化造成的。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一种文化背景。因此,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学思潮肇始于“五四”时代,是对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所作的保守性回应。 新儒家学者自觉作为现代化实质内涵的科学和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更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他们严厉批评腐儒冬烘们的顽固不化,指出科学和民主这两种精神“完全是对的”,应“无条件承认”。梁漱溟坦诚宣布:“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可见,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科学和民主,而在于如何要科学和民主,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自主性前提下消化、整合、涵育这些现代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认识与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当前文化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当前争论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陈独秀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并足而立,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时代思潮。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五四时期的科学观念主要视为迷信的对立面,根据这种理解,五四科学思潮的意义便仅仅在于否定传统的迷信观念。这种看法所触及的,显然只是历史的表象。最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五四科学观念较为深层的内涵,从而多少超越了以上的传统眼界,但同时,又在总体上将五四的科学思潮归结为“思想的歧途”(参见严博非:《思想的歧途——五  相似文献   

12.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西学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或一种文化思潮)。这是目前国内一部分学者对“现代新儒家”思想所作的概括。“现代新儒家”思潮产生于“五四”以后,这不是偶然的。剖析“现代新儒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或许能揭示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某些重要问题。对“现代新儒家”试图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应如何评价?总结和反思这些问题,这对于加深文化的研究和两个文明的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前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新文化运动,即倡导科学和民主的运动。五四运动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把这两个方面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会这样那样曲解五四的根本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是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质内容是有差异的,不同程度地带有时代或阶级的烙印。五四爱国运动的根本特点,是它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这个运动的直接锋芒,指向两个相互联系着的靶子:一个是帝国主义压迫、奴役其他民族的特权;另一个是奉行卖国主义的封建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章太炎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而又争议较多的人物。他从1896年参加《时务报》投身维新运动,直到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去世,前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在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中,他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曲折复杂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在动荡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风浪中起伏发展、不断变化。他一生变动不居的思想,庞杂繁多的议论和索解为难的文字,常常使人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迷离恍惚,不易把握。本文试图勾画他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自称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运动”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地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8.
辛芃 《科学与无神论》2012,(2):59-61,64
当我们思考邪教“法轮功”何以成势的问题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回答:一是应该廓清邪教“法轮功”成势的历史过程和史实:二是思考邪教“法轮功”成势的思想文化背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本人都作了一些尝试。第一方面的工作,已有“二十年辨是非——‘法轮功’何以成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02年至2003年连载)”;第二方面的工作,于今年完成的“法轮功成势思想文化背景研究”是中国反邪教协会的2009年课题:“十年反思——后‘法轮功’时期社会神秘主义思潮的流变及其可能的影响”其中的一部分。选出部分章节刊登在《科学与无神论》上.供大家讨论。本文拟从上世纪世界流行的“新时代运动”思潮影响来考察邪教“法轮功”的成势。“新时代运动”思潮,借助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的确造就了像张宏堡、张香玉、沈昌、李洪志这样一些具有神功异能的“新时代大师”:也造就了中国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人体科学和具有“灵性”思维的中国“新时代”弄潮儿柯云路。他们沿着“新时代”开创的路.“创造性”的辟出一个科学哲学的新解。从而成为中国“新时代运动”的标帜,、让历史告诉现在,警示未来——正胜邪则治而安。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国内外各种腐朽思潮的影响,以防微杜渐,让我们的国家的思想文化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内容丰富,思想驳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道家的否定人类社会文明和儒家的称颂尧舜、讴歌“三代”的退化历史观;二是以“五德终始”说和“一治一乱”说为代表的循环历史观;三是主张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交易进化历史观,其中,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是儒家的颂扬“三代”的退化史观和“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历史发生了大变动,又受到西方进化论思潮的影响,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便转变为近代历史进化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变易进化历史观,是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的一个中间环节。近代历史进化论的开创者是康有为。他的“三世”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但它采取了传统经学的形式。严复的历史进化观则自觉地以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摆脱了传统经学形式,更完全地具有了近代的形态。梁启超提倡新史学,鼓吹史学革命,把历史进化论进一步加以系统化,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封建旧史学,批判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论和其他非历史主义观点。近代历史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变易史观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其中有批判,也有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