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对偶故事直接询问2000名5、7、9、11、13岁汉族与七个少数民族儿童,对他们的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公正观发展上,对无意的人身伤害,各族儿童的反应基本一致,对有意的人格侮辱,各族儿童的反应差异显著.在惩罚观发展上,六个少数民族儿童主张强制性和可教性惩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儿童.在公有观发展上,各族儿童之间的差异较大。各族儿童在以上三种道德判断反应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2.
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报告将对各族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科学家人格特征内隐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积家  张倩秋 《心理科学》2003,26(5):906-907
1 引言  科学观是人对科学的观点和看法。它影响科学发展。科学观有两种表现形式 :(1)科学哲学 ,它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科学的本质和结构、科学发展和科学方法论。(2 )科学的内隐观 ,它是人们对科学的非正式看法 ,如如何看待科学 ?怎样对待科学和科学家 ?科学家有怎样的人格特征 ?等等。 1981年 ,Sternberg对智力内隐观的研究揭示了公众对智力的看法 ,显示了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性。 2 0 0 1年 ,杨治良等对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研究揭示了创造性内隐观的因素结构。但是 ,对科学的内隐观还很少有研究。科学内隐观将揭示公众对科…  相似文献   

4.
科学观是人们对科学发展的哲学反思,它涉及到科学的起源,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科学哲学问题,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能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与该社会的科学现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探索中国历史上科学观的发展,应该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由于生产和生活日益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帮助,而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又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朝野上下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5.
萨特的自由观是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也是人们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然而,若想超越它就必须首先理解它,因此我们旧话重提,力求在准确全面地把握萨特自由观的本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进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以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系统观为特征的。使用系统观可以查明学前儿童发展的主线。具体表现是,从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般问题体系中研究儿童的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问题。这种一般问题包括:第一,儿童个性基础结构的形成问题,如儿童的动机意志方面,这是儿童个性的核心;第二,基本能力(艺术的、智力的和实践的)的形成和发展问题;第三;儿童创造性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的复杂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平 《哲学动态》2004,(12):30-3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它不仅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20世纪以来,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西方社会自然科学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复杂性研究成为一门显学.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改变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观,而且要求人们用新的思维方法去看待自然、社会等问题.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要求的体现.本文试就后现代主义的中坚人物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理论来谈谈它与复杂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世界观亦称“宇宙”观,它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们的理想观是受世界观支配的。  相似文献   

9.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2,25(4):465-465
由我国著名儿童语言发展心理学家缪小春教授翻译的名著《超越模块性——认知科学的发展观》,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之一出版了。我们预期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本书的突出特色是极富挑战性:既向以福多为代表的先天论的模块观挑战,也向皮亚杰的经典理论(特别是他的阶段论和结构观)挑战,而倡导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动力论。下面我们紧扣本书的几个主题,来看看其创新或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光江 《学海》2003,(2):140-144
独生子女群体及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规模、作用及影响越来越大,对独生子女及儿童观变迁和调整的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讨独生子女现象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及儿童观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或理性的儿童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单介绍了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形成过程,以突出其理论的主要价值。文章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者对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目标取向模型本身的探讨,二是目标取向的动态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Dweck理论的精髓在于能力观,而能力观培养是目前研究所欠缺的,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分析了能力观培养的可能途径,并指出应从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探索能力观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园坚持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渗透式领域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全面的人格,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整体观、生态观、创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因此,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并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幼儿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教育,是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一生创作了许多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字里行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对儿童自然人性、纯真天性的崇拜与向往体现了他对纯真人性的关注。"儿童乃成人之父"和"灵魂前存在"是华兹华斯儿童观的两大理念。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个人生活经历、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华兹华斯的儿童观是其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革新,也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对于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对事物及社会生活喜好、厌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255页)。具体说来,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皮亚杰的儿童道  相似文献   

15.
儿童贫富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贫富观形成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儿童贫富观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8~9岁、11~12岁、14~15岁以及成人(主要为大学生,年龄为20.7±1.32岁)为研究对象(N=186),结合开放性问题和结构化问卷,考察他们对于贫富的感知、公平判断、归因以及对于缓解贫困对策的认识。结果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地位之后,(1)8~9岁儿童对贫富的认识局限于表面特征,11~12岁更关注心理特征,而成人提及系统特征的比例更高;(2)8~9岁儿童较其他年龄组更倾向于对贫富做不公平的判断;(3)在贫富的归因和缓解贫困的对策上,儿童和成人都认可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但成人更多关注国家政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消除贫困是不可能的。中国儿童贫富观的发展与西方已有研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文化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陈凡  李勇 《哲学研究》2012,(11):95-101,129
<正>近30年来,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已经将人们的技术观从人工物中心观和建构主义中心观推进到社会技术系统观。通过活动棱镜或者身体中介的引入,人和物被铸造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无缝之网,它是身体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物质的有机整体。这种新形成的技术观是一种更具经验性的、更少决定论的、更多建构论的和语境依赖性的技术意象。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在学校集体中,儿童间建立友谊关系和形成不友好关系的认知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不仅在实践上可以给我们提供关于儿童间友谊关系和不友好关系的比较正确的知识,而且在发展心理学,特别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领域里,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七十年代中期,心理学者对儿童友谊关系的认知基础问题发生了兴趣,开始进行专门的研究。比格鲁和赛尔曼在1975—77年间采用问卷法,收集了儿童间形成友谊关系的认知因素的大量资料。1978年,科尼和赛尔曼又从这些资料中概括出一个儿童友谊观的发展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8.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珠  高雯 《心理科学》2007,30(4):839-843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闭症研究在认知发展领域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蓓瑛 《心理科学》1998,21(6):558-559
1关于自闭症的界定1.1什么是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育可能会在许多发面出现不正常,形成多种儿童发展障碍,引起行为异常。自闭症是儿童全面发展障碍的一种,又称儿童孤独症。它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一种严重的精神疾患。首先认识到这种障碍,并把它视作一个群体以单独命名的是美国儿童精神科教授Kanner。他于1943年描述并报道了11名行为异常、社会性退缩的儿童,认为他们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人交流的障碍”。这些儿童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性、刻板行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展障碍,这典型的三种症状…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他们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国外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始于60年代末,近年来倾向于多因素的实验研究.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