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波尔(Koal Popper)系奥地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家。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在那里,他研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尽管他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而且在许多地方同他们还有着严重的分歧,但是他的哲学志趣却和该学派的主张还是颇为投合的。他同它的一些成员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对卡尔纳普的影响尤其明显。他的第一部成名著作《研究的逻辑》出版于1935年,当时就是列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丛书而问世的。1937年,鲍波尔赴新西兰坎特堡大学执教;1945年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工作。自1949年他一直是该学院的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教授。1964年封为爵士。他  相似文献   

2.
亚当·沙夫     
亚当·沙夫(Adam Schaff)是波兰著名哲学家。沙夫于1913年3月10日出生在波兰伦贝格。他早年就读于伦贝格,毕业于巴黎政治经济学学校,1945年在莫斯科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于1945—1948年在罗兹任教授,1948年起在华沙大学任哲学系哲学教研室主任兼教授,1952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通讯院士,1961年成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55—1968年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1957—1968年任波兰科学院哲学和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60年兼任波兰科学院哲学和社会学委员会主席。1963年以后又在维也纳任欧洲社会科学中心主任,1972年  相似文献   

3.
保罗·K.费耶阿本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罗·费耶阿本德于1924年1月13日生于维也纳。他于1994年2月11日,在他刚过完他的70岁生日不到一个月之后,由于一种不宜动手术的脑肿瘤而在瑞士法语区热诺里尔去逝。 费耶阿本德的生长环境并不富裕。他有着多方面的兴趣,是个非常优秀的、有求知欲的学生。还在他上中学时,他就仔细研读了大学水平的数学、物理和天文学教科书。他终生不渝的对音乐的热爱在年轻时就已完全显露出来:他弹手风琴,上小提琴课,喜爱歌剧,他还在一个混合合唱队中唱歌,后来他在音乐学院上了声乐课。1942年春中学毕业后,费耶阿本德首先被征招进青年义务劳动军(奥地利在1938年被“补充进”德意志帝国),1942年底他又应征入伍。他参加了许多前线作战,在1945年1月的一次作战中被一颗机枪子弹击中脊柱,从此他的髋部以下就瘫痪了。在长期使用轮椅以后,他终于又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他一生都忍受着阶段性出现的巨大疼痛的折磨,在许多公开场合露面时,他都是靠大盒的止疼药熬过去的。他却从来没对此大事声张,他的自传里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叙述。  相似文献   

4.
亨普耳1905年生于德国的奥拉宁堡。他在完成了数学和物理学学业后,又转而攻读哲学,并同当时以维也纳和柏林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发生了联系。他曾在格丁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于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亨普耳离开德国,在比利时从事研究工作到1937年。后又来到美国,从1948年至1958年,他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从  相似文献   

5.
问 :在《维特根斯坦在 2 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2 ] 这本书中 ,您认为 ,维特根斯坦对2 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这既包括其前期哲学对维也纳学派的影响 ,也包括其后期哲学对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您认为维特根斯坦在 2 0世纪分析哲学的发展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答 :我一直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维也纳学派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 2 0世纪 2 0年代 ,他对剑桥的分析学派影响极大。 1 92 9年重返剑桥之后 ,通过他的教学及其培养的许多著名学生 ,使他成为一位相当有影响的人物。随着 1 953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一M.邦格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哲学教授和科学基础与科学哲学部主任。他原籍阿根廷,毕业于拉普拉他大学物理系,并在那里获物理数学博士和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从60年代开始,他转入哲学,在欧洲、南美、北美的许多大学里担任过哲学教授。他知识的渊博,在当代哲学家中是罕见的。他从事过实验物理、数学物理、生物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他兴趣广泛,即使对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他都跟踪不舍,他自己就曾说过,在“各种各样的理论生物学杂志中,每年都有几百个生物系统的数学  相似文献   

7.
刘钢 《哲学动态》2006,(1):72-73
2005年6月2~4日在瑞典马拉达伦大学召开了欧洲计算与哲学年会。出席今年欧洲计算与哲学年会的代表总共有101位,来自22个国家。本届年会邀请了三位主题发言人,第一位是蔡廷(George Chaitin),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可以说是位重量级人物,他是蔡廷常数即停机概率Ω数的发明人、算法信息论(arithmetic in-formation theory,简称AIT)的创始人、图灵讲座教授,现在供职于IBM公司纽约研发部。他发言的题目是“作为信息论的认识论:从莱布尼茨到欧米加数”(Epistemology as Information Theo-ry:From Leibniz to the Omega Number)。第二位发言人是…  相似文献   

8.
莫里斯·石里克是维也纳学派的创立者,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1882年4月25日,他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贵族家庭,幼年对于物理学和数学非常感兴趣,后来进了柏林大学专门研究物理学。1904年在大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光学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离开大学后,他的研究兴趣渐渐转到了哲学,1908年出版了一本很有名的小册子,名叫《生活智慧》(Lebensweisheit),曾受到奧斯特瓦尔德的称赞,虽然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中写完他的第一本书——《逻辑哲学论》,当时他在奥地利军队中服役.一系列精雕细刻的格言由一个复杂的排列体系联结起来,并且一切都按照从形而上学到形式逻辑的方向排列.此书被罗素誉为是一部杰作.人们很快就广泛认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石里克、卡纳普和魏斯曼,维也纳学派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逻辑哲学论》立刻使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家的神殿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自己出版的唯一的一本书.有一段时间他放弃哲学去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在奥地利做一名建筑师,1929年他回到剑桥,在那里断断续续地工作一直到他1951年去世.他的思想交流实际上仅局限于课堂,他在由学生和同事组成的非常亲密的  相似文献   

10.
玛窦、马尔谷和路加,都记述了耶稣正在讲道时,他的母亲和兄弟们去找他的情景。对观细读,三位圣史所述各有侧重,但都突出了“听天主道而遵行的人”就是耶稣的亲属。圣玛窦福音12章46-50节这样记载: “耶稣还在同大众讲话时,他的母亲和他的兄弟站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诗礼之家”。由于家庭环境较好,冯先生早年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较好的国学基础。1915年他考进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完成学业,1819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当研究生,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太格。四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全部学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就在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年,他回到祖国。回国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逝世。据《三松堂全集自序》记载,冯先生是在其母亲的教导下读《易经》的。之后,1927年到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当代知名分析哲学家R·哈勒(R·Haller)教授应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洪谦教授的邀请,于1984年9月6日来京进行学术访问。哈勒教授早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后进英国牛津大学在赖尔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格拉支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奥地利哲学研究和文献中心主任。 9月14日和18日,哈勒教授在北京大学先后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奥地利哲学》和《维特根斯坦是新实证论者吗?》两个专题报告。22日他应邀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了题为《维特根斯坦与怀疑论》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哈勒教授就奥地利哲学传统、维  相似文献   

13.
198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巴黎举行了关于“维也纳学派”的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得到了巴黎第十二大学、奥地利科学院语言哲学研究室和奥地利国立科研中心的赞助。下面就是这次讨论会部分学术报告的内容摘要。《维也纳学派与奥地利哲学》(巴黎科学史研究所 J.塞巴斯蒂克)尽管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表示他们诚心实意地愿意同过去的哲学(且不提这些哲学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倾向)决裂,但这个学派却根深蒂固地承袭着十九世纪的奥地利哲学传  相似文献   

14.
1988年8月22—25日,中日两国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中日唯物辩证法研讨会。到会的有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早稻田大学、札幌大学、一桥大学、埼玉大学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代表近40人。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岩崎允胤教授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发展,着重介绍了70年以来日本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概况,就  相似文献   

15.
对于海森堡来说,物理学和哲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相信,好的物理学会不知不觉地被坏的哲学所毁灭。所以在海森堡创立量子力学之后不久,他就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弄清楚这门科学的哲学结论,并让那些非物理学家也知晓这些结论。海森堡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致力于探索真理、想对世界有广泛理解的人。自然科学于他,乃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最好的手段。在哲学上,他深信现代物理学为柏拉图的观念提供了依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天,海峡两岸两位大师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先后谢世,一位是3月1日病故于上海、享寿81岁的冯契先生;一位是4月12日病故于台北、享寿87岁的牟宗三先生。收到两位先生病故的讣告后,我都发去了简短的唁电,但都引起了不能自己的深长的哀思。两位都是现代中国最有成就的哲学家;都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深厚感情和精深研究,并且兼通古今中西,有自己独创的哲学体系的大哲学家,他们的去世确实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两位哲学家的哲学立场根本不同。冯契先生是一位始终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道路前进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牟宗…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成中英教授,是在国内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海外华裔学者之一。他自1956年赴美留学时起,就立志要“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以“重建中国哲学”。他所创立的“本体诠释学”,力图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并进而探寻创建未来“世界哲学”的道路。1992年6月19、20日,笔者随导师方克立教授在北京访问了成中英先生,就有关本体诠释学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问题同他作了比较充分的交谈。下面是这次谈话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的哲学论坛上曾经有一位名扬一时的哲学家李石岑(1892—1934年)。他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返国后先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办《民铎》、《教育》杂志,后受聘于大夏、光华、暨南诸大学任教,旋与章太炎赴各省讲学。他精研哲学,著论甚多,  相似文献   

19.
S.斯特拉塞(Strasser)1905年生于维也纳,他曾学习德国的语文学和哲学,1932年,他撰写了“作为戏剧作家的艾兴多夫”的论文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维也纳开始了他在中学的教学生涯,后来由于德国吞并奥地利,被迫前往比利时一所中学任教。为了秘密从事刚刚在卢汶开始的整理胡塞尔的文献、研究和出版胡塞尔著作的工作,他曾中断了数年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岸学术交流论坛之一的“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海峡两岸研讨会,于7月5日至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友谊宫宾馆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和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联合主办。世界宗教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30余位大陆学者与来自中兴大学、台北大学、辅仁大学、佛光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海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玄奘大学、铭传大学、大叶大学、逢甲大学、东京大学以及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的20多位台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