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主客体与"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一项指导社会政治实践的道德活动,是道德主体以一定的目的改造道德客体的特殊社会行为,不仅道德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道德主体本身也是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本文拟从道德活动本身和"以德治国"两个层面,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阐明道德主体的内涵、要求及其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是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先进与崇高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政党伦理,并贯穿在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伦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与历史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未来的15年~20年内面临着"人口红利"的机遇.但是中国人口较低的素质状况使得我们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这个"红利".一方面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具体地看,要加大宣传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建立机制合理、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以迎接人口老龄化对医学技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人工美女"的产生是社会进步、思想开放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结果.一方面,社会进步、思想开放,给予美容受术者以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使他们有了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敢于公开"露脸";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她们愿意公开"露脸".而商家为谋取经济利益,打着"人工美女"的旗号,刻意进行商业炒作,将伤及广大消费者,危及美容外科行业.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予以坚决抵制,倡导在追求形体美和容貌美的同时,注重心灵美的培养,营造出一种真、善、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学钧 《学海》2005,2(6):77-81
自鲁迅以来,国内学界一直以为李伯元是个普通秀才,围绕着他是否因"屡举不第"而意见分歧.本文查证李伯元的功名其实是廪贡生.他只要愿意,凭廪贡生的功名就能出仕.但他放弃了科举之途和向官场发展的机会,选择了"下海"办报,成为晚清市民报人作家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每一种公正观,都有它的核心价值指向,它们构成了公正思想的价值维度,引导着社会的基本治理方向和利益分配方式.中国社会的公正观经历了一个从"平均"到"公正"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它是以平均主义为核心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面对当今中国日趋扩大的利益分配差距,一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向的公正观应运而生.公平正义的公正观是具有现实合理性和价值优越性的新型公正观.  相似文献   

7.
医学发展至今,一直是"征服疾病"的干预手段,这种干预有着扩展和泛化的趋势,逐渐由修复向替代发展.随着医学人文思想的逐步觉醒,"人文解剖学"的引入,人们开始对医疗干预,尤其是创伤干预进行了反思.微创医学的兴起,从三个方面给予这种过度干预以新的思考.由此而得到的启示是,医学需要两盏灯引路,一盏是职业和技术的灯,一盏是人文主义的灯.  相似文献   

8.
两千年来僧团因标举佛陀"六和"精神而和乐清静,虽历经劫难却发展不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建立的各种"团队"因缺乏符合国人特质的"团队精神"而往往以失败告终.本文回顾佛陀关于"六和"精神的教诲,认为在建设团队中,唯有以"六和"精神为导向,方可实现建立团队时的初衷.  相似文献   

9.
以唯物史观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成为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和争论.有的学者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做比较,有的学者同中国古代的民本观做对照,有的学者结合现代管理学中的以人为本观念进行阐释,更多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今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尽管也是吸取以往的思想资源和合理因素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崭新表述,所以只能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作为个体的人为本.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作为"政治理论"的以人为本与作为"学术"的以人为本进行区分,前者就是以人民为本,后者则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