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格局中,永嘉学派的研究历来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从永嘉学派诞生之日起,对它的研究和评价无不以程朱理学为参照系,似乎永嘉学派的理论特色只能从与理学的比较中才能彰显;在历史上,只有当人们发现理学不能应对时代的新挑战时,才意识到永嘉学派的独特价值.这种研究路线延续至今,基本上仍居于主流地位.可喜的是,新的研究风气正在渐渐改变这一格局.  相似文献   

2.
永嘉之学扬弃了理学注重心性修养的治学方向,转向强调致用的经制之学。永嘉学人多为理学家所指摘,甚至被视为异端,但这正表明了永嘉学派的学理转向。永嘉学派经制之学的建构,涉猎广泛,注重社会生活,助力南宋在经济等领域走向鼎盛。然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反转,明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策略,打断了"南宋模式"的延续。永嘉学派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儒学内部相异于经学传统的批判与启蒙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 ,叶适以经制言事功的思想有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坚实的本体论基础。永嘉学能与朱、陆相抗衡 ,就在于它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道学本体论又不同于心本论的社会历史本体观 ,而叶适用皇极一元的观念把这些思想整合为一体 ,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使之上升到了相当高的历史理性水平。前人语焉不详 ,这里愿抛砖引玉 ,供同仁参考。一、皇极一元论《水心别集》之“进卷”部分有一个明显的逻辑系统 ,这就是以“皇极”为中心 ,以“大学”、“中庸”为两翼 ,以君德、治势、国本、民事、财计、官法、士学、兵权等外王事功为叙事对…  相似文献   

4.
周必大基于重视道德实践的传统儒家观念,对道学学派当中存在的道统意识过于强烈、贪名弃实的中人现象提出了善意的提醒与批评。基于少讲或不讲抽象义理的立场,在与朱熹关于欧阳修的争论当中,周必大通过否定欧阳修"自言学道三十余年"这一记载的真实性,也表达了他对道学家致力于对道学言说之风的不满。对于周必大所批评的这些道学负面现象,道学家基于自身不同理论立场也有所注意与批评。从道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全面展现道学在乾道至庆元之间的处境。  相似文献   

5.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 《中国哲学史》2005,(2):99-104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正> 南宋时期,浙江儒学极盛,形成了地区性的三个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地区,历史上称为“浙东”,所以有“浙东学派”之称。浙江三派的思想倾向有同有异:陈亮专言事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以经制言事功,历史上称为“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永嘉学派,自北宋以来,学绪相承,缕缕不绝。其导源发轫者可推北宋中叶的王开祖,奠定其学派规模的是周行己、许景衡等“永嘉九先生”,重振“九先生”之学的当推郑伯熊、郑伯英兄弟,转变其学风的则为薛季宣,而光大其学的乃是陈傅良、叶适。当乾、淳之际,南宋学术最称繁荣,而永嘉亦为焕然学问之区。及“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断断其间,遂称鼎足。”(全祖望《宋元学案序录》)这种学术上鼎足之势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叶适对永嘉事功之学在理论上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将道学解决人生矛盾的主张归纳为:以私为特殊,以"去私"或说"把‘私’字打破"的方式来消解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求取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种归纳,既总结了道学最具理论价值的思想内容,也表达了他所理解的人生之路。在国人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能否正确地理解并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矛盾,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冯友兰晚年思考人生的基本矛盾,实际上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现实关怀;他通过比较中西哲学,肯定作为新儒学的道学的理论价值,则表现了他对民族文化高度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9.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